[摘錄] YouTube – 從當個傻子開始,專注測試與修改

by 李廷芳,Web2.0線上影音產業 以YouTube為核心之龍捲風暴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論文,民九十七年。

回顧 YouTube創新擴散的過程,是一段不斷 build-design- test的過程,曾有人打趣說Web 1.0就是「網站建構中」,Web 2.0 就是不斷的「beta」,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Web 2.0 不斷的使用者測試、並且針對使用者需求改進的特色。

其實他們的競爭障礙在於不斷的Build- Design- Test的快速循環 與 堅持 。

YouTube 一開始也是從傻蛋、模仿他人、還有很不Web2.0開始,從大眾的使用行為學習,並且不斷修正,才是他的競爭力來源。

著有管理心靈一書的李仁芳教授表示:「對原創事物的創造,速度比正確重要。視市場的早期使用者為協同創新伙伴,把顧客視同創新團隊成員。原創產品快速上市,作探險式行銷。不論勝負,就是要早贏、小贏、常贏,或是早輸、小輸、常輸也可以。藉多次快週期的產品設計—製作—上市測試—修改循環,與市場的早期用戶深入對話,經過多版本的產品上市,原創的事物漸漸累積多次的Just Enough,真正成為Good Enough。」

先求有,再求好;先抄襲,再超車。

呃...還是說明一下,我認為的「抄襲」,指的是「創造性的模仿」,而不是當「文抄公」、「講光抄」。

借用一句漫畫(大東京玩具箱)對白:「有沒有把你的靈魂灌注在裡面...」,而不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複製品。

■ 延伸閱讀:

* "YouTube大紅前的愚蠢行銷":http://mmdays.com/2007/12/16/youtube-1/

過去的同一天,我還發表了...

在〈[摘錄] YouTube – 從當個傻子開始,專注測試與修改〉中有 2 則留言

  1. 自上回留言,又有一陣子沒過來了。
    每回來這,都有種心靈獲得救犢的感覺…XD
    很認同你這句話「先求有,再求好;先抄襲,再超車。」
    身為網站企畫,是否經常會有身陷泥沼的情況呢?
    很想知道你離開YAHOO後,現在是否依然留在網路界?
    什麼情況下,才知道是「該離開」了呢?

  2. 大哉問啊~

    1) 當事情無法被自己掌控時,就會處在懸崖邊,一不小心就會身陷屎坑。不過,這也是搞企劃的有趣/痛苦之處。
    2) 我每天都在網路界。
    3) 當 痛苦 > 快樂,並且一直持續 & 無法改善時,時候就到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