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Goolge knol vs Yahoo! Answer

"Channel M":http://blog.taiker.org/2007/12/goolge-knol-vs-yahoo-answer_18.html

Yahoo! Answer的特色(也是眾多人詬病的原因)是發問者導向, 所累積下來的內容, 會因為發問素質的不同而有品質的差異.

Wikipedia則是事實導向, 由眾多人合力編輯各種條目, 以求最接近正確的事實. 任何一個有疑問的條目都可以被公開審視和編修, 內容品質有較高度的價值, 但是可能在領域交流這一環相對是較弱的.

Knol以Dummy page看來, 則屬於第三種, 解答者導向. 由使用者自訂題目撰寫, 再收集這些文章成為知識內容. 缺點在於如果解答者來源不足, 這個想法一定陣亡.

以Answer跟knol相比較, 前者受限於發問者的深度, 後者則侷於解答者的廣度.

Answer同一類別的問題, 重覆度相當高, 這也造成取用內容的使用者, 無法判定內容的價值. 雖然有評價制度可以參考, 但是因為主動權在發問者身上, 評價制度太容易淹死在問題海裡面.

knol換個角度來做, 主導權換到解答者身上, 由解答者提供內容後, 由使用者評價內容品質. 相對於Answer的優勢在於, 不會因為問題海而犧牲內容. 可是優勢之所在也是弱勢之所在. knol的解答者如果不夠龐大, 內容涵蓋不夠多, 使用者絕對不會留戀這個地方. 這也是knol主打的商業模式厲害的地方, 解答者共享利潤. 用實際的回報吸引更多內容.

Answer用問題吸引知識, knol用錢吸引知識.

Answer把流浪在各論壇或mailing list的發問者集中起來, 用流量來賺廣告費用.

knol把散布在各blog或專欄的寫手收編進來, 用內容來賺廣告費用.

當初在規劃知識+ 時,第一階段是 Q&A Knowledge,第二階段是 Know-how Knowledge。

Q&A 就是目前知識+ 的主軸,藉由發問、回答,選出最佳解答,最後形成一則知識。

而 Know-how 是 Q&A 的升級,出發點是:「我對某一領域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難道我只能等著別人發問,被動去回答解惑,而不能主動發表專題嗎?」

在幾番內部的討論及波折下,最後推出「評論」功能,成績...差強人意,影響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因素,或許就是「動力不夠」。

知識+ 用「點數、頭銜」來吸引網友。
Knol 用「名譽、金錢」來吸引網友。

不可否認的,Knol 動力十足。不過...一旦沾上當初規劃知識+ 最不敢碰(也無力碰)的「實質金錢」時,後續可能會慢慢衍生的諸多狀況,我倒是期待 Google 會怎麼解決。

過去的同一天,我還發表了...

在〈[摘錄] Goolge knol vs Yahoo! Answer〉中有 4 則留言

  1. 我覺得 Google 的策略蠻不錯的,Google 不走 wikipedia 的多人共筆編輯路線,也不走 Y! Answers 很成功的 QA 問答。避開了與 wikipedia 和 Y! Answers 發生衝突。

    對雅虎來說,做不做這個產品的抉擇多少是在於老闆計較它能不能賺錢。
    Y! 不喜歡做與使用者利潤共享的生意。

  2. >> 對雅虎來說,做不做這個產品的抉擇多少是在於老闆計較它能不能賺錢。
    >> Y! 不喜歡做與使用者利潤共享的生意。

    商人開門就是做生意賺錢, 所以不管是Y或G, 能不能賺錢都是主要關鍵點.
    想要燒錢做公益, 還得有錢可以燒才行.
    再說, 商業公司燒錢做公益, well, 也是可以解讀為公關費用等等名目,
    說到底, 還是為了賺錢.

    至於利潤共享則是個弔詭的問題, 如果指的就是Adsense的話,
    嗯… Y有YPN.(只限美國的樣子)
    YPN不推到其它各地則是一個不解之謎..XD

  3. > Y! 不喜歡做與使用者利潤共享的生意。

    “不喜歡做” 不等於 “絕對不做”
    畢竟 YPN 已經出來許久, 卻看不見 Y! 在推 YPN 有表現出積極的地方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