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中國網民決定了WEB2.0的失敗

李鑫

互聯網實際上就是圍繞需求、技術、產品三條線進行發展的。美國的網民的互聯網需求和技術與互聯網產品幾乎是同步的,而中國的網民的需求、技術和互聯網產品這三者往往沒能同步,有的甚至相差非常大。互聯網產品從美國照搬到國內可以說沒有任何的損失,與美國幾乎是同步發展的,但國內的網民對某項互聯網產品工具的使用需求並沒有達到相對的高度,少數網民有了需求但技術水平並跟不上速度,這三者的脫節給了大網站充足的時間,掌握了機會,這也是之所以國內的互聯網大鱷不對Web2.0做任何收購的原因。

舉例來說,一個Web2.0新產品網站在美國推出,迎合了一大批網民的需求,同時網民又能很快地使用這個工具,這三者的同步,那麼在很短的時間內,這個網站就會擁有一大批用戶,或許一半網民會去使用它,而當其它互聯網大鱷發現這個市場的時候,已經很難去贏得市場,難道去努力征服剩下的所有不到一半的用戶?於是,收購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在中國,前面兩年的時間裡有100萬的人寫了博客,等普遍用戶用了這個需求之後,大網站是去花錢收購那100萬用戶還是開發產品去爭取1億網民中的9900萬,2年的時間是需求、技術和產品不同步而給出的。

在市場更小的台灣,Web2.0網站會有什麼走向?
就我的認知,有機會被購併的網站有三種型式:

* 技術領先:技術高超,對手難以在短時間模仿抄襲,ex: skype, flickr
* 創意領先:點子前所未有,且能迎合使用需求,ex: del.icio.us, flickr
* 市場領先:擁有大量的閱覽率、用戶數...,ex: Myspace, Youtube

在台灣,如果技術領先,就會選擇到美國、大陸發展。
如果創意領先,很快就會被Yahoo!奇摩、Pchome抄襲。
如果市場領先,Yahoo!奇摩拼死也會搞出同樣的服務趕過你。

真的沒機會了嗎?或許有第四種我不知道的型式吧...

過去的同一天,我還發表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