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工具和暗示

"對牛亂彈琴Playin' with IT":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6/10/27/1068041.aspx

GeoCities、Blogger和Myspace都是一種提供給個人的互聯網工具,但他們各自的意義卻不一樣。麥田將GeoCities和Myspace的區別,歸結為「Geocities做的重點是『我』,而myspace做的重點是『我和你的關係』,即Geocities還是做的『主體性』,show;而myspace做的是『主體間性』,interact。」有點兒繞,而且有落入概念陷阱的危險。儘管它們都是個人的互聯網工具,但它們各自給用戶的暗示是不一樣的。

一塊草坪,邊上戳塊牌子:請勿踐踏。但草坪中間有一條踩出的小路,這就會形成一種暗示,讓人忽視請勿踐踏的牌子。安靜的會場中,一個人咳嗽了一聲,會引起更多的人的咳嗽。有人向公園的荷葉上投擲硬幣,後面就會有更多的人投擲硬幣。暗示可以影響人的行為,具體到上面三個網站,我想,大致上是這樣的:

GeoCities:這是一張紙,你可以隨便做任何你想做的。這個暗示非常寬泛,以至於1996年我第一次註冊GeoCites的時候,完全不知道我該拿它來幹什麼。所以我看到很多人,把他們的GeoCities做成了軟件下載站、音樂下載站、或者個人簡歷。

Blogger:這是一張紙,你可以寫。任何有書寫慾望的人,得到這樣的暗示後,就開始以不同的方式寫。有人寫成了日記,有人寫成了媒體,有人寫成了流水賬,也有人寫成了知識庫。寫,表面上看比GeoCities的毫無限制縮小了可能性,但它卻將寫本身的可能性放大了。

Myspace:這是一張紙,你可以讓別人來看。這個暗示如此強烈,以至於如果你只是把Myspace當成一個個人埋頭書寫的地方,就會顯得你很傻,很不入流。這張紙是你的社交身份證,寫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得讓人看,你得讓自己有人緣。

工具本身能提供何種功能,固然很重要,但工具以及工具用法帶給用戶的暗示,有可能比工具本身更重要。Bokee的起落就很能說明這一點,本來他們有先發優勢,又有比較高端的品牌號召力,佔據了一個相當有利的位置。但去年大炒芙蓉姐姐,等於向用戶暗示,Bokee是一個低端秀場,嚴肅的寫作不被鼓勵。

暗示,有時候是一種很可怕的力量,它可以影響行為,形成習慣。事實上,Myspace被新聞集團收購以後,大量的媒體報道,也是一種暗示——Myspace是一個最熱門的社交場所。隨後訪問量的暴漲,與此關係極大。

提供一種工具是一回事,給用戶什麼樣的暗示,很可能根本改變這種工具的走向。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好文一篇,受我一拜__________Orz

過去的同一天,我還發表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