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人際關係維繫的依托

"Klogs.org":http://spaces.msn.com/klogs/Blog/cns!C145D822BB20072C!115.entry

除了親情和讓人捉摸不透的愛情之外,這個社會中的任何人際關係的建立和維繫,終究會被歸結到第三方的聯繫,這個第三方可能是「物」,可能是「事」,也可能是「人」。

社會性網絡大體可以按照這個思路分成兩大類,以物事為聯結紐帶的SNS和以人為聯結的SNS。

以Del.icio.us為例來說說物事SNS。

在這些SNS中,用戶收藏並分享他們在Web上閱讀的對象。人們可以在Del.icio.us上很容易的找到自己興趣的物件領域,然後追源到發現、收藏、分享他們的用戶。通過對這些用戶收藏的觀察,發現他們中的一些經常能提供自己有興趣的資料,於是人們就會和他們建立聯繫(訂閱他們的美味)。這種聯繫的建立是單方面的。

整個過程的模式是:(人 → 物 ← 人) ==〉 ( 人 → 人)。

這個社會網絡裡面,存在兩個層面的關係:
(人--物),( 人--人)。

人與人的關係和人與物的關係界限很清楚,絕不會混同:我對你的關係,是因為你與物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人們是在對物的基礎上維繫了人際網絡關係。

再來看看人的SNS。這裡面又可以區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人本身作為物件,可以作為物件的人,比如myspace.com上的歌手、明星等,這類SNS實際上可以歸為前面提到的物件SNS;另一種呢,沒有物件概念的SNS,也就是目前以人脈為目標的SNS。

在後一類的人脈SNS中,人與人的關係本身變成了「物件」。

事情變得複雜了:本來在物件SNS中,人、物、人三方兩重關係是分開的,現在呢,我對你的興趣和關聯,是因為你的人際關係,而我與你的聯繫卻又融入到你的人際關係。看上去像個沒有價值的怪圈。以Friendster.com為例,人們在網絡SNS平台中,沒有任何成本的建立著虛擬的人際關係,沒完沒了地擴大,最後發現沒有任何價值。

我想,這就是社會性網絡中flickr、點評、又拍等成功且熱鬧,linkist、my6d等步履艱難的原因。

後者要想成功,顯然必須走以物為依托的路子,不過這裡的路變為人,問題是哪種人,怎麼區別並劃清人(用戶)--人物(物件),和人(用戶)對人(用戶)的關係,這樣才能走上良性的正反饋中。

誰能走出第一步呢?

這一篇文章,把SNS之間的聯結關係寫得極好,我無法從中篩減,只好全文摘錄。

架構在「人」之上的SNS,我目前暫無需求 (有工作、已結婚、已生子),而我偏好那種架構在「事物」之上的SNS,藉由事物的聯結,將互不認識的兩個人產生交集和共鳴。

「看你的Blog才知道你也喜歡安達充啊?」
「對,我喜歡安達充漫畫裡面的留白和無限想像...」

■ 延伸閱讀

* "[概念] 什麼是 SNS?":https://produsir.synology.me/wordpress/2005/05/27/700

[摘錄] 「破窗理論」看天涯

"麥田99":http://www.tianya.cn/browse/listwriter.asp?vwriter=麦田99

社區類網站需要的「互動」,不是「站方」和「網友」的「互動」,而是「網友」和「網友」之間的「互動」;「站方與網友」的「互動」只是為了達到「網友與網友」彼此互動的手段之一而已。

衡量一個社區類網站的價值,也看的不是你為網友搞了多少活動,甚至不在於你為網友提供了多少服務,而只需要看看你這個社區平台上,網友和網友彼此之間的「互動強度」。這就好比,一個婚介所是否成功,不在於看它設計了多少種交友模式,而是看它成功撮合了多少對男女。

「破窗理論」是由美國的犯罪學專家詹姆斯‧Q‧威爾遜和喬治‧克林共同提出的,他們認為:犯罪是秩序混亂的必然結果--如果一個窗戶被打破,過了很久也沒人來修,過路的行人就會以此推斷,這是個沒人關心,沒人管理的小區;很快,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會被打破,然後亂塗亂畫,隨地扔垃圾也會接踵蔓延,然後一些潔身自好的人會搬出這個小區,小區的房價會走低,一些素質不高的人會搬進來,最後一個好的小區,從一塊破碎而沒人管的玻璃窗開始,快速崩潰成一個問題小區。

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也有這麼一層意思在裡面啊--細節的改變,可能產生爆炸性的影響!

回頭用「破窗理論」看看天涯--「犯罪是秩序混亂的必然結果」,反之,良好的細節秩序,也必然能增加老用戶的黏著度。所以現在的天涯,留住老用戶的關鍵是針對「訪問慢」、「廣告貼」、「無聊灌水」等等「破窗行為」,制訂並嚴厲實施一系列「治理規則」。

網路社群(社區)和你自己實際居住的社區,其實沒什麼兩樣,什麼樣的社區環境、居住條件會讓身為社區一份子的你有歸屬感,轉化一下,就是網路社群要搞的事。

[摘錄] Google黑板報給中國企業帶來什麼?

"無聊布棉的blog":http://www.xucx.com/blog/post/400.html

這幾天,Google推出了黑板報之後,已經有不少網站的朋友,包括幾個傳統行業的朋友都在問這個企業blog是怎麼一回事,我給他們的建議是,不要跟風,如果你真的有心去跟客戶、網友交流的話,你就架一個,但是千萬不要把企業blog變成一個花架子,如果你不老老實實更新,開誠佈公地跟網友交流,那不是在幫企業,而是在害企業。

有些網站特別頭疼,經常會出現一些內部郵件傳到外面,甚至傳到網上,一旦被blogger們討論起來,那企業的公關可就有排頭疼了,因為跟blogger撤文章絕對要比在門戶撤篇文章複雜。而這些內部郵件對一些人來說覺得有價值,主要是他們沒有一個正常的渠道去瞭解這家企業,如果選擇一些可以公開的內容發到企業blog上面,那麼對於網友來說,他有個可以正常瞭解的方式,胡亂猜測的機會也會小很多了。

企業有沒有 blog 並不是重點,誠意溝通、持續更新才是焦點,但 blog 可以讓發表、更新、維護變成一件不那麼複雜的事。

[摘錄] 網編高手是這樣煉成的

"《世界媒體實驗室》MEDIA.ICXO.COM":http://media.icxo.com/htmlnews/2006/02/16/767301_0.htm

從傳統媒體分流而來的網絡編輯具備傳統編輯技能,但缺乏網絡實現、網絡管理和網絡維護能力;而單純以技術為專長的網絡管理員或者圖文設計者,往往缺乏傳統媒體人所具有的文字功底、編輯技能和新聞敏感度。能夠兼顧這兩個方面要求的複合型人才,實在太少。

網絡編輯必須顧及媒介自身、受眾、廣告商三方面的利益,而且這些是隨時變化的。此外,一個好的網絡編輯常常需要獨自一人承擔從構思策劃、採訪、網絡發佈等多個環節的製作及頁面展現。因此,網絡新聞編輯需要具備相關專業、新聞傳播以及互聯網技術等方面的綜合素質。

網絡編輯與一般傳統的平面編輯相比,要求知識結構雜一些,反應敏捷,要有一目十行的閱讀速度。網站裡每日上千個帖子,基本上都需要看守。但一般報刊新聞編輯更注重文字的錘煉和語法的貫通,在速度上沒有優勢,很難適應網絡環境。

網絡新聞人才不單單要有很強的策劃能力,而且還要有很強的網絡新聞的感覺。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網絡的感覺要比傳統媒體從業經驗還重要。

■ 名詞解釋:

「網絡編輯」是指利用相關專業知識及計算機和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從事互聯網站內容建設的人員。從事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 採集素材,進行分類和加工;
# 對稿件內容進行編輯加工、審核及監控;撰寫稿件;
# 運用信息發佈系統或相關軟件進行網頁製作;
# 組織網上調查及論壇管理;
# 進行網站專題、欄目、頻道的策劃及實施等。

網路編輯雖然沒有「網摘師」那麼炫的稱號,但要勝任這個工作,成為一線的人才,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