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豆瓣的創業故事

"經濟觀察報":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e/8/87524.html

放棄「旅遊」選擇「書」是經過很仔細的分析的。考慮再三,楊勃將豆瓣的核心思想總結為,「可以發現不同的東西,並且適合自己」,他解釋說,朋友的推薦往往對購買某種產品非常關鍵,現在豆瓣擴大了推薦的群體,你會相信特定陌生人的推薦,這「可以理解為一種以書等具體物體為媒介的人脈關係網」。

在確定以書為主要方向前,有人曾建議用時髦的數碼產品、汽車等,但是楊勃認為手機的新品也就那麼幾十多種,很容易研究透。對每個手機的評價雖然具有價值,但是讓大眾參與,「讓每個人都點評的價值不大」。這種產品更適合由幾個工程師完成評論,採用類似硬件網站目前的模式。「書就不同了,每年出版的書大約數十萬種,沒有人知道全部的種類,因此需求十最為旺盛的,價值也是最大的」。

「我們還可能增加書、電影、音樂以外的產品,但是我認為最有實質性幫助的仍然是英文版豆瓣」楊勃認為,「美國人喜歡讀書,而且書賣得貴」,因此英文的市場更大,更加成熟,「我們已經打算和亞馬遜合作,目前英文服務器已經架設完成,英文版的開發也基本完成」。

愚昧的我,原本以為網路的「書市場」就是亞馬遜、博客來這樣的營運模式。
沒想到,還能夠做「書評」網站,進入門檻不高,但累積使用者、經營社群是重點。

作者→出版社→書店→書評

我以前很愛到 bbs 看「漫畫板」,甚至訂閱漫畫的 news group (論壇),
許多漫畫的愛好者,能從漫畫中評析許多不同的觀點、論述,甚至還能集結出書

以前的大然出版社 (已倒閉),曾經推出台灣第一家的漫畫網站,當時也有書評功能。
只不過,侷限在大然自己出的漫畫,當時也沒有 web2.0 的概念和機制。

看到現在火紅的大陸豆瓣,回想以前極盛的台灣大然,「時不我予」就是這樣子吧?

■ 延伸閱讀:

* "東拉西扯:英文豆瓣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2/08/651286.aspx

過去的同一天,我還發表了...

在〈[摘錄] 豆瓣的創業故事〉中有 3 則留言

  1. 台灣的網路書店,也有書評,也可以列出某人的所有書評,感覺起來像豆瓣,但又不大一樣。
    豆瓣以人為中心,台灣的網路書店以書為中心。
    豆瓣還讓用戶自己組織,還有點交友。
    台灣也應該要有自己的豆瓣。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