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歲 2 個月達成!

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今天是2月18日,是小小柯滿2歲2個月的日子,也是大年初一。幾天前,蔡頭特地幫小小柯穿上這套喜氣洋洋的衣服,折騰許久才拍到這張照片。恭喜發財~小小柯祝大家豬年如意!

這套喜氣洋洋的衣服,是半年前社區的某戶人家丟在垃圾堆旁,被蔡頭撿了回來,衣服亮麗如新。蔡頭清洗過後,叫小小柯來試穿,小小柯一穿便愛上這套金光閃閃的衣服,熱得要命還不肯脫掉。

聽聽小小柯在新年學到的吉祥話 (mp3),親友都說他講話有一個奇怪又可愛的腔調 :p

瞧!小小柯這個月有什麼長進~

* 會開始用跑步行動:爬→摸著東西走→緩步行走→正常走→快走→小跑步(前兩天一不小心還撞到牆壁,鼻樑瘀青、鼻頭擦傷、上嘴唇破皮流血 orz)
* 會開始用形容詞說話:好多的樹葉、好香的飯飯、好好吃、好棒、好漂亮、好可愛...
* 愛上「龍貓」:用 Tivo 錄下龍貓,可以坐在沙發上一次看完整部龍貓,至今已經看過十多遍(當然,我和蔡頭也跟著看了好幾遍 >_<) * 會自己穿褲子:在蔡頭的教導下,終於可以自己穿好一件褲子!

[摘錄] 人物特寫:深諳中國網絡文化 馬化騰和他的QQ

"李海翻譯文章彙總":http://blog.donews.com/lihaitrans/archive/2007/02/06/1126529.aspx

馬化騰說:「我認為每個互聯網用戶都喜歡個性化,2005和2006年,我們開始了新的戰略:這就是網上生活方式。」

當美國的互聯網用戶還在他們的PC上發送電子郵件和查詢信息時,中國的年輕人正在玩網絡遊戲,下載視頻、音樂到他們的手機以及MP3播放器上,或者進入網上商店交換,購買虛擬物品。騰訊大部分的收入都來自向網民以及手機用戶出售的這些娛樂化的虛擬物品。

中國網絡社區的另外一個鮮明特色就是年輕人居多。摩根斯坦利調查顯示,在美國,大約70%的互聯網用戶年齡都在30歲以上;在中國,情況完全不同,70%的網絡用戶的年齡在30歲以下。

即時通信以及網絡遊戲成為中國互聯網文化的中心。另外,社交網絡在中國的發展也相當的好,這恰好符合中國的實際,即缺少兄弟姐妹的獨生子女需要交流。

摩根斯坦利一名分析師Richard Ji說:「他們有我稱之為中國最大的虛擬公園的社區。在中國,互聯網用戶的第一重點就是娛樂;在美國,是信息。這就是為什麼Google能夠統治美國互聯網,而騰訊則能稱雄中國市場的原因。」

蕞爾小島的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第一重點是什麼?

[摘錄] 不講義氣講道理—黎智英的簡單人生

中時電子報

你要很focus(專注)。我在創業時,有時候會什麼都不想,只想把這個事情做好,就好像做完這件事後我就要死了,彷彿有一個面對死亡的張力。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假使你真正進去這個情境,你便會發現這個力量很大。想像力也很重要。創業是一個「創作」的過程,你在一個不可知的境界裡,去創作一個新的東西,所以你不能只是重覆以前的東西。創業不是將已經懂的東西recycling,而是要以你過去懂得的東西為背景,在面對無知所產生的錯誤裡,透過解決問題,去創造一個從來沒出現過的事情,這才是創業。

創業一定不能複雜,一定要focus,沒有focus就沒有力量。你必須把最多的時間及注意力,投注到最小的一點,才突破得快,才能衝破很多困難。所以創業時我第一個會想:有什麼困難?再來則會想:可不可以簡單一些?可不可以不要這麼複雜?也就是把事情簡化、再簡化,直到我可以愈來愈focus。

我經營生意一向講求簡單,所以自然有效率。我有很多imagination,但我很少做複雜的事情。我所有的imagination都用在想:如何簡化事情。很多時候,事情之所以複雜,是因為我還沒有明白這件事情;假如我明白了,這事情一定簡單。

大部分人都以為複雜就是因為其複雜,容易就是因為其容易,兩個是分開的東西,他們不知道複雜跟容易原來是同一件事。

在經營企業上,簡單就是系統化。流程永遠在變,但系統一定要簡單。做事的是人,如果系統不簡單,不能讓做事的人明白,那這個系統就等於不存在。

領導者要像一個salesman,把你的想法sell to them,好像牧師傳教一樣傳給他們。你把所有事情的邏輯想清楚,讓他們覺得有很大的啟發;一旦他們被鼓舞(once inspired),覺得「這是我的事情」,力量就來了。

vision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能from thin air(沒有根據),不能是imagination(憑空想像);而是要從員工遇到的困難、想不通的事情裡,看到一個solution,把這個 solution變成你的vision,變成你的idea,否則就會過於extract(抽象)。

我的工作和人生都在追求簡單,但很多人誤以為簡單就是不精彩,所以害怕簡單。殊不知,我們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你一定要放棄很多,才有真正得到的東西。

「人」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東西,如果再讓事情變得複雜,兩相結合之下,它就變成了「亂」。在職場之中,人、事的複雜效應揮發,只能說是「亂上加亂」。

好笑的是,為了減少「亂上加亂」,則訂出一大堆規則流程。古人說得好:「盡信書,不如無書」,轉移到這個狀況下,則可以說「盡規範,不如無規範」。

做專案,也應該是簡單至上,但往往會發生身不由己的狀況,同事建議、老闆要求、行銷希望、業務強制、客戶渴求...,往往出發點簡單的專案,最後變成一個巨大的怪獸。

■ 延伸閱讀:

* "人 vs. 制度":https://produsir.synology.me/wordpress/2006/11/01/1213/
* "把複雜的事變簡單,把簡單的事變得有創意":http://blog.taiker.org/2007/02/blog.html by Channel M

與 Jungle 十八堂即時通講授的課…(4)

小柯: 你的狀態列寫的「質疑並擴大 縮小並解決」,是什麼意思?
Jungle: 哀 都是在堅持己見 不從宏觀角度來看事情 哀 每個人都可以質疑並擴大
Jungle: 但請記得所有事 還是得縮小並解決
小柯: 顯然你在描述台灣政壇亂象
Jungle: 是我們公司
小柯: 哀

『把複雜的事變簡單,把簡單的事變得有創意...』

說來輕鬆,做起來有難度哦~

[摘錄] 戴爾哪裡有問題?

"Taiwan.CNET.com":http://taiwan.cnet.com/news/hardware/0,2000064553,20114747,00.htm

戴爾愈來愈用對待「一群死老百姓」一般的態度來對客戶,有些甚至還是企業客戶。客戶的抱怨愈來愈多,然後他們終於轉向喊出「電腦重回個人化 (The Computer is Personal Again)」的HP。

這對過去的戴爾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十幾年來,該公司的祕密武器是極佳的消費者滿意度。即使是近年來還偶爾可以看到Michael Dell本人坐在客服中心頭戴耳機接聽電話。客戶信任一旦流失,要花好久的時間才找得回來。

戴爾電腦的造型可說辨識度極低。還記得1990年代末期那種多合一的勉強算得上PC的WebPC嗎?它的造型令我想起烏茲別克的農婦。沒有特色一向是戴爾MP3 Player的特色。

1990年代戴爾爭取到客戶是因為這家公司體現了美國理想典範,這家年輕公司曾經用很聰明地滿足客戶需求,但後來許多員工都變成了富商巨賈。股市每震盪一下都會讓你養老金縮水一點,然而即使在科技股泡沫化時期,戴爾依然穩如泰山。到了2004年,戴爾再也不是力圖伸張正義的邊緣份子,它早已變成全球社會的主流菁英了。

回歸原點,喚起初衷,擁抱用戶,滿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