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YouTube – 從當個傻子開始,專注測試與修改

by 李廷芳,Web2.0線上影音產業 以YouTube為核心之龍捲風暴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論文,民九十七年。

回顧 YouTube創新擴散的過程,是一段不斷 build-design- test的過程,曾有人打趣說Web 1.0就是「網站建構中」,Web 2.0 就是不斷的「beta」,某種程度上也顯示了Web 2.0 不斷的使用者測試、並且針對使用者需求改進的特色。

其實他們的競爭障礙在於不斷的Build- Design- Test的快速循環 與 堅持 。

YouTube 一開始也是從傻蛋、模仿他人、還有很不Web2.0開始,從大眾的使用行為學習,並且不斷修正,才是他的競爭力來源。

著有管理心靈一書的李仁芳教授表示:「對原創事物的創造,速度比正確重要。視市場的早期使用者為協同創新伙伴,把顧客視同創新團隊成員。原創產品快速上市,作探險式行銷。不論勝負,就是要早贏、小贏、常贏,或是早輸、小輸、常輸也可以。藉多次快週期的產品設計—製作—上市測試—修改循環,與市場的早期用戶深入對話,經過多版本的產品上市,原創的事物漸漸累積多次的Just Enough,真正成為Good Enough。」

先求有,再求好;先抄襲,再超車。

呃...還是說明一下,我認為的「抄襲」,指的是「創造性的模仿」,而不是當「文抄公」、「講光抄」。

借用一句漫畫(大東京玩具箱)對白:「有沒有把你的靈魂灌注在裡面...」,而不是一具行屍走肉的複製品。

■ 延伸閱讀:

* "YouTube大紅前的愚蠢行銷":http://mmdays.com/2007/12/16/youtube-1/

植樹節,沒種樹

今天是 3/12,也是 國父逝世紀念日,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造林是民生建設的重要項目。」因此,政府將每年三月十二日的「國父逝世紀念日」定為「植樹節」。

記得小時候,有這麼一首兒歌:

種樹歌

樹呀樹呀 我把你種下
不怕風雨快點長大
長出綠的葉 開出紅的花
鳥來做窩 猴子來爬
我也來玩耍

原本想在今天種樹,但樹苗還來不及長出來,所以只好延後了...

tree

[摘錄] 內容設計,初始內容

"白鴉,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http://uicom.net/blog/?p=719

Content Design(內容設計)即涉及產品需求也涉及到(產品和用戶)互動過程中的具體環節。大多數團隊中只有PM才會涉及到相關工作,一般情況下不是基於用戶需求就是如何展現,很少涉及具體的互動環節也很少會有人整體上去綜合思考內容的設計。

事實上沒有什麼產品是「難用」的,只要用戶有了使用的需求興趣,基本上所有產品都會變得容易。但,也沒有任何產品是「好用」的,如果用戶沒有使用樂趣怎麼做都難用。

一切的根本在於需求和興趣,滿足用戶需求的是內容,引導用戶用戶興趣靠「初始內容」。

關於「初始內容」的設計,主要是指在用戶未正式使用(不只是「未登錄」,登錄了但沒有深入使用也算)前給他們展示什麼,讓他們可以(不可以)做什麼。其主要設計原則與用戶的認知積累、目的性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

有些產品把「內容」做的很早讓用戶有了一定的認知。於是,他們可以讓用戶進來後直奔主題。

有些領域用戶進來就帶著強烈的需求,或者已經有了足夠的認知積累。於是,需要讓用戶進來後直奔主題,而無須設計過多的「初始內容」來干擾用戶。

在更多用戶沒有「認知積累」的時候,「未正式使用」之前整個產品只是一本又厚又難懂的「說明書」。很多用戶進入一個新網站時,會先「看看」然後「逛逛」,再後才是深入去用。

在「未正式使用」之前讓他看到什麼、逛什麼? 直接影響新用戶的轉化率。如何讓用戶「有興趣」並「快速」讀懂,然後「產生使用的慾望和興趣」,是所有產品設計過程中都會遇到的問題。

受教了~

有興趣的話,建議回讀原文,寫得很詳細,也舉了一些網站當作範例。

[摘錄] 跟著用戶走到溝裡

"白鴉,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http://uicom.net/blog/?p=718

交互設計大師、「Macintosh」之父 Jaf Raskin 曾說:好的設計不會讓使用者養成對今後工作不利的習慣,但設計人員卻經常有意無意地給用戶設下壞習慣的陷阱。事實上,良好的設計應該在給用戶帶來幫助的同時,把對其未來可能出現的限制性障礙降到最低, 保持使用者自由的可擴展性。這說的是交互設計。放在產品上亦然。

當浴缸裡只有一碗水的時候點一滴墨就會使整個浴缸變得骯髒,當浴缸裝滿以後偶爾一兩滴墨水根本無所謂,而且那個時候看著乾淨的一缸水也沒人「道德敗壞」的去滴墨進去。

這些很有技巧性的「引導」我們很難在國內的模仿者那裡看到,能有意識去做「限制」或者「刪除」的網站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確定方向是什麼、搞清楚什麼東西對用戶才有真正的價值,實在很難但也實在很重要。

「我們完全是根據用戶需求的演變而發展產品的,用戶需要什麼我們就滿足什麼」其實都是成功後騙人的鬼話。

雖然有人說顧客永遠是對的,但顧客卻不一定知道他要的是什麼。

再見 FeedDemon, 再見 Google Reader

標題是我最常用的一種無聊描述方式~ 告別前者,朝向後者。

前兩天開始改用 Google Reader 了。許久之前,因為帳號的問題,一直無法正常使用 Google Reader,只會出現一個 feed 列表,誤以為 Reader 就是這樣,而我當時用 FeedDemon 用得爽爽的,也不想花時間探究。

最近,愈來愈多的人推薦我去用 Google Reader,我才開始正視我無法正常 Reader 的問題。或許,在推出 Beta 版時,我就去測東測西、亂裝離線工具,因而導致帳號出問題。

用我的破英文寫了信給 Google,說明我的狀況,過了數天收到回覆...

Looks like the problem is on our end: a back-end anomaly we're seeing
here and there. I tweaked your account and you should be good to go
now.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re still having problems!

跑去 Google Reader,爽~ 我可以正常使用了!

原以為用慣 FeedDemon 的我會不習慣 Google Reader,但用了兩天下來,我幾乎沒有感受到轉換的不順手,只是偶爾滑鼠會習慣性移到工作列找 FeedDemon。

不過,之前在 FeedDemon 標記的好文章,得找個時間把它們撈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