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社區和社會化

"New Execution Engine":http://stanchu.spaces.live.com/Blog/cns!B55FD6731887DFA0!2201.entry

社區,對於大多數中國用戶來講,所理解就是類似天涯社區,主要來自BBS演變而來,基本是100%是UGC,

社會化,說起來非常簡單,使網站服務更像社會本身,社會本色就是人與人關係,人的發言,傳達,評論,再傳達,發表,以及社會關係網絡......

有一個觀點:SNS或社會化,是不可能從原來的早期BBS演變出來,一定是一個新生力量把她重新建立起來的.

社會化,所要消費的信息,不是一些信息的堆砌,而是由人帶來信息,由人再次簡單加工信息,由再次傳播......

我們也發現在新站並沒有刻意要創建BBS,無非希望信息內容與閱讀人之間有互動。

如果把這些簡單的本質,搞清楚了.我們肯定發現我們所需要不是一個萬丈高樓大廈的BBS,而是希望是一個由信息,人和再加工信息的關係和粘度的服務站

服務更多要為用戶創造一個可以互動的環境,就是先從簡單的留言,發言,傳播,....等等功能做起,再考慮那些新的好玩工具,為人性提供更多的選擇自由,互聯網就是為人性的細節提供優質服務,才使人們樂此不疲地創造一個個活躍的社會網絡、新社區.(這時,已經是完全擺脫BBS那種的社區屬性了). 而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所謂Community或SNS,一切從用戶出發,從細節做起!

受教了,感謝~

[摘錄] 商業週刊:Buzz能為雅虎貢獻什麼

"新浪網 - 科技時代":http://tech.sina.com.cn/i/2008-03-18/19072085386.shtml

雅虎不久前推出的新聞聚合網站Yahoo Buzz(以下簡稱「Buzz」)給外部網站帶去的流量幾乎與Digg旗鼓相當,但現在的疑問是:雅虎將如何從中獲益?

Buzz為合作網站帶去巨大流量是把雙刃劍,可能給雅虎的廣告帶來消極影響。Hitwise報告指出,Buzz的用戶比Digg更傾向於查看原文出處。這對那些希望留住讀者的合作網站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

在重要的網絡媒體網站放置「Buzz It」按鈕,可以提高雅虎品牌的認知度。雅虎還計劃為合作網站推出Widget,讓他們嵌入自家網站,以進一步提升流量。此外,雅虎還可以通過收集用戶的閱讀興趣等信息,提高內容的吸引力,讓用戶在網站停留的時間更長。但這一切都只是錦上添花,因為雅虎並非缺乏品牌認知度和流量。

Digg CEO傑·阿德爾森(Jay Adelson)表示,並不擔心Buzz會分食自己的廣告或流量,因為Buzz推出後,Digg依然保持原來的增長趨勢。「Buzz的目標群體與我們不同。」他說,「雅虎似乎關注的是在首頁上放置什麼內容,而Digg則致力於建立一個忠誠度很高的社區。」

以前在負責家族的時候,因為它的流量很大,客訴的問題不少,加上廣告收益有限,總是被認為賠錢貨。

那時,公司有位同事前輩跟我說:「你坐在一個金礦上面,不要覺得灰心,反而要更用心經營家族...」言猶在耳,我也一直從中體會到社群的美。社群的力量在這幾年爆發,但家族反而因諸多因素而沒落了。

「雅虎似乎關注的是在首頁上放置什麼內容,而Digg則致力於建立一個忠誠度很高的社區。」

■ 延伸閱讀:

* "雅虎Buzz的虛假繁榮":http://www.caozenghui.cn/?p=278

小小柯碎碎唸 for 2008-03-17

  • 口不擇言篇 #
  • 春節前夕,媽媽在我家用 skype 跟在大陸湖北工作的大哥通電話。 #
  • 媽媽講完後,小小柯擠到電腦前,跟他的大伯講話。 #
  • 「阿伯,你那邊有下雪嗎?」小小柯問。「有啊!有下雪...」大哥回答。 #
  • 「那你被雪困住了嗎?」一連好幾天新聞報導大陸雪災,小小柯竟然學了起來 #
  • 大哥回台灣過年,我們在除夕回家祭祖。 #
  • 大哥出門接我們上了樓,拿出他也不常用的鑰匙要開門,但怎麼試就是打不開。 #
  • 小小柯沒頭沒腦的問:「阿伯,你打不開嗎?你被困住了嗎?」大家好氣又好笑。 #
  • 小小柯常常要我陪他玩,但我總是在忙。 #
  • 有時陪他一陣子,就會跟他說:「給爸爸五分鐘去弄電腦,一下子就出來了...」小小柯點頭。 #
  • 我太常用這一招,小小柯久而久之學了起來。 #
  • 有一天,新聞在報導男女「性福」的事,說到男性持久的分鐘數。 #
  • 小小柯又突然插嘴:「媽媽~ 妳等一下下,因為爸爸五分鐘就會出來了,很快哦!」 #
  • 哪裡冒出來的小孩啊!? #

Powered by Twitter Tools.

這是「不二家」的牛奶妹...

這是「我家」的紅豆餅弟...

eating

小小柯,3 歲 3 個月快樂!

[摘錄] 奇虎已轉型,大旗還能扛多久?

"麥田的讀書生活":http://blog.donews.com/maitian99/archive/2008/03/14/1262758.aspx

我的觀點是:UGC,無論內容本身(Mop),還是內容聚合(奇虎大旗),都不能做「媒體」。

為什麼呢?先看一個反例——新浪。新浪本質上是一個內容聚合站點,但是,它聚合的是「(傳統媒體)編輯內容」。相當於是傳統媒體的編輯人員把原始「素材」經過編輯後,形成新聞報導「產品」,然後新浪在這個「產品」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加工,形成網絡新聞「商品」。新浪的成本,僅僅是二次加工的成本。。。而反觀無論mop模式還是奇虎大旗模式,都缺失了類似紙媒編輯「粗加工」這個環節,而試圖把「素材」直接加工成「商品」。

UGC不能做「媒體」;UGC的價值在於「服務」。

簡單總結,UGC,因為content很容易讓人走向「媒體」選擇;但UGC恰恰不能做「媒體」。

無知的我,還搞不懂什麼是「媒體」?

提供「內容」給網友「看」,叫媒體?
提供「功能」給網友「用」,叫服務?

可以這樣解釋嗎?

[摘錄] 新聞週刊:「專家」反攻 Web2.0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08-03-11/16492070711.shtml

用戶生成內容的普及都幫助普通網民壓縮了專業人士的生存空間。不過,那些曾經推動用戶生成內容革命的創業者,現在卻開始向專業人士付費,請他們編輯或製作網絡內容。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主要因為人們對於可靠互聯網的需求持續增長。「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由於存在大量錯誤信息,世界已經變得非常危險。」過多選擇所導致的疲勞,以及對錯誤建議的擔心,推動人們對專家信息的需求迅速增長。

谷歌開始測試一項名為「Knol」的新服務。這項服務與維基百科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內容提供者大多為各個領域的權威人士。

BigThink.com 是一個結合了YouTube和Facebook的視頻共享網站,主要邀請知名人士和各行業領導者共享思想,並提供各類議題,供訪問者辯論。「人們需要一個共享高級知識和技巧的網絡空間。」

Mahalo也於近期推出了人力搜索引擎的最終測試版本。谷歌搜索引擎主要按照鏈接數量為網站排名,Mahalo則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排名機制,主要基於網站的質量和真實用戶的建議。

我非常歡迎專家來反攻,只是他們能持之以恆的對抗螞蟻雄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