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專案管理: Scrumy

今天,工程師 Jon 丟了一個網址給我,問我這個可不可以當作 B 專案 (目前在進行的網站改版) 的專案管理?

我玩了一下,咦~ 滿好用的耶,簡單、好用,易上手。很容易建立、新增、輸入,還能用滑鼠拖拉。目前有兩篇介紹文章:

網址可以是亂數產生,也可以在網址列輸入你想要的名稱 (感謝網友 minichaos 的提醒),除非升級為 pro user (付錢),否則網址是公開的,是有可能 (我覺得機率不高) 「不小心」誤入你的專案。

我胡亂建了一個專案,請工程師進來一起玩玩,發現了 2 個不符合我個人需求的地方:

* 免帳號登入,也就代表 task 的內容無法控管,權責無法釐清:要相信團隊成員,大家都是好人。
* task 無法設定時間:自己寫上時間也行,山不轉路轉。

純做個人使用,我覺得 Scrumy 很值得推薦。

這不是肯德基,這是 Timberland 的吳美君 (Olga)

上週末,我看著電視,新聞主播說:「除了時下最夯的布希鞋,你知道之前有所謂的雷根鞋嗎?」這個開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記者在一家 Timberland 店內進行報導,然後訪問「業者--吳美君」,咦?她不是我以前的同事 Olga 嗎?

當時擔任業務副總的她並不認識我這個小卒仔,但我對她有印象是因為她是奇摩站時代的同事 (當時公司人不多),之前做美泰兒 (賣「芭比娃娃」那一家),但她在Yahoo!奇摩合併不久後,就離職了。

之後,看新聞報導,知道她到肯德基,而且當上總經理。肯德基在她的帶領下,陸續推出不少新產品及有趣的廣告。我是肯德基的愛好者,一邊吃著炸雞、一邊為她感到高興。

當下,看完「雷根鞋」的報導,無知的我誤以為 Timberland 可能是肯德基的關係企業,她「榮升」去幫 Timberland 開創市場...。

上網 google 了一下,呃...她被肯德基 fire 了!?

線上看了一些報導,也才知道她歷經事業高峰、離婚、憂鬱症、受洗成為基督徒、與先生破鏡重圓、重啟新事業,看得我百感交集、五味雜陳....

摘錄自:"Cheers":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ae416aa073b0116ae4766871ab6&number=1

剛好碰到網路正紅,我對這個領域充滿好奇,便又主動投履歷到尚未被YAHOO!買下的奇摩(Kimo)。

到奇摩後,我被派去當業務的頭,8個月後我就把整個team的專業建立起來,因為我堅持每個業務都要變成網路行銷專家。

當時處於網路廣告推廣階段,為了打入企業決策核心,我親自帶著總裁,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不厭其煩地解釋網路行銷的效果,甚至幫他們把後續的活動都設想好,就是這股衝勁,我們創下紀錄,換來了700多張這些大人物們的名片。

不過,大部份公司會把媒體購買丟給廣告公司,負責媒體購買的部門懶得學習網路,我感覺自己像個傳教士,8個月就膩了。

我的好朋友Rose(鄒開蓮,當時為YAHOO!奇摩總經理)要留我,說你去肯德基做行銷的主管,是走回頭路,妳難道沒想過,將來這些股票會讓你變成億萬富翁?

我回Rose,我只想跟著自己的熱情走,若我到了肯德基,看到妳真的成了億萬富翁,我會想說我沒有這個命,一點都不會受干擾。

職務、薪水的高低,從來就不是我換工作的考量,因為這些都會隨著熱情而水到渠成。

...

我每次面試員工時,都會問:「你未來的生涯計劃是什麼?」我不會希望他告訴我一堆偉大的理想,因為我自己就從來都沒有想過幾年之後要做到經理、幾年後要做到總經理之類的問題。

若對方反問我,我自己的答案是什麼?我一定會老實地說:「我只想把眼前要緊的事情做好,就好了。」因為打造自己一身好本領就很夠了。

摘錄自:"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6&id=2874

我有一位醫生朋友,他是基督徒,覺得我需要朋友和宗教信仰。我就說有啊,因為我那時跟著Rose(Yahoo!奇摩董事總經理鄒開蓮)上教會,但是沒有很多感受。醫生朋友就說,「還需要考慮什麼?聖誕節快到了,你想一想要不要受洗。」我打電話給Rose,二○○五年一月二日受洗。

我當時的婚姻是離婚狀態,有一對雙胞胎。受洗當天,我在台上向我老公道歉,求他原諒我。

小組裡的姊妹問我,「為什麼想來教會?」我說,「我離婚、小孩不理我、工作壓力很大,但是每個人都很羨慕我,我卻很討厭自己。」我後來追了我老公九個月,他對我說,「我一直深愛你,但我不想被傷害第二次,你不知道你離開的那一天,小孩和我媽的眼淚,多麼傷痛。」

摘錄自:"Cheers":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ae416aa073b0116ae4766871ab6&number=1

我看了王文華寫的《沒有名片,你還剩下什麼?》那篇文章,感觸很深,我非常安慰他有這樣的同理心,也約他見面,表達我對他的感謝。

有一次我帶著SPA員工,透過企業福委會,免費到YAHOO!奇摩替員工推廣健康檢測與排毒療程,在等待空檔,我去倒茶給我們的醫師,結果在茶水間,看到一排排咖啡包、茶包、紙杯。

我突然想到,過去頂著大公司的光環,眼前這些小東西,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但現在自己創業,所有東西都得自掏腰包,而且在任何資源都沒有的情況下,仍要想辦法去創造業績。

此時,我會思考到大公司資源要怎麼珍惜。

摘錄自:"Cheers":http://www.cheers.com.tw/doc/page.jspx?id=40288ae416aa073b0116ae4766871ab6&number=1

我認為是我過去的職場經歷太順利,沒有失敗過,這次被fire掉,是上帝要教我的一門功課。

我的信仰告訴我這是一個畫了妝的祝福,他把我丟到火爐去,是為了讓我變成金子。

上帝給了你一個試煉,絕對不會讓你承受不了。所以,我會跟身邊重要的人討論,到底這個試煉是什麼?

我老公告訴我,上帝教我學會「憐憫」,因為我太順利,不知道失敗的感覺,若有人一蹶不振,就會被我看作「不積極」、「不正面思考」,現在,我終於能瞭解被人否定、拒絕的人,有多可憐!

我很高興的是,經過這個過程,當我面對不如意的人時,我會有同理心,告訴他我也有同樣的經歷,是怎麼走出來的。

離職到今天也有一年半了,我失去了一些東西,也得到了一些東西。哪個多?哪個少?就看你站在哪一個角度來評量。

就物質上,是少了,生活也變得拮据,反正經濟不景氣,縮衣節食是好事。
就精神上,是多了,我真正的為自己工作,也重新體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
就.......

講「反璞歸真」太抬舉自己,講「置之死地而後生」比較貼切。走過這一遭,知道自己的能耐、知道自己的斤兩、知道自己的擅長、知道自己的意向...,值得。

引用一段《最後的演講》Randy Pausch 教授所說的話:

關鍵不在於如何達成夢想
而是如何無悔過人生

如果你能好好過人生
人生自會為你尋找答案
你的夢想自會實現

這場演講不是為你們準備的
而是留給我孩子們的叮囑

這個 Blog 不是寫給 google 搜尋的,
而是留給小小柯知道,他爸曾經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 延伸閱讀

[摘錄] 雅虎退身SNS社交熱潮或將冷卻

"新浪 科技時代":http://tech.sina.com.cn/i/2008-09-25/16012479370.shtml

SNS社交網站在近兩年裡變得日趨火爆,國際風投紛紛注資建站加入SNS行列,攪得社交網站領域一時風起雲湧,但SNS終究不同於其它網絡業務,不是光砸錢就能經營好

Mash最大的失敗在於它沒有與其它大型社交網站區別開來,缺乏具有獨創性的特色功能,導致該業務不能持久地吸引年輕人的興趣。SNS產品應該更多地關注和挖掘社交群體尚未被滿足的潛在需求,通過新的產品形態更好地滿足這些需求。

如何保持用戶之間長久的娛樂性和互動性,成為SNS網站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否則,SNS在用戶群激增的階段過後,很難保持住持續的高流量,而高流量正是投資和獲取盈利的必要籌碼。

SNS既不是媒體網站,也不是搜索網站,網絡主流廣告依託的發布平台SNS顯然都不具備。Google聯合創始人塞吉·布林(Sergey Brin)因此說:「我們還沒有找到社交網站廣告模式以及盈利模式的『終極殺手級』方案,SNS網站的商業價值至今缺乏一種有效的開發方式。」

嗯嗯~

[摘錄] 社交網站的日本變異體

"新浪網 - 科技時代":http://tech.sina.com.cn/i/2008-09-27/11342483940.shtml

高橋美惠與Mixi上1500萬名用戶中的大多數一樣,不願顯露自己的真實一面。而這種現象並不是Mixi所獨有,它是整個日本社會的縮影。

儘管美國視頻網站YouTube在日本取得了廣泛的成功,但是卻寥有用戶遵循網站的口號——「宣傳自己」。日本用戶更喜歡上傳寵物視頻,並因此誕生了一代動物明星。

Match.com等大型婚介網站一直希望說服用戶敞開心扉,與陌生人約會,但與幾乎所有美國用戶都願意張貼自己的照片相比,僅有不到一半的日本付費用戶願意這麼做。

在日本社交網站上,你很難遇到陌生人。日本社交網站最初希望照搬Facebook和MySpace等美國社交網站以ID為中心的開放模式,由於日本用戶更願意停留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而很少向陌生人敞開心扉,這種社交模式也隨之發生了改變。

長期研究日本互聯網發展的作家Tetsuya Shibui解釋說:「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人們認為自己不夠吸引人,沒有什麼要向其他人表現的特別之處。」

嗯嗯~

聯合報讓一家麵店消失了!?

上週 (9/18) 晚上回娘家吃飯,吃完飯一邊看電視、一邊看報紙是固定的行程。

突然,蔡頭喜孜孜地叫我,我抬起了頭,看到《聯合報》的地方新聞版,報導一家蔡頭最近發現的美食:

巷內美食》拉圾麵 客人多到「拆招牌」

【聯合報╱記者黃福其/板橋報導】2008.09.18

中和市積穗國小後門附近有家「拉圾麵」的小麵攤,店面雖不起眼,卻深受食客青睞,還有人呷好逗相報上網推薦。因午餐尖峰時段常有顧客排隊等候,老闆夫婦忙到乾脆把招牌拿掉,寧可少賺點錢,也不要因趕工煮麵而影響品質。

當初是蔡頭無意間在某個 Blog 看到的文章,於是叫我帶她去吃看看。

第一次去光顧時,由於店面根本沒有招牌,蔡頭還以為是找錯了,但我看到連管區的警察都提著兩袋麵走出來,包準是這一家沒錯!這家店離我家算滿近的,騎摩托車不到 10 分鐘就到了。

蔡頭和小小柯最愛吃它的麵線糊 (30元/碗),裡面沒有大腸或蚵仔,但風味獨特。我則是最喜歡吃它的米糕飯 (30元/碗),軟Q適中,淋上一大匙魯肉,好吃是不必多加形容詞的。另外,再點一碗甜不辣 (35元/碗),料多實在,最後再加湯混著沾醬一起渴,滿足!

當天看到報紙的報導之後,我和蔡頭終於瞭解,為什麼我們之前接連兩天上午 11:00 去買,店內的麵線糊全都賣光了,讓蔡頭和小小柯一直很不甘心。

今天 (9/24) 上午,蔡頭問我中午想吃什麼,我提醒去這一家店買麵線糊*2、甜不辣*1 (加湯)、米糕飯*1,小小柯聽到我要去買麵線糊,還嚷嚷著說:「爸爸~ 我好想吃麵線哦...」

為了怕買不到,索性上午 10:45 分就獨自一人騎著摩托車直奔該店。邊騎邊想著,這家店會不會因為新聞報導,而大排長龍...

騎車轉進巷內,我沒看到長長的排隊人龍,反而是鐵門拉了下來,上面掛了一個牌子:「店面頂讓」。靠~ 天吶,不會吧!老闆也太率性了吧~

我問了隔壁的店家,他們笑著對我說:「店倒了!你要不要頂下來做生意...」我對著他們苦笑。他們又補充說:「其實是因為媒體報導,導致生意太好,所以老闆直接關店不做...」

欲哭無淚的我,只好打電話跟蔡頭報備,然後買了便當回家...。

回到家,蔡頭跟我說,這家店之前就有因為生意太好而拆招牌、關店搬家的記錄。只是,這回會搬去哪裡呢?嗚........

聯合報,還我一碗米糕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