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引爆流行:Web2.0的傳播理論(上)

"星漢":http://www.xinghan.net/index.php/post/7

作者指出某些事物傳播(即我們平時常說的「病毒式傳播」)有3個共性特徵:感染性、小變化大後果、突發性而非漸進性,並在對此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引爆流行的三大要素是:個別人物法則(The Law of Few)、附著力因素(Stickness Factor)法則和環境威力(Power of Context)法則。

個別人物法則,這研究的是人們傳播傳染物的行為。作者指出有3類人在整個傳播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內行(Mavens)、聯繫員(Connectors)和推銷員(Salesmen),是他們發起並帶動了整個傳播過程:內行們相當於數據庫,為大家提供信息;聯繫員是粘合劑,將信息傳播到各位;推銷員則負責「最後一公里」,說服人們接受該信息。

內行是指那些在某些領域積累有豐富知識的人。就網站來講,我發現不少成功的網站創始人都是該領域的內行,或有能力召集內行。

聯繫員是那類富有社交天賦的人,其人際關係可能同時涉及到幾大領域。大家都知道「六度分隔」理論,該理論指出世界上任何兩個人之間的間隔平均僅為六度;但作者指出,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與其他人之間僅存在六度之隔,它的實際意義是有個別一些人與其他所有人相隔僅幾度,而大部分人就是通過這幾個人與世界聯繫起來的。

推銷員是指那些能說服你的人,他們或許不是知識豐富的內行、也不是社交廣泛的聯繫員,但他們能解決這「最後一公里」,說服人們接受信息。信息能不能真正病毒式的擴散出去,最最重要的一點是有多少強有力(說服力)的推銷員在為此努力,讓每個用戶都成為你的推銷員,或許是每個網站都夢寐以求的事情。

這是一本被許多人所稱頌的好書,在台灣譯為「引爆趨勢」,作者是葛拉威爾,我也買了一本,但我目前只看到封面和目錄...。

滿櫃子的書啊~我對不起你們________orz。

最終警告!恐怖家庭醫學

上週日,在國興衛視看到一部綜藝節目「最終警告!恐怖家庭醫學」。

先用一個情境劇來表現一些症狀的發生,很可能是潛伏在身體內,而且正慢慢侵蝕健康的可怕疾病。再請出該疾病領域的醫師,進行解說及分析,證實情境劇確實會發生在實際生活中。然後,主持人請現場的來賓,做疾病的自我檢測,最後由醫師列出可能會受到病魔侵害的來賓名單。

這個節目真的很有趣!打心裡佩服企劃這個節目的人,自己也從節目中吸收不少訊息。它不同於胡瓜之前主持的「身體密碼」,正面積極宣導健康的重要。反而是用警告、恐怖、害怕、驚悚的調性,來呈現失去健康的下場。

這讓我想起之前,廣告才子黃文博先生所寫的《關於創意我有意見!》所提:
* 素材
* 切入面
* 表現手法

用這三個元素去構思廣告的創意,當然也可以用來製作節目、企劃活動,

拿「身體密碼」節目來粗略分析:

* 素材:醫學、身體、健康
* 切入面:擁有健康,人生樂趣多
* 表現手法:來賓、專家進行討論及答詢,提供預防及養生資訊

拿「最終警告!恐怖家庭醫學」節目來粗略分析:

* 素材:醫學、身體、健康
* 切入面:不正視健康,可是會死人的!
* 表現手法:用恐怖、驚悚、詭異的情境劇,吸引注意、進入情境、被說服

我想,老人家或許比較愛看「身體密碼」,因為年老病痛多,所以會想要吸收一些養生之道。而「最終警告!恐怖家庭醫學」可以觸及的收視群應該可以更廣,因為大家都怕死。

同樣一個素材,卻可以有這樣迥然不同的切入面及表現手法。
想要有什麼樣的火花出現?端看你如何天馬行空去把玩創意。

節目播出時間:

每週三:20:00~21:00 (首播)、23:00~24:00 (重播)
每週日:20:30~21:30 (重播)、23:00~24:00 (重播)

[摘錄] 一心想幹大事者必定失敗

"IT價值 | IT Value":http://blog.donews.com/peiyf/archive/2005/12/24/668918.aspx

小事容易成功,所以要去做小事,一連串的小事積累起來,你便擁有人所不及的競爭力。可是很多人總想作大事,卻缺乏做大事的能力,不知道實現目標的步驟,其結果必定是眼高手低,西瓜沒揀著,連芝麻都丟掉了。

做一個理想主義者是可貴的,可是如果理想不能回到現實,理想只會成為泡影。

從 100 分往下扣 vs. 從 60 分往上加?我選後者,拿進步獎比較實在。

* "不能急於偉大——評無極 ":http://blog.donews.com/sunnyliang/archive/2005/12/19/663585.aspx

[摘錄] 互聯網創新源於解決自己的問題

[摘錄] "互聯網創新源於解決自己的問題 ":http://blog.donews.com/yimao/archive/2005/11/29/642207.aspx

創新的本質是幫助自己和別人用省時、省力、省錢、有趣的辦法解決問題。創新來源於人類懶惰的本性和個人對於這個世界「審美」的追求。

Blogger.com創始人Evan Williams "十條感想":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1/28/641152.aspx 中的第六條「be self-centered」就說明這點,如果你能夠把用戶對產品的需求通過觀察積累起來,變成自己對產品的需求,那你至少已經成功了一半。Craigslist創始人Craig Newmark最初對社區分類廣告的期望,其實是自己對於現實中社交生活匱乏的心理補償。

與其在最開始花大量心思琢磨別人心裡想什麼,不如省省力氣讓自己變成最典型用戶,了解自己、瞭解身邊的人群,永遠比瞭解不相干的別人容易。古人講:「反求諸己」,大概也就是這個意思。

反求諸己,說得好啊!

我在規劃專案產品時,也常問自己心裡想要什麼?
雖然,自己想要的,不代別人就想要;自己不要的,不代表別人也不要。
這是需要進一步去思考琢磨的,也就是企劃。

在規劃的初期,把自己的需求拿出來當架構的起始點,是一個不錯的 idea。
這總比一開始就大海撈針,搞一堆市調、焦點座談還會來得有效率。

[摘錄] 32個激發創新的提示 (推!)

摘錄自:

* "32個激發創新的提示 (一)":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5/09/30/153/
* "32個激發創新的提示 (二)":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5/10/07/155/
* "32個激發創新的提示 (三)":http://libraryviews.blogsome.com/2005/10/23/170/

bq. 在一切尚未標準化之時,我們必須一再重複的發展我們的使用介面、網站、內容、及服務。也就是說每經過個5年你就必須重新設計,目的是要利用納入新標準及新科技。

bq. 在科技快速進步的時代,我們不可以在網站、內容或產品的設計上達到完美,所以我們必須知道做到一定的程度就算ok了。

bq. 一個好的專案管理必須減少每個階段間所停留的時間,並且專注在達成里程碑及最終目標Freeze and Go!

bq. 專精在做研究,但必須記得要付諸於實際行動,畢竟沒有實際行動/執行的不斷研究並不是我們的目標。必要的流程不可少。

bq. 腦力激盪、原型製作、建立、Alpha 測試、改造、Beta 測試、試量產、測試、發表、評估、從頭再循環此流程。

bq. 在同一群相同屬性的人中問相同的問題時,在超過第6個人之後所得到的答案都很少有不一樣的了,所以若繼續做重複的調查,只是會增加成本及時間而已。

bq. 當事情變化在15%之內時,我們人類實際上很難察覺其相對的差異。創新的產品必需要比原有的產品有足夠的差異才能夠讓使用者較容易察覺。

bq. 計劃中只要有70%的內容獲得大家的同意/共識即可,當你嘗試要達到100%獲得所有人的同意,那只會浪費時間而己。千萬不要因另 30%的原因而拖住進度。

bq. 80%的使用率/收益/統計...等 都將來自 20% 的使用者。.... 若想要成長,必須找到未來的使用者在那裡。

bq. 90% 的成本 (金錢與時間) 都是花在產品的實施階段,而非開發階段。所以千萬別低估新產品/服務 推出後所需要的時間及努力。

bq. 要設計一個有上百個特色及功能的產品或服務很容易,但卻很難知道那些特色/功能對使用者是最重要的。是誰需要你的產品/服務,並滿足主要的使用者。行銷及出售這些益處給使用者,而不是特色及功能本身。

bq. 不要只是問你的客戶他們做些什麼、將做什麼、或想要什麼,而是要去觀察他們。

bq. 客戶無法清楚告訴你他們在線上(web上) 要做的事,反而是藉由觀察,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有趣且有用的使用者行為。

bq. 使用者也無法想像到事情可以怎樣做比較好,他們只想滿足現有的需要或解決現有的問題。

bq. 在力求簡單化時,千萬要避免太過於單純化... 不能一次丟太多東西給他們,但也不應把這樣子的學習曲線歸因於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適應 – 它就是會花點時間。

bq. 一項新的創新在獲得大量接受之前,它必須至少要能吸引目標人口 15% 的使用及注意。

bq. 若沒有先入帶管理,了解目標、產品..等,你會有失敗的風險。

bq. 每個組織都會有數千個值得考慮的 ideas,但沒有任何的組織可以全部執行。當你要從100個好的 ideas選擇時,重要的技巧不是選擇出5個,而是要犧牲另外95個好的 ideas。要學會暫時犧牲的技巧,你可以把你的好主意/好想法給儲存起來...

bq. doing it right 比 doing it cheap 還要重要及優先。....

bq. 你無法確定未來會是怎樣,但你也不能等到所有事都確定下來才行動。處理這種模稜兩可的情況在管理變更及導入創新上是一個關鍵的能力。

bq. 雖然我們會犯許多的錯,但也從中學習到許多的東西。如果你要讓事情變的更好,你必須改變,這意謂著你必須自在的面對犯錯這回事並有效的處理它,還有不斷的學習。

雖然這是寫給圖書館員的文章,但它也適用於產品規劃、行銷企劃。
大家都知道 do the thing right, do the right thing 的差別,
但最後總是變成 do the thing d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