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關於產品企劃的一些鬼扯

"活‧在敗家星球":http://kabaism.blogspot.com/2006/08/blog-post_17.html

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改變了,他們要快速而且穩定的功能,經濟能力負擔得起各種漂亮功能單一的裝置,最好還要一點時尚與流行,但是他們沒有耐性,不喜歡研究太複雜的裝置。相較於經濟不那麼富裕的工具理性年代,人人都想要一台萬用綜合的機器,功能差一點、時間多一點沒有關係,我希望這一台可以打死所有需求。現代的需求是感性的。

之前聽念ID的說過一句話,多功能等於沒功能。讀設計的也應該都聽過less is more。引申來說,我想精準的抓住使用者的需求,而不再是以一擋百的大眾市場觀念是現代行銷、產品企劃的重要概念。抓住一個點,然後做到最好、滿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是重要的。而這種需求應該就是之前所說的,對某種感受的期待。被瞭解、被需要、被看到、被擁戴、被討厭、被關心,產品應該要提供更多的感性。

結論是,企劃產品的時候,除了視覺、工業設計上的感性之外。在互動、提供的功能上也要提高到一種感性的思考,要快、直覺、好玩。也要去滿足大部分人對於某種感性的期待,而非單純的把其他競爭者有的功能都做進來。時間有限、資源更有限,我們沒有十年去做一個完美的網路服務。我們能做的是,去瞭解我們的十種使用者共同期待的一種未來是什麼,然後將他實現...

在台北火車站的館前路,有兩件標的讓我印象深刻:

* Palm: "Simple is the Best" 是 palm 的 slogan,偌大的廣告曾經矗立在 Nova 的店門前,但後來 palm 被 ppc 幹掉,而廣告被其他筆電廣告所取代掉。
* fnac: "當人文超越了科技,我們的夢想才能駕馭未來" 是 fanc 的 slogan,華麗的 fnac 門市曾經吸引許多人潮前往駐足,但後來還是關店,門市被燦坤取代。

簡約、感性絕對是消費者深層的嚮往,但產品被消費者把玩時,多數的人還是想要 more and more...

有人說,是水平還沒達到。
有人說,是消費者難捉摸。

永遠沒有平衡的一天,這樣企劃人才有挑戰,搜索枯腸繼續規劃出下一個更好的產品。

[摘錄] 如何瞭解用戶和需要瞭解什麼

"白鴉":http://www.uicom.net/blog/article.asp?id=497

首先,我們需要觀察和瞭解"用戶在做什麼、在怎麼做"。
比如一個門把手,我們需要觀察和瞭解用戶怎麼去用的,拉?推?.?

然後,我們需要知道用戶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們在使用這個門把手的過程中和使用後在想什麼,包括他腦袋裡面的感受是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去瞭解「用戶知道什麼?」
他有什麼樣的基礎,是否見過用過你設計的這種門把手?(知識積累、使用經驗、..?)

同時,我們還需要知道用戶是什麼樣的思考路線,你的設計給了他什麼樣的預設邏輯。
當他看到這個門把手要去開門的時候,他會如何打算去完成這個事情。 (當你告訴用戶「把大象放進冰箱」,他會做什麼樣的計劃?)

最後,我們還需要瞭解:用戶有什麼樣的接受和學習能力。
如果這個用戶從來沒有見過圓形的門把手,也不會想到擰開門,那麼他是否能夠接受和很快的學會去「擰著開門」。

觀察人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每天騎摩托車從中和到台北市上班,通常在8:55左右從永和上中正橋。約莫在一個多月前,我發現有一位老婆婆會站在中正橋的橋頭,看著車流上橋,有時還會微微舉起手要做交通指揮。

流浪漢?不是,她衣著整齊。
神經病?不是,她雙眼有神。
義交?不是,她年紀有70以上。

就這樣,我每天上班都會看到她站在橋頭,偶爾連續幾天沒看到她出現,我還會擔心她是否身體微恙。

她在做什麼?
她為什麼這樣做?
她知道我在注意她嗎?
如果我跟她打招呼,她會有什麼反應?
...

之前,我把這個發現告訴蔡頭...

「那個老婆婆真的很有趣,幾乎每天都在橋頭上...」我跟蔡頭說
「小柯,該不會只有你看得到吧?」蔡頭聲音一沈

「呃......」我還真的沒想過這種靈異問題
「跟你開玩笑的啦!上次週六早上經過,我也有看到!」蔡頭笑了出來

我,扯遠了。

[摘錄] 小論中英文網站的設計差異

"Angela@UI":http://ucdchina.com/angela/article.asp?id=12

完美的最高境界是「增一分嫌多,減一分嫌少」,適當的留白是保證整體視覺效果的重要因素。不要小看這「一點點」,正是這一點一點的空白,足以決定整個外觀的成敗。

對於菜單或列表這類的縱列排版方式,英文每個單詞的長度不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起伏,比如「Support」和「Knowledge Base」就相差了大約7個字符的長度。這種差值被排列成一串以後,整體便有了一種服從語言本能的節奏。我們都知道,節奏韻律是公認的審美準則之一,而天然形成的節奏更是完全契合人類心理期望的一種韻律。

回過頭來總結一下:

1、中文的行間距太小;
2、中文缺乏一種起伏的節奏;
3、中文的自動回行有重大缺陷。

結論:中文一不小心就變成鐵板一塊。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有的是辦法,我就不一一贅述了,我這裡想說的是:中文和英文由於語言屬性根本上的差異,因此完全照搬英文站的設計是一種愚蠢的、教條的思路,尤其當這種設計方案需要用同一種計算機語言(XHTML+CSS)來實現的時候,細節的修改就顯得更加重要。

跟我共事過的人,都知道我很機機歪歪,要命地在堅持一些無聊的原則。
有想法很重要,做得出來更重要,怎麼做?注重細節。

部門之間的細節
人員之間的細節
專業之間的細節
規格之間的細節
文件之間的細節
動作之間的細節
流程之間的細節
呈現之間的細節
.......

魔鬼都在細節裡,跟魔鬼打交道,是一件苦事,但征服魔鬼,是一件樂事。

■ 延伸閱讀:

* 留白、排版及其他 by 1906 - JunChen's Blog

[摘錄] 設計工作經驗分享

"cndu":http://www.cndu.cn/index.php?module=library&operate=show&id=1302

提案

一個有經驗的設計師,在給客戶交稿時,至少會準備三種設計供他選擇。
第一:100%自已喜歡的風格,把自我發揮到極至。
第二:50%自己喜歡,50%客戶喜歡的風格,各讓一半,互相妥協。
第三:0%自己喜歡,完全從客戶的要求出發,放棄自己的風格。

堅持

這個性格是做美編最不需要的特質,但你需要去努力爭取,當你努力與客戶,與老闆溝通後。人家仍然不喜歡時,就應立刻放棄已有的創意,從頭再來,堅持是沒有用的,因為你不是奧美的名設計師,不是大師,你堅持是沒有用的。

美工or設計師

是做一個拼圖的美工,還是一個美術設計師。兩者差異很大,一個是工人,用手(體力勞動者),一個是智者,用腦創造(腦力勞動者)。二流的美工只會堆效果,而好的設計師,通常只用最簡單的手法。

我的工作常跟美編/設計師接觸,我應該是他們眼中「不懂設計但又愛管設計的無知客戶」。

事情往往有一體兩面,從別人的立場去著想、去發想,可以看到更多,可以設計出更符合「需求」的作品。

■ 延伸閱讀:

"關於設計的幾句話,共勉":http://www.rexsong.com/blog/article.asp?id=377

[摘錄] 文字還是圖標?

"臭魚的交互設計":http://www.chouyu.com.cn/article.asp?id=30

在《About Face 2.0》中有詳盡的分析,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使用圖標能提高中間級用戶的使用效率;而使用文字,對於新手用戶更合適。這裡所說的「新手用戶」是針對某個特定界面而言的,並不是指缺乏電腦使用經驗的用戶。中間級用戶也是如此。

軟件的設計是針對中間級用戶的(---Alan Cooper),而web的設計卻不是。

web界面設計需要針對新手用戶。

web界面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告訴用戶有這麼個功能」。而「如何更快捷的找到這個功能」退居到了第二位。雖然,軟件界面設計也同樣面臨著「告知」的問題,但,與web相比,軟件對用戶的黏性更大,用戶不會因為某一次沒有在Word中找到「居中」功能,就放棄使用這個軟件了,但卻會很輕易的放棄訪問一個網站。

與軟件相比,用戶在網站上要完成的任務往往不那麼重要,因此,願意為之所付出的學習成本也就會更低。

web界面面對的用戶更加缺乏耐心,所以,web界面需要更直接,讓用戶學習的過程更短。

在web界面設計中,要使用一個圖標,需要確定,不會因為使用這個圖標而讓用戶找不到這個鏈接了,並且,需要確定,這個圖標確實能讓用戶更快捷的找到這個鏈接。圖標並不總是能讓界面更易用。

面對「是否需要使用一個圖標?」的問題,首要的判斷依據不是界面的視覺表現是否需要,其次的判斷依據也不是視覺表現的需要,最最次要的判斷依據仍舊與界面視覺表現無關。

記得奇摩站的創辦人盧大為說過,網頁的文字表現首重「直覺」,網頁的界面表現首重「簡易」。直覺是不要讓網友想,有趣的文案固然令人發噱,但讓使用者摸不著頭腦,甚至離開網站,再有創意的文案也沒有屁用。

雖然我不是搞頁面設計的,但是看到這一篇文章,卻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