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小論中英文網站的設計差異

"Angela@UI":http://ucdchina.com/angela/article.asp?id=12

完美的最高境界是「增一分嫌多,減一分嫌少」,適當的留白是保證整體視覺效果的重要因素。不要小看這「一點點」,正是這一點一點的空白,足以決定整個外觀的成敗。

對於菜單或列表這類的縱列排版方式,英文每個單詞的長度不同,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起伏,比如「Support」和「Knowledge Base」就相差了大約7個字符的長度。這種差值被排列成一串以後,整體便有了一種服從語言本能的節奏。我們都知道,節奏韻律是公認的審美準則之一,而天然形成的節奏更是完全契合人類心理期望的一種韻律。

回過頭來總結一下:

1、中文的行間距太小;
2、中文缺乏一種起伏的節奏;
3、中文的自動回行有重大缺陷。

結論:中文一不小心就變成鐵板一塊。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設計師有的是辦法,我就不一一贅述了,我這裡想說的是:中文和英文由於語言屬性根本上的差異,因此完全照搬英文站的設計是一種愚蠢的、教條的思路,尤其當這種設計方案需要用同一種計算機語言(XHTML+CSS)來實現的時候,細節的修改就顯得更加重要。

跟我共事過的人,都知道我很機機歪歪,要命地在堅持一些無聊的原則。
有想法很重要,做得出來更重要,怎麼做?注重細節。

部門之間的細節
人員之間的細節
專業之間的細節
規格之間的細節
文件之間的細節
動作之間的細節
流程之間的細節
呈現之間的細節
.......

魔鬼都在細節裡,跟魔鬼打交道,是一件苦事,但征服魔鬼,是一件樂事。

■ 延伸閱讀:

* 留白、排版及其他 by 1906 - JunChen's Blog

[摘錄] 日產新車部落格:回應與引用 人氣創造商機

"經理人月刊":http://www.managertoday.com.tw/layout.asp?Pager=MagazineItemShow.asp&ItemID=1159

2004年9月五門掀背式房車TIIDA在日本問世,TIIDA部落格也同步推出,原本只打算做兩個月的短效型部落格,沒想到因為反應太好,將部落格延續下去一直到現在。

7大分類展現車種特色

從TIIDA部落格的分類之中,可以從不同的面向了解這個品牌:
1. 訪談(interview)
2. 資訊(information)
3. 回應與引用企畫活動(C&T event)
4. 兜風(drive)
5. 產品(product)
6. 車主心聲(user voice)
7. 報告(report)

成功的關鍵:保持新鮮感

分析TIIDA部落格的成功因素在於善用回應與引用機能保持新鮮感,平均每個月都有不同的企畫主題,不斷有新的企畫刺激部落客回應與引用,還有以下幾個成功的因素:

1. 特定族群的試乘報告突顯產品特色
2. 多元觀點
3. 動態報告
4. 人性化的版主

blog 很火紅,大家都知道。
blog 有力量,大家都想要。
blog 怎麼搞,大家都不瞭。

但是,好的產品才會有好的市場反應,一切回歸本質。
否則,再精彩的行銷創意,都只是一時的還魂丹。

■ 延伸閱讀

* "企業部落格看起來要流行了":http://www.richyli.com/blog/2006/06/blog-post_25.html
* "經理人月刊 - 特別企劃":http://www.managertoday.com.tw/layout.asp?Pager=MagazineKindList.asp&MainID=21

[摘錄] BLOG上的電子商務想開去

"smile to life":http://www.uuzone.com/blog/yezi/117092.htm

我在想,今後我們的網絡生存方式,可能會以社區的性質越來越突出。社區的性質就不以地域分了,而是 人的感情和知識的分享為主。一旦社區形成,那麼在這裡這裡的每一個ID都是市場,消費的市場。

群體會有無數個,分佈在論壇、群組、各類專題社區中。這裡的人可能彼此瞭解對方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所以會有一部分人去生產什麼。

把群體裡的單店的信息做一個聚合,聚會在一個頻道上。而這個頻道是可以被訂閱的,被更新的。不同的地方是,貨品是下線提供的,是這個社區的居民提供的,而不是店的老闆自己去進貨經營,或者至少不全部是。

這些社區加一個小提示,提示用戶,其實我們可以在BLOG,在SNS上對自己的特長和知識做有價值的分享。

個人媒體+網絡支付+社區推廣。三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是可以互相推進的。誰也不會失去什麼。我們可能以後真的不需要什麼淘寶了。

BLOG電子商務很有前景,但為什麼還不熱,有很重要一個原因,是沒有發起者,沒有社區去主動提供這樣的服務。豆瓣做了,但其實可以做的更好。BLOG也是可以贏利的,因為他同樣可以讓用戶獲利。

我們可能需要新型的BSP了,需要一個更靈活,更精彩通道的BSP。我想小圈子要走出來,走到社會中去,走到線下去,要帶著用戶走到真實的世界中去。

在路邊擺攤來賣 vs. 在市集擺攤來賣

前者獲得的,是一種態度和堅持。
後者獲得的,是一堆鈔票和銀子。

Blog 是可以有電子商務,但它結合既有的拍賣機制,會走得比較順遂,問題也比較不會那麼多。自己搞一套?是可以,不過,身為賣東西的人 (自己) 是可以藉由 blog 的深耕和 sns 的拓展,讓自己擁有較好的評價,但對於買你東西的人,你要用什麼去衡量他呢?請對方買你東西前,先認真寫一篇 blog 或搞一串 sns 嗎?

[摘錄] 設計工作經驗分享

"cndu":http://www.cndu.cn/index.php?module=library&operate=show&id=1302

提案

一個有經驗的設計師,在給客戶交稿時,至少會準備三種設計供他選擇。
第一:100%自已喜歡的風格,把自我發揮到極至。
第二:50%自己喜歡,50%客戶喜歡的風格,各讓一半,互相妥協。
第三:0%自己喜歡,完全從客戶的要求出發,放棄自己的風格。

堅持

這個性格是做美編最不需要的特質,但你需要去努力爭取,當你努力與客戶,與老闆溝通後。人家仍然不喜歡時,就應立刻放棄已有的創意,從頭再來,堅持是沒有用的,因為你不是奧美的名設計師,不是大師,你堅持是沒有用的。

美工or設計師

是做一個拼圖的美工,還是一個美術設計師。兩者差異很大,一個是工人,用手(體力勞動者),一個是智者,用腦創造(腦力勞動者)。二流的美工只會堆效果,而好的設計師,通常只用最簡單的手法。

我的工作常跟美編/設計師接觸,我應該是他們眼中「不懂設計但又愛管設計的無知客戶」。

事情往往有一體兩面,從別人的立場去著想、去發想,可以看到更多,可以設計出更符合「需求」的作品。

■ 延伸閱讀:

"關於設計的幾句話,共勉":http://www.rexsong.com/blog/article.asp?id=377

[摘錄] 文字還是圖標?

"臭魚的交互設計":http://www.chouyu.com.cn/article.asp?id=30

在《About Face 2.0》中有詳盡的分析,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使用圖標能提高中間級用戶的使用效率;而使用文字,對於新手用戶更合適。這裡所說的「新手用戶」是針對某個特定界面而言的,並不是指缺乏電腦使用經驗的用戶。中間級用戶也是如此。

軟件的設計是針對中間級用戶的(---Alan Cooper),而web的設計卻不是。

web界面設計需要針對新手用戶。

web界面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告訴用戶有這麼個功能」。而「如何更快捷的找到這個功能」退居到了第二位。雖然,軟件界面設計也同樣面臨著「告知」的問題,但,與web相比,軟件對用戶的黏性更大,用戶不會因為某一次沒有在Word中找到「居中」功能,就放棄使用這個軟件了,但卻會很輕易的放棄訪問一個網站。

與軟件相比,用戶在網站上要完成的任務往往不那麼重要,因此,願意為之所付出的學習成本也就會更低。

web界面面對的用戶更加缺乏耐心,所以,web界面需要更直接,讓用戶學習的過程更短。

在web界面設計中,要使用一個圖標,需要確定,不會因為使用這個圖標而讓用戶找不到這個鏈接了,並且,需要確定,這個圖標確實能讓用戶更快捷的找到這個鏈接。圖標並不總是能讓界面更易用。

面對「是否需要使用一個圖標?」的問題,首要的判斷依據不是界面的視覺表現是否需要,其次的判斷依據也不是視覺表現的需要,最最次要的判斷依據仍舊與界面視覺表現無關。

記得奇摩站的創辦人盧大為說過,網頁的文字表現首重「直覺」,網頁的界面表現首重「簡易」。直覺是不要讓網友想,有趣的文案固然令人發噱,但讓使用者摸不著頭腦,甚至離開網站,再有創意的文案也沒有屁用。

雖然我不是搞頁面設計的,但是看到這一篇文章,卻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