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我們錯了, 我們在聽

"豆瓣blog":http://blog.douban.com/douban/2007/11/21/99/ by 阿北

博客圈和豆瓣小組裡有關「核心用戶」和「垃圾用戶」的風波,讓所有豆瓣團隊的成員跌破了眼鏡。豆瓣的理念一直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了避免給用戶「分類」,豆瓣一直堅持不用「積分」、「會員等級」等流行的社區工具。即使在討論產品設計的時候,我們用的「粗曠近似」也是「瀏覽型用戶」、「參與型用戶」、「小組型用戶」、「收藏型用戶」等行為分類。從純粹信息貢獻的角度說,貢獻內容的用戶自然會從社區中得到回報,但是單純的瀏覽也是參與。即使一個豆瓣成員的個人頁面一片空白,他的瀏覽行為也會對整個社區「群體的智慧」有所貢獻(比如對「豆瓣猜」)。挖掘這樣的貢獻並回饋給每個成員是豆瓣終極的技術理想。

習慣,不一定是對的。
不習慣,不一定是錯的。

只是,抗議聲浪往往會將是/非/對/錯給淹沒。

[摘錄] 社區化工具到工具化社區:豆瓣的乾坤大挪移

"自投羅網|魯公子的IT咖啡館":http://blog.donews.com/vincent0715/archive/2007/11/17/1228710.aspx

每個個體的存在的確是一個社區實體的組成,但是社區的存在並非由人們的感情維繫而支撐。試想,在real world中的人們對感情維繫的方式是什麼?仍然是一個個事件的穿插而形成。

因此,社區真正的存在構成仍然是信息——事件中真正蘊含的實體。社交的形態仍然體現為我們談話的內容,這就是信息流在社交中的作用。信息流在社交中是內容的賦予者,因此人的位置反而在宏觀來看成為了一個個標記,而信息反而是社交的實體。

當然,這並非取消了人的重要性,相反,對信息的篩選和需求乃至供給都由人來完成,由此,信息在人群中的動態流動,這才是社區存在的意義所在。信息的流動產生社區,而社區的大勢必將回歸人本。因此信息是基礎,而人本則是最終形態。

如果平台能夠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或者平台能夠激勵其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liability才會產生。社區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息的liability。我們能夠將社區的交際進行下去,是因為我們將信息的liability置換為其提供者的liability。只有這樣,社區的誠信機制才有可能建立起來,人們間的關係才不會仍然鬆散。信息的價值成為社群性的粘合劑。

我的身份由這些item來標記,由我自己的軌跡來標記。這些標記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正在用一種客觀化的實物來定義自己,我們的profile會成為我們性格的身份證。

現在的豆瓣引入了類 twitter的廣播,引入了類del.icio.us的九點,引入了「去過哪」,引入了留言板。我們甚至可以從中發現這些功能在很多SNS中都有涉及。這個標誌著什麼?標誌著人們之間liability的建成,否則引入SNS的因素也不會產生集群效應;標誌著更多形式的軌跡可以成為用戶的身份證,這些比讓用戶填個生日填個愛好有效很多。

使用者 → 訊息 → 社群 → SNS

* 如何塑造使用者的 Profile/身分證?
* 如何激勵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訊息?
* 如何建立社群的誠信機制?
* 如何產生 SNS 集群效應?

新創網站者應有的認知

由於無業,所以我每天都會花時間閱讀我所訂的 RSS 文章。有時候 15 分鐘看完,有時候 1 小時才看完。如果發現一些能啟發思考的好文,除了摘錄下來之外(其實是怕文章不見,無侵犯著作權意圖),同時也想把自己的想法/屁話寫下來,雖然有時候花比較多的時間,但是很值得。

這幾天看到一些文章,總覺得彼此之間是有關聯及順序,所以總結摘錄成這一篇文章。我覺得,「新創網站」不是光指所謂的 Web 2.0 網站,而是任指一個新上線/想要上線的新網站 or 新服務。

[摘錄] 「靠!一樣的網站」Web 2.0創業一定要當老大嗎?當老二如何 @ Cyberpunk網際叛客

先進者優勢很好想像,第一個進入這塊市場,他甚至很可能創造了某部份的需求,消費者不僅認為這個東西好、而且很方便,以前怎麼都沒用過這麼好用的產品;每當先進者推出新的產品、新的功能,消費者便一再沉溺於享受新功能的樂趣。那,如果我們當個後進者呢?(誰說一定要當老大,我們可以當老二啊!誰說老二永遠就只會是老二,老二也有可能出頭天啊!)

從Web 2.0市場來說,後進者的優勢在於:

# 使用者們已經發現這個網站、這些功能很好用
# 使用者已經被培養出這樣的使用習性、使用需求
# 創新的概念、某部份的程式實作、使用流程已經大辣辣攤開在你眼前

如此的優勢,加上前文所述的市場區隔、差異化,我想各位便不應該輕易否決自己的創新想法:D

我相信有非常大量的創新想法,在醞釀的過程中就被創業家們從點子列表中刪除了,事實上把握後進者優勢、堅持到底、讓網站成功上線,我相信初期應該還是會有不錯的表現的。至於之後的努力、如何持續創新,才是真正決勝的關鍵,就像全家就是你家如何挑戰Always Open一樣,戰爭是從網站上線後才開始,如果網站都沒上線、點子就被刪光光,你連進入這場戰爭的門票都還沒拿到呢!:)

[摘錄] "「市場定位」為網路創業的根本":http://www.bnext.com.tw/NotablesView_83 by 簡士晶 @ "數位時代":http://www.bnext.com.tw/

如果你無法有個清楚的定位,並和別的網站有區隔性,我會勸你不要花錢和人力建立網站,因為雖然我不懂塔羅牌,我也可以準確的告訴你,你一定不會成功,倒不如把錢拿去度個假,還可以有個美好的回憶。

什麼是網站定位?什麼又是區隔性?簡單來說就是清楚的了解自己網站的市場位置,並創造之獨特性,以網站的不同加高競爭的門檻。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要做一個商城,你的市場定位可能是「陪你過一生」。獨特性可能是一個主力商店,他必須要是吸引人、熱門、且別的地方找不到的。

[摘錄] "使用者溝通從網站UI開始":http://blog.myweb2pr.com/?p=22 @ PR 2.0 網路新創事業公關 部落格

許多台灣Web 2.0網站,面臨著退回率偏高的窘境。根據認知心理學家同時也是Taiwan 2.0作者的蔡志浩觀察,主要原因是「第一印象充滿不確定性」,包括:

# 不易理解:新使用者不能很快理解網站所提供的服務內容;
# 不易學習:新使用者不能很快掌握各項服務的操作方式。

先說明第一點。人有傾向將外在事物歸類的傾向,以取得知識體系的平衡。 因此,使用者在面對新網站時,會先在心中將網站歸類,如何歸類並理解,取決於個人的經驗。

網站的介面設計,會喚起使用者使用類似產品或服務的經驗。不良的網站或產品設計會導致不當歸類。

網站的易用性取決於新使用者是否容易預期網站的操作方式。因此,實際的使用方式不應該和使用者預期差太多,否則容易被經驗或習慣制約,造成學習發生困難。

Web 2.0網站UI最高指導原則:功能新穎,介面保守!

程式設計師很容易陷入想把最強技術秀出來的窠臼,但是,請在功能上專攻,使用者UI的部份,就請將就一下容易受鈴聲制約的網友吧吧!

一個網站/服務的成功,是需要許多心力的投注啊~

[摘錄] 笨蛋,問題在於「封閉」!

"Blog.XDite.net":http://blog.xdite.net/?p=489

我對大陸的一些網站創建者感到佩服:它們真的很能抄,而且抄的很快 (像我就很佩服王興,校內網火速抄了 facebook 後,賣掉又繼續抄 twitter,抄出一個 飯否)。抄完之後在經營之中,又發現了痼中奧妙能加以強化(豆瓣的楊勃)。

我對台灣的不管是 Portal 或者是 創業者 感到失望是:抄很慢就算了(反正台灣好像都 LAG 美國兩年),因為怕被冠上抄襲之名,又塗塗改改加上許多自己「認為創新的想法」,搞出整個四不像,不知道要幹嘛的服務。(往往是那些「創新的想法」,剛好抹煞了抄來的這個網站原本的長處。所謂的創新,其實也不是創新。往往都是作了一個 B 網站,覺得 A 網站某某優點不錯,拿來整合。卻忽略了某某優點能發揮作用,只能在特定情景下)

人家就算抄,抄完了總算是造出了一個真正可以拿來用、拿來解決問題的網站。

而不像現在一些台灣的新服務,端出的都是一些塗塗改改(就算改再多人家也知道你想幹嘛啊!)後莫名其妙的閹割、四不像版。

一個網站會有會員註冊使用,甚而推廣開來。並不是靠所謂歸納出來的「甜蜜點」、強加上的「甜蜜點」。而是 不管是以論壇、WIKI、BLOG、ALBUM、SNS 社區方式呈現,這個網站都可以真的發乎內心、出自外在能幫上大忙。而不是一個不能亂加自認為的甜蜜點,最後卻不能拿來幹嘛的垃圾(抱歉,我說話重了點)。

所有使用者只能永遠加入一個網站,然後看著明明有這些會員這些功能,只要再增添一些功能就可以達到理想網站。開發團隊卻忙著救火或是抄一些無關緊要的功能(有時候還會被這些無關緊要的功能拖垮維護人力)。永遠就差那麼一步,卻因為網站封閉,使用者卻無能為力,整個網站創意和開發進度也緩慢。使用者、維護團隊、台灣整個網路界漸漸被「封閉」窒息掉。

抱怨環境不好、台灣沒有好的 Web Application 工程師可以 hire (大陸好一點,它們人很多,總能揀到幾個),卻不知道問題在於封閉,封閉的抄襲思維以及封閉的開發型態。

我的經驗是...

著眼於流量、訪客數、市場佔有率、廣告收益...的老闆,總是要求身為產品製作的我們,再繼續增加新功能、新功能、新功能。除非原本規劃就是分批推出新版本/新功能,否則一直在老闆的關愛眼神之下,最後往往就是變成文章所說『開發團隊卻忙著救火或是抄一些無關緊要的功能(有時候還會被這些無關緊要的功能拖垮維護人力)...』的下場,不僅浪費時間、耗費人力,最後的成果往往也是不盡人意。

誰願意把自己的小孩變成一隻怪獸?嘖...我是個封閉又無能的笨蛋。

至於「甜蜜點」,我很同意作者 XDite 所說,一個網站的成功因素是可以被歸納出來的,但不表示這些因素可以獨立操作,也不表示照單全做就會成功。網站會火紅,是由許多因素融合而產生的化學作用,份量、比例、時間點、攪拌方式... 是無法完全仿照出來的。

"台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7%94%9C%E8%9C%9C%E9%BB%9E

甜蜜點

術語:sweet point
說明:

甜蜜點指的是球棒最適合用來擊中球的位置,通常位於棒頭下方十公分左右的位置,會因為球棒材質以及形狀還有加工過程而有所差異,通常只要在甜蜜點附近的位置擊中球便可以有良好的擊球效果,不一定要真的完全命中甜蜜點。

以甜蜜點擊中球的狀況可以讓球棒的動能有效地轉換到球上以便讓球紮實打出;如果打在甜蜜點以外的位置,通常會造成球無法充分吸收球棒的動能導致擊出的球軟弱無力,而且容易造成木棒結構受損導致斷棒的情形發生。

另外甜蜜點這個用語源自於高爾夫球,原本的意思便是高爾夫球竿的竿頭上擊球最有威力的點。

[摘錄] 搜索引擎疲勞和社區

"投資沒商量 / 作者:徐崑":http://hi.baidu.com/investingmyway/blog/item/0774698b3f86cd11c8fc7a9b.html

眾所周知,網絡從門戶時代轉向搜索時代,造就了 Google, 毀了Yahoo. 人們從

可數的網站時代 - 依靠 yahoo 的 directory 列單來尋找
==>多+ 數不清的網站時代, - 依靠 google 搜索來更好的取得信息
==> 信息過剩時代 - 簡單的搜索無法滿足要求。

可見,搜索雖然在相當時間裡滿足了網絡發展的需要,促進信息的可查性, ( 而且會始終在將來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 但是,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有了"搜索引擎疲勞"。 從此看來,搜索是不是可以被看作只是一個中間產品呢? 他的轉型是不是已經拉開了序幕了?

在我看來,社區是搜索的治病藥。 社區的好處是:

1. 過濾掉一些海量信息中無用的東西,去掉噪聲
2. 集中一個domain 重點,容易掌握力度. 人是興趣動物,任何一個domain 都更容易通過 社區來推進, 光靠搜索的幾個關鍵 詞, 深度是遠遠不夠的。
3. 用戶可以被動的去發現信息 (discover),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不知去搜索什麼, 我們需要別人的討論,引起我們的興趣。我們喜歡"發現" 的 驚喜.
4. 搜索+ 社會化網絡都是 社區的特點,屬性,而不是中心。

我這裡說的社區 當然不是指一個網站。 網絡科技的發展,尤其是2.0技術帶來的理念, 需要搭建的是一個 建立在多網站, 多節點的 社區。

當然帶領我們進入社區時代的可能還是 google 和百度(百度的帖吧已經是很好的社區), 或是嶄新的公司?Yahoo 的 Jerry Yang 的新策略是 Be the Starting Point of Users going on the Internet - 作為用戶上網的入口。我想他當然說的不是簡單的麼門戶了, 我希望他說的是一些 充滿魅力的精彩社區 (Flickr為例).

內容 → 搜尋 → 社群 → 內容 → 搜尋 → 社群 → ... → 搜尋 → 內容

最終還是要看內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