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Citiport幫全球背包客找資料

"中央廣播電台":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213/58/tdxn.html

很多人旅遊選擇做背包客,行前得先做足功課;只是網路的資料這麼多,該怎麼取捨呢?4個愛旅遊的大男生,把網友旅遊資料全都彙整在一起,打造出屬於旅遊版的維基百科Citiport(http://www.citiport.net/)。創辦人陳衍翰:『網友可以創造自己的城市,也可以新增任何東西,是任何景點、食物,或是一定要買的東西,創造出來的時候,你開個頭,大家會跟著你丟更多的東西上來,整個社群在幫助你旅行。』

透過網友的文字、圖片補充規劃,讓即將踏上旅程的每個人,都能了解下一個要造訪的城市特色,這就是Citiport當初創立的宗旨。

『你開個頭,大家會跟著你丟更多的東西上來,整個社群在幫助你旅行。』

搞社群的我,滿喜歡這段話~

[摘錄] Goolge knol vs Yahoo! Answer

"Channel M":http://blog.taiker.org/2007/12/goolge-knol-vs-yahoo-answer_18.html

Yahoo! Answer的特色(也是眾多人詬病的原因)是發問者導向, 所累積下來的內容, 會因為發問素質的不同而有品質的差異.

Wikipedia則是事實導向, 由眾多人合力編輯各種條目, 以求最接近正確的事實. 任何一個有疑問的條目都可以被公開審視和編修, 內容品質有較高度的價值, 但是可能在領域交流這一環相對是較弱的.

Knol以Dummy page看來, 則屬於第三種, 解答者導向. 由使用者自訂題目撰寫, 再收集這些文章成為知識內容. 缺點在於如果解答者來源不足, 這個想法一定陣亡.

以Answer跟knol相比較, 前者受限於發問者的深度, 後者則侷於解答者的廣度.

Answer同一類別的問題, 重覆度相當高, 這也造成取用內容的使用者, 無法判定內容的價值. 雖然有評價制度可以參考, 但是因為主動權在發問者身上, 評價制度太容易淹死在問題海裡面.

knol換個角度來做, 主導權換到解答者身上, 由解答者提供內容後, 由使用者評價內容品質. 相對於Answer的優勢在於, 不會因為問題海而犧牲內容. 可是優勢之所在也是弱勢之所在. knol的解答者如果不夠龐大, 內容涵蓋不夠多, 使用者絕對不會留戀這個地方. 這也是knol主打的商業模式厲害的地方, 解答者共享利潤. 用實際的回報吸引更多內容.

Answer用問題吸引知識, knol用錢吸引知識.

Answer把流浪在各論壇或mailing list的發問者集中起來, 用流量來賺廣告費用.

knol把散布在各blog或專欄的寫手收編進來, 用內容來賺廣告費用.

當初在規劃知識+ 時,第一階段是 Q&A Knowledge,第二階段是 Know-how Knowledge。

Q&A 就是目前知識+ 的主軸,藉由發問、回答,選出最佳解答,最後形成一則知識。

而 Know-how 是 Q&A 的升級,出發點是:「我對某一領域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難道我只能等著別人發問,被動去回答解惑,而不能主動發表專題嗎?」

在幾番內部的討論及波折下,最後推出「評論」功能,成績...差強人意,影響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因素,或許就是「動力不夠」。

知識+ 用「點數、頭銜」來吸引網友。
Knol 用「名譽、金錢」來吸引網友。

不可否認的,Knol 動力十足。不過...一旦沾上當初規劃知識+ 最不敢碰(也無力碰)的「實質金錢」時,後續可能會慢慢衍生的諸多狀況,我倒是期待 Google 會怎麼解決。

[摘錄] 谷歌推出Knol 難成維基百科殺手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07-12-17/13541917535.shtml

儘管谷歌在市場開發方面做得很好,但並不具備運行社區的天賦。雖然谷歌擅於學習,但這畢竟有限。打造持久的社區是一項非常苦難的工作,需要仔細、不斷地變更架構,吸引和培養有影響力的參與者,並且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說:「社區需要愛,而不是數學。」

"新功能(設計)如何上線?":http://uicom.net/blog/?p=699 @ 白鴉,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對於Google來說互聯網就是社區。

Google不會要自己做一個「全球最大的社區網站」,那是別人的夢想,太沒有「出息」的夢想。在Google的眼裡,互聯網就是社區,液態的社區。

社群經營確實是一門學問,它面對的是一群難以用數據分析的「人」。

因為人,社群變得有趣。
因為人,社群變得複雜。

我喜歡社群互助合作的感覺,但我厭惡社群攻訐惡搞的行為。

[摘錄] 分析:Facebook類網站在中國難成功?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07-12-18/09481919715.shtml

多項調查結果也證實了中國與西方網民有著不同特徵,中國1.72億網民的平均年齡為35歲,比美國網民年輕7歲。相對於美國網民尋找信息的上網目的,中國網民的目的更多是娛樂。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網民相對比較內向,並不樂於將自己完全展示在互聯網上,他們主要通過網遊、論壇、BBS、blog、相冊等一系列服務在特定的圈子裡尋找相同興趣的人,進行交流和互動娛樂。

中國社區市場有著非常獨特的特性,各種類型的論壇(BBS)非常多。這使得中國網民非常分散地分佈在各個社區中,而不會集中在某一個或某幾個大的網站。《華爾街日報》不久前的一篇報導支撐了這個觀點,報導稱BBS仍然主導著中國互聯網的社區應用,數量非常多,分佈非常分散。

歐美:外 → 內
亞洲:內 → 外

我覺得,亞洲的社群使用者,目前還是偏重在交朋友這一塊。

[摘錄] 拚維基 Google推Knol百科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http://udn.com/NEWS/INFOTECH/INF3/4139757.shtml

Google版「人民百科全書」取名Knol,Google負責工程的副總裁曼柏在Google部落格說,此字意指「一個知識單位」,既指Google版百科,也意指這百科裡的單一詞條。成立Knol的宗旨,是「鼓勵對某個題材有知識的人,就這個題材寫一篇權威文章」。

Knol和維基百科有數項關鍵差異。最重要是善用人性裡的「名利」之心,使之為知識服務,兼使Google自利利人。

首先是維基的文章作者匿名,Google打破慣例,要作者具名,Google表示,「我們認為,使用者知道文章是誰寫的,將能更善用其內容。書的封面印著作者名字,新聞報導掛記者名字,科學文章也附作者名字,網路卻發展出不掛作者大名的文化」。

第二個差異是每條知識可有數篇文章並列,而且文責自負,Google本身不當編輯,不對文章增刪損益。維基的文章基本上是合作式,經常合數文為一,以求周全。Google保存原作,數文並列,讀者提問、評論,適者生存。

第三個重要差異是,Knol不但是明星製造機,還會是Google又一部印鈔機。Google是全球頭號搜尋引擎,文章作者自由要不要Google在她或他的大作版面掛廣告,要的話,Google和她或他分享收益。寫文章而以如此方便的平台裨益社會,且出名又獲利。

Google Knol vs. Yahoo! Answers 誰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