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iKarma:個人聲譽評價系統

摘錄自: "iKarma:個人聲譽評價系統":http://webleon.net/2005/10/ikarma.html

iKarma是一個利用社會性網絡原理建立的個人聲譽評價系統。你可以在iKarma上建立詳細的檔案,接受別人的評價;也可以對其他用戶進行評價和評分。

iKarma如何來保證聲譽的真實度呢?首先當然是通過評價人的信息。由於iKarma可以填寫非常詳細的資料,你可以通過對評價人本身的聲譽、具體的履歷以及資料本身的詳細程度來判斷其評分的真實性和價值。其次,iKarma還提供了和Wallop類似的Flash可視化網絡關係圖,把用戶評價的網絡關係形象化的呈現出來。你可以方便的理清脈絡,很大程度上避免了eBay上互相假評分所帶來的困擾。

從功能上來說,iKarma是一個不錯的服務。不過總感覺在內容上無所依托,也許作為服務模塊植入其它的多用戶系統對iKarma來說才是更好的出路。

摘錄自: "不是開始的結束,也不是結束的開始 ":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5059.html

傳統的 Socialware 在發展時太注重「社交 (Social) 」關係的具體化呈現,像是 Orkut 之類的服務都是這樣,想要把「人脈」這個東西以視覺化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這一些系統逐漸遇到了瓶頸,人們透過這些系統的確親眼看到了「人脈」,但是卻完全沒有辦法透過這些系統來成功地建立新的關係、或加深已有的關係。

溝通行為要有內容纔能持續,而內容卻需仰賴溝通行為纔得以傳播,此二者如唇齒相依,缺一不可。

摘錄自: "什麼是個人門戶 spaces.msn vs. 360.yahoo ":http://www.chedong.com/blog/archives/000825.html

目前的實踐都證明:沒有內容的SN網站是沒有生命力的。太多social networks服務你上去一兩次之後就會失去興趣:人聚齊了,不知道做什麼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因此很多SN無法長期使用。

沒有SN的 BSP 服務也是用戶很容易流失:目前BLOG服務的平均壽命是2個月,很清晰的說明了這一點:得不到足夠的反饋刺激,用戶很快會失去了更新的動力。

當前太多的SN服務可以短時間聚齊很高的人氣卻無事可做;而BLOG服務最大的問題是新用戶寫了內容卻無人喝彩。

■ 延伸閱讀

* "[概念] 什麼是 SNS?":https://produsir.synology.me/wordpress/2005/05/27/700

[摘錄] 社會化個性搜索:Rollyo

摘錄自: "WebLeOn's Blog":http://webleon.net/2005/09/rollyo.html

Rollyo可以讓我們創建、使用及分享不同的搜索檔案。你不但可以控制自己的搜索範圍,更可以通過使用其他專業人士所創建的搜索檔案,來提高搜索效率,避免Spam的干擾。

假設有一個Rollyo用戶是某一方面的專家,那他所創建的此方面的Searchroll對其他用戶來說,便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其它用戶可以利用專家的Searchroll進行更快速、更準確的搜索。當然,我們已開始並不知道哪個用戶的Searchroll是有價值的,所以Rollyo裡也有用戶評價系統選出的High Rollers,幫助用戶更快地找到專家用戶。

* Recently Added: 最近新增的 searchroll
* Most Popular: 最熱門的 searchroll
* Searchrolls of Note: 這是啥?(受注目的?)
* High Rollers: 高人氣的 rollers

試了一下,這真的是一個滿鮮的搜尋概念,這算是「特定網站集成 + 站內搜尋」嗎?
如果知識+ 裡面真的有一群不錯的「有知識的份子」,相信也可以比照辦理。

專精電腦網路的人,常去逛的或是力薦的網站,相信品質一定會很不錯,
也因為是自己提供的,為了不敗壞自己的名聲,提供資料也會更嚴謹、更專業、更實用。

網路社會化的正向循環效果,何時能在台灣生根發芽?

[摘錄] 網站互動技術的進展

摘錄自: "Taiwan CNET":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echnology/0,2000062852,20099361,00.htm

多年前程式設計者就已經知道要使用「系統快取」或「系統暫存」功能。輸入的資訊裡面,除了那些造成問題的欄位之外,比如我選的使用者名稱,與需要保護的欄位,比如密碼或信用卡號等等之外,都應該要存到快取跟暫存裡面。不使用這種快取功能,而草率製造的網頁,數量多到令人沮喪。

Google Maps 其實使用了兩個基本的技巧,讓他看起來像是你在電腦上擁有所有的地圖資訊。第一個技巧是非同步的資料更新-就是在系統等待你送出新的要求時,會將你可能要求的資料都先預存至你的電腦,比方目前地圖的邊緣部份。另一個技巧就是選擇性的更新資料,系統只更改跟目前資料不同的部分,而不是重新讀取整個網頁。

ajax 真神奇,使用網路的體驗完全不一樣。

[摘錄] 社群網站的迷思

原文: "社群網站迷思":http://www.xdanger.com/2005/07/14/000005.html

相當比例的用戶還是把網絡當成一種信息快餐——新聞又快又多(花邊),找東西麼只能用搜索引擎。似乎社區的應用真的可有可無,是否社區網站只能小而精,以聚集一批對某一領域有專業素養和需求的人。

  但是明擺著,現在就是流行一個老掉牙的功能+社會性元素。書籤+Tag=delicious,相冊+Tag=flickr(flickr除去Tag,還有很多特別優秀的地方沒有被多數人認識),分類信息+互動=Craigslist。

今天,聽到某一位同事特別推崇 "豆瓣":http://douban.com/ ,我知道這個網站,但我從來沒去晃過。
不過,經他一慫恿,我花了一點時間去瞧瞧,確實滿有趣的。

* 書籤+Tag=delicious
* 相片+Tag+SNS=flickr
* 分類訊息+互動=Craigslist
* 書本、音樂、電影+Tag+SNS+互動=豆瓣

摘錄自: "關於豆瓣":http://douban.com/about

豆瓣的發起者發現,對多數人做選擇最有效的幫助其實來自親友和同事。隨意的一兩句推薦,不但傳遞了他們自己真實的感受,也包含了對你口味的判斷和隨之而行的篩選。他們不會向單身漢推薦育兒大全,也不會給老媽帶回赤裸特工。遺憾的是,你我所有的親友加起來,聽過看過的仍然有限。而且,口味最類似的人卻往往是陌路。

如果能不一一結交,卻知道成千上萬人的口味,能從中間迅速找到最臭味相投的,口口相傳的魔力一定能放大百倍, 對其中每一個人都多少會有幫助。豆瓣隨著這一個願望產生。豆瓣不針對任何特定的人群,力圖包納百味。無論高矮胖瘦,白雪巴人,豆瓣幫助你通過你喜愛的東西找到志同道合者,然後通過他們找到更多的好東西。

豆瓣相信大眾的力量,多數人的判斷,和數字的智慧。通過網站幕後不斷完善之中的算法,有序和有益的結構會從無數特異而可愛的個性中產生。

隨著 Web2.0,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 一再被提起,但 SNS 應該有兩種不同的面向:

由內而外:我→我的朋友→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幾乎是陌生人了),我覺得關係反而鬆散。
由外而內:陌生人→有相同的興趣、嗜好而產生交集→網友→朋友→我,我覺得關係反而緊密。

由內而外,是實體現實世界的延伸 (代表網站:orkut, friendster, Club同鄉會...)。
由外而內,是網路虛擬世界的美妙 (代表網站:豆瓣, flickr, delicious...)。

透過漫畫,我從許多不同種類的漫畫中,瞭解許多專業知識及領域技能,我愛上了漫畫。
透過網路,我從許多不認識的網友那邊,吸收許多產業訊息及思維看法,我愛上了網路。

I love it, because it has value to me.

■ 延伸閱讀

* "使用豆瓣的最佳業務實踐 ":http://blog.donews.com/laobai/archive/2005/10/03/575703.aspx

行動交友服務走紅全美

數位時代雙週/作者:楊致偉

Google家族最近加入新成員Dodgeball.com,這家以行動通訊服務起家的小公司,擁有網路社群實體化的技術,將攜手與Google一起開創更多令人期待的網路服務。

年初股票在華爾街掛牌上市就一路長紅的搜尋引擎公司Google,今年五月收購了一家位於紐約的小公司——躲避球(Dodgeball.com),引起眾分析師及觀察家關注。這家由兩位紐約大學研究生在二○○○年創辦的小公司,到底有何獨到之處,能吸引二十一世紀最受矚目的網路股王目光呢? ( "詳全文":http://mag.udn.com/mag/dc/storypage.jsp?f_MAIN_ID=3&f_SUB_ID=19&f_ART_ID=16761 )

在網路/桌面搜尋、廣告、部落格、網路地圖服務(Google Map)、即時新聞搜尋(Google News)、商品比價(網路版及無線版兼具的Froogle)、電子郵件(Gmail)等生活領域多方布局的Google,這次併購又蘊含了何種策略意圖呢?

交友網站是金雞母

網路普及對個人私生活最大的衝擊,莫過於網路提供了一種新的社交管道。除了電子郵件、即時通訊系統外,像是Friendster.com、LinkedIn.com之類的社交網路服務,提供了人們認識新朋友或是聯絡舊朋友的安全管道。只要輸入自己的基本資料、興趣、以及交友名單,使用者就可以透過本來認識的人,認識更多朋友的朋友,正因為這樣的人脈建立是透過朋友引薦,更為社交網絡建立了篩選機制,保障雙方的安全,而大受年輕人歡迎,聚集龐大的使用者。

網路商務的鐵則之一,就是能凝聚社群的地方,即能匯集廣告跟錢潮,更能吸引在乎報酬率的創投家目光。難怪交友服務網站,會在景氣低迷的二○○三到二○○四年間,成為少數募集創投資金順利的投資標的。唯一的缺點是,這種網站所提供的交友互動經驗只局限在網路上,而不是真正的社交場所。

Dodgeball的創辦人Dennis Crowley和Alex Rainert看準這個缺點,把風行多時的網路社交,移植到實體的社交場所中,並使用通訊技術,創造出所謂的行動社交軟體(MoSoSo, Mobile Social Software)。他們選擇社交活動頻繁、行動電話使用率與基地台覆蓋率為全美之冠的紐約市,做為第一個實驗場所,並以習慣使用簡訊及網路的大學生及年輕上班族,定為第一批的目標客群。

有了這樣服務,在酒吧與咖啡館林立的曼哈頓、東村或是蘇活區,加入Dodgeball會員的年輕人Jeffery,走進Club85酒吧,如果他想碰碰運氣,看看十條街內,有沒有同樣屬於Dodgeball會員的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正巧在附近的酒吧或咖啡廳,只要送出簡訊(Jeffery@ Club85)到Dodgeball.com指定的號碼,剛好在附近的朋友不管使用哪一家電信商服務,都會收到一封簡訊,上面寫著:Jeffery在附近的Club 85,有沒有興趣過去跟他打招呼喝一杯?如果你的手機夠先進,還會收到一張Jeffery的大頭照。

幾百年來,酒吧跟咖啡廳才是人們社交、休閒、認識朋友的地方,而不是網站。「我們在做的事情是把社交軟體從人們的桌面上拿下來,搬到實際的社交場所,」Dodgeball的創辦人Dennis Crowley說。如同傳統的人際關係一樣,在這種新的互動模式裡,你還是可以對你不想打交道的對象視而不見:只要在通訊錄中建立「黑名單」,系統就會讓你不想見到的人們,察覺不到你的存在,即使你跟他只有咫尺之隔、即使你還在他的通訊錄上,系統會在發布你的位置資訊時,聰明地把黑名單上的人略過。同時,你還可以在Dodgeball的網站上,查閱各式餐廳簡介,或是利用網路留言、手機簡訊,對餐廳進行評比。

新穎的社交模式、有用的餐飲資訊,加上了解年輕人交友心態的一些貼心功能(例如:你可以建立記錄自己心儀對象的暗戀名單,即使這些人不一定在你的兩層朋友圈內,系統仍會在這些人出現在你周遭時通知你。),而且一切免費。因此當Dodgeball在紐約走紅之後,便迅速地被移植到全美二十二個大都市,包括波士頓、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對時常旅行的年輕商務人士而言,在陌生城市的酒吧跟朋友不期而遇,或是認識一個可以擔任臨時導遊的新朋友(而這個人剛好跟你有共同的朋友),倒也是美事一樁。

用科技改變社交模式

Dodgeball.com的創辦人Dennis Crowley和Alex Rainert,都是紐約大學互動電信研究所(Interaxctive telecommunication program)的畢業生,這是一個與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屬性相當接近的單位,學生來自各地,課程內容包括通訊技術、網路、遊戲設計、工業設計、媒體理論、社會學等跨領域學習。

Dodgeball原本是兩人在五年前於學校的實驗性專題,企圖建立行動版的紐約市導覽,包括餐廳、酒吧等資訊,但是他們慢慢體會到手機迅速成為人們新的溝通媒介,同時也注意到社交網路在網際網路上的崛起,便將既有的都會社交場所資訊,加上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及交友狀況,再與電信廠商結盟,進而成立Dodgeball.com,企圖用行動科技改變人類溝通的模式。

行動通訊、社交網路、個人化服務,這些都是過去幾年來苦無案源的華爾街創投家們眼睛一亮的熱門字眼,因此也對兩位創辦人頻送秋波。但是直到Google找上門前,兩位初出茅廬的創業家,對於入股或併購的提議並沒有太大的興趣。「我們跟一堆天使投資人(angel investors)與創投家談過,沒有人真正搞清楚我們下一步想做什麼,」Dennis指出,Google打動他們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用一種『你們這兩個傢伙做的事還挺有意思,要不要讓我們也幫你們,看看還能搞出啥新名堂』的方式來看待我們,而不是把這一千萬拿去,三年給我賺十倍回來。」 Alex也補充說:「我們兩個都是Google迷,到目前為止,遇到的Google人,都是聰明、有趣,並真心熱愛他們在做的事。」這一點也是Google在幾年內迅速崛起最大的因素之一,用一種良性循環的方式,吸引最有創意的人才,並放任他們做有興趣的事。

矽谷科技圈早就盛傳,著名的社群網站Orkut.com,人才、技術、資金都來自Google,在併購了無線社群軟體的後起之秀Dodgeball.com之後,這家上市不到一年股價就飆到三百美元的軟體業新霸主,也在社群經營方面打下更堅實的地基,給分析師更多想像空間與喊出買進的理由。仔細想想,當一家公司的營業範圍,幾乎囊括了人類在網際網路上所有的活動,還慢慢將觸角跨進你的手機、你的社交活動,用服務在生活中撒下天羅地網時,它,到底能帶來多少商機?它,下一步到底還要做些什麼?我們且屏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