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Web 2.0名片 有照片、虛擬化身

"CNET":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16427,00.htm

這張光滑、護貝過的卡片尺寸為28毫米 x 70毫米,比傳統名片尺寸(86毫米 x 54毫米)小,正面有連絡資料,背面則附客製化的個人照片。

Moo卡與Web 2.0文化密切結合,成為網路使用者提供個人資訊的一種流行方式,是因為這張卡可讓使用者利用一些當紅的社群服務,例如Flickr、Second Life、Fotolog、 Bebo以及Habbo Hotel。

Moo卡去年9月推出時,只對Flickr使用者開放。付20美元可訂購一疊卡片,含100張卡,每套卡可上傳最多100張不同的影像。由於Flickr重度使用者通常都走在科技潮流的尖端,許多人開始散發Moo卡,帶動一股風潮。

該公司每周仍運出數十萬張卡,寄往全球120個國家,包括中國和北韓在內。

Moo卡?總覺得它很像訂婚/結婚時,擺在櫃台要送給親朋好友的謝卡...

Moo 卡

[摘錄] 我從哪裡回來?

"風是雲的流動":http://webleon.spaces.live.com/blog/cns!DB72CE3D8540625B!196.entry

從WebLeOn's Blog的最後一篇Post到現在,剛好是一年的時間。這一年,我失蹤了…。

2年多的時間裡,書寫Blog成為了我一個幾乎無法改變的習慣,像癮君子一樣瘋狂的在Bloglines上吸食著資訊;像空想家一樣漫無目的的思考;像虔誠的教徒一樣書寫,日復一日。那段日子,這一切佔據了我的生活,其間的其它內容貌似都可以被忽略掉。

其實,那2年我的心情還是很舒暢的,Blog的模版越來越漂亮,我快樂—一行一行手寫下的CSS終於不辱使命;Bloglines上越來越多的Feed和New Post,我興奮——面對洶湧而來的新事物和新思想,我的求知慾被不斷的滿足又不斷的擴大;我的Blog有越來越多的讀者,我欣慰——志同道合是一種最珍貴的感受,被人肯定是一種最稀有的獎勵。

生活可能會一帆風順,但絕不會輕而易舉。我在享受著我的快樂,同時也在接受著現實給我帶來的懲罰。當意識到自己和現實的距離有多遠的時候,回頭已經是一件令我生畏的事了。

學校裡的考試對我來說不難,智力和應試技能讓我可以輕鬆過關。但是既沒有主動輔導,也沒有什麼時間壓力,主要靠自己完成的論文卻已經被我拖了幾個月的時間。經濟上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了,房租、電話費都成了沉重的負擔。

在這個時候,我內心的一絲軟弱讓我選擇了逃避,停止Blog、不開Emai、關掉Messenger,我甚至拒絕瀏覽所有和Blog相關的內容,以至於很多認識的和不認識的人對我的關心,和一些奇怪的傳聞都很晚才看到。我的生活方式完全改變了,我打工,因為我要賺錢;我玩遊戲,因為要疏解疲勞,也是逃避現實。幾個月的時間,如果概括起來,可能有兩個詞語:暗無天日和墮落。當我終於擺脫入不敷出的狀況,發現時間已經過去了那麼久,教授已經快要忘記我的名字,而簽證的期限也近在咫尺。

雖然我的考試全部通過,成績還不算難看,雖然論文還完整的躺在我的文件夾裡,我最終並沒有拿到碩士學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在德國的4年,是虛度了。我讓我的父母傷心了,我讓我的同學們,我的朋友們失望了。

還有很多素未謀面的人,我也心存愧疚。在這裡我要提2個。一個是洪波。在很長時間以後,當我終於提起勇氣打開對牛亂彈琴的時候,還是在上面看到了我的名字。用良師益友來形容他實不為過,他教會了我很多,特別是思維方式上對我的影響不小。不過不知道是應該謝謝互聯網,還是責怪互聯網,我們之間,好像很少有直接的溝通,Blog在這裡是一個神奇的媒體。還有一個人是呂欣欣。他是一個熱情的創業者,他的真誠和執行力都是我非常欽佩的地方,我曾經給過他一些小小的建議,而他對我的器重讓我覺得有點受寵若驚。在我消失以後,我知道他也花了很大的力氣去找我。

現在,我回國了。回到了上海,回到了父母的身邊。我四肢無損,思想也還健全,只是在現實之外游離了太久。我最終還是要回到這個世界,正常的工作,正常的生活,這也是我這幾個月來一直所渴望的。開始也許會很難,但既然已作決定,我必會十分的努力,也坦然地面對。大家對我的寬容,也一定會讓我對未來,有更多的信心。

今晚...不,凌晨1點多,我悶得慌,但什麼事也不想幹。最近工作壓力變得很大,明明就沒有專案在進行,自己卻常常喘噓噓、胸悶悶,或許我感受到未來那股排山倒海而來的注目與期待,而感到不適。

剛寫完 Try and Error 那篇,準備關機睡覺,我又不自主的點擊 Keso 的 Blog,文章依然停在 Time To Say Goodbye 那篇,我的失望引領我點擊那篇文章下方的回應,想從網友的 feedback 中獲得一些慰藉。

突然間,我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WebLeOn」,順勢連結到某個 Blog,讀了「我從哪裡回來?」這篇文章之後,我充滿懷疑,但又希望抱持一絲絲的肯定,WebLeOn 平安地回來了!

WebLeOn 是何許人也?對我而言,他是不亞於 Keso 的大牛,也容我尊稱他一聲導師。在消失了許久之後,他「似乎」又出現了,但心境「似乎」有了極大轉變...

再見 Keso,再見 WebLeOn !!! But, Never Say Goodbye~

[摘錄] Time To Say Goodbye

對牛亂彈琴 | Playin' with IT

近兩年以來,我一直使用Donews的名片。我頑固地把自己當作Donews的人,即使她已經被千橡收購,我從來沒有打算換成千橡的名片。並不是我不能接受這樣的收購,也不是我不喜歡千橡的名片,僅僅因為,Donews是我的精神寄託。

另外一個原因,Donews給我的自由,我知道大概沒有任何其他公司可以給我。我一直相信,自由是惟一值得追求的東西,其他,不過是浮雲。同時我也很清楚,自由是一件稀缺的東西,所以它昂貴。

這一年,我游離在所有的漩渦之外,全然不知身處漩渦中的人們,到底在經歷著什麼。在這個商場如戰場的互聯網上,我幾乎從未被施加過任何我不想承受的壓力,但我明白,那些我不想承受的壓力,一定有人替我承受了。儘管我從沒說過,但我在心底無數次地重複著,謝謝你,劉韌。

像劉韌一樣,我也信仰互聯網,並且已經信了10年,大概還會繼續信下去。像劉韌一樣,我也珍愛Donews,並且已經珍愛了6年,大概還會繼續珍愛下去。不管將來還能不能繼續使用Donews的名片,Donews都是那樣一個無法被替代的家園。

我不知道未來,我所知道的是,只要你走,無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是未來。關鍵是,你身邊永遠都有值得信任的朋友,哪怕你們只是默默地走,一言不發。

好久沒有好好閱讀 FeedDemon 內的 Blog 文章,今天邊吃早餐邊看,看到劉韌寫了一篇「我認識的洪波」,原本不以為意,但看到下方的回應,似乎有些不妙,連忙切換到 Keso 的 Blog:對牛亂彈琴 | Playin' with IT

靠...我心目中的大牛、啟迪我對網路新思潮的導師,就這樣 Say Goodbye 了...。自從 Donews 被收購後,Keso 摘錄的新文章變少了,原以為他被賦予新任務,導致更新率降低。我最近忙得沒空看文章,今天卻得知這個消息,讓我百感交集。

Keso 並不認識我,但我覺得他是一位懷抱熱忱的佈道者,用他精準犀利的文字,剖析訴說他的觀點。讓我這個在茫茫網海中的資訊焦慮患者,彷彿抓到一根浮木,得以苟活沒滅頂。

尊稱一聲 Keso 老師,弟子受教了,再見,也期待再相見!

[摘錄] 從博客到社會化商務,螞蟻社區正式上線

"麥田的讀書生活":http://maitian.blog.techweb.com.cn/archives/2006/20061225101228.shtml

06年,博客是一場運動。但這場運動的真正意義,不在於全民爭搶徐靜蕾的「沙發」;而是在全民爭搶徐靜蕾「沙發」的「無聊」之中,逐漸完成了「全民上網」的過程。我這裡說的「上網」,是網上生活,創建基於互聯網的數字化「我」。

當然,「搶沙發」只是一個比喻,真正想說的是博客下一階段發展的主要動力,依舊是「無聊的力量」,為滿足用戶「殺時間」的需求。但以新浪的新版「博客圈」為代表,BSP開始琢磨「圈」過來的博客,怎麼利用起來。

從「博客」到「博客圈」,肯定是前進了一步;但這只是一個中間過程,博客真正要「用」起來,一定是要做--博客社區。用一個比喻:博客相當於「細胞」;博客圈或group或小組,相當於「組織」;而只有到博客社區階段,才真正成為「系統」。

「博客圈」和「博客社區」有什麼區別呢?不是我故意在咬文嚼字,而是這和另外一個問題一樣:「電子商務和社會化商務,到底有什麼區別?」--兩個問題,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如何駕馭集體智慧」?!。

找個時間去 "螞蟻社區":http://www.maayee.com/ 瞧瞧~

■ 延伸閱讀:

* "我的領地(5d6d.com)–免費論壇托管服務":http://www.wappblog.com/entry/466.html
* "蕃薯窩(Fanswo)–粉絲們的互動娛樂社區":http://www.wappblog.com/entry/471.html

[摘錄] 由使用者分享聊起 — 實際解決用戶問題

"小小研究員的學習之路2":http://asker.cc/blog/2006/12/04/why-user-share-5/

在過去,使用者使用Yahoo! Travel搜尋到各種旅遊相關資料後,可能是用紙筆,或者把資訊剪貼到Word當中,然後開始整理規劃他自己的旅遊行程。

而現在Trip Planner提供了行程規劃的功能,讓使用者在使用Yahoo! Travel時能夠簡易地整理與規劃旅遊行程,並能在旅行之後將照片與遊記上傳。

對使用者來說Trip Planner只是提供了一個線上的行程規劃工具,方便其規劃行程。但每當使用者使用它規劃行程之後,Yahoo!便能得到一個現成的旅遊行程套餐。累積大量的旅遊行程之後,Yahoo!便能提供其他使用者前人的旅遊行程做為參考,讓使用者依此修改規劃自己的行程。

舉例來說,在這個頁面當中我們便能夠看到之前的使用者在使用Trip Planner時留下的行程,再加上後來其他使用者投票推薦的資訊,我們便能找到各種現成的優質行程套餐,並依此規劃自己的行程。

除此之外,由於Trip Planner還讓使用者上傳照片與遊記,所以後來的使用者除了看到前人規劃的行程之外,還能看到這些人去了這些地點後留下的照片與評語,讓這個行程套餐的資訊更為豐富。

使用者其實並不是為了分享或貢獻才使用Trip Planner,而只是為了方便規劃自己的旅遊行程,但在使用的過程中卻「順便」貢獻了這些現成的行程套餐資訊給Yahoo!。

或者換個角度講,這些資訊其實都是使用者在使用行程規劃服務時產生的「副產品」,但透過適當的整理與呈現,這些副產品卻又回頭強化了Yahoo! Travel本身的服務與價值,也就是我所謂的「有價副產品」概念。

好一個「順便」,也順便成就了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