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社區網站快速自檢問卷(beta1版)

"既白的博客 ":http://jibai.blog.techweb.com.cn/archives/2007/200772234049.shtml

創業咨詢的最重要價值,既不是結論,也不是角度啟發,而是「差異」:對於同一個問題,創業者、咨詢者和熱心網友的看法可能會有很大差異,例如什麼是你客戶的真正需求、客戶從你的網站感知到了什麼價值、用戶的自我驅動力是什麼,對這些差異進行定性分析、思考差異的來龍去脈,對創業者是很有價值的。是機會的又一次證明?是過去某些局限的發現?還是需要重視的用戶或資本的認識門檻?。。。這套問卷模板,期望能幫助創業者聚焦於在重點問題上與咨詢者、熱心網友之間的認識差異。

如果不知道怎麼搞社群網站,這份問卷可以幫你好好想一想。

Community,在大陸稱為「社區」,在台灣稱為「社群」。

叫社區,住在台灣的我,會感覺像是在指稱某一個實體的大廈及住戶。不過,曾經負責社群服務的我,深深感覺經營虛擬的社群,就像在參與實體的社區一樣。

實體社區的建築設計師,就像社群網站的製作人 (Producer)
實體社區的建商,就像社群網站的工程師 (Engineer)
實體社區的裝璜設計師,就像社群網站的視覺設計師 (Visual Designer)
實體社區的總幹事,就像社群網站的經營人員 (Editor, Associate Producer)
實體社區的......

這絕對是 common sense,但我有時在思考如何去規劃經營社群服務時,就會回想、神遊實體社區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感覺很實在,也很有收穫。

網路是實體世界的數位轉化。

[摘錄] Google Answers在俄羅斯重生

"Gseeker":http://www.gseeker.com/50226711/google_answersaecec_102817.php

Google的收費問答服務Google Answers已於去年12月正式宣佈死亡,不再接受新問題。當時還引起一陣小騷動,不過直至現在,大家好像都已經習慣了,因為遍地都有免費的問答服務,比如Yahoo! Answers及微軟的Live QnA。但最近Google有了一個很有趣的舉動,那就是它在俄羅斯分站重新推出了問答服務。並且,那是一個全新的Google Answers。

俄羅斯版的Google Answers採用的也是常見的計分制。也即當你回答問題時,有機會獲得獎賞分,而之後你提問題,也需要設定懸賞分才行。只要你擁有Google帳號,即可加入這個服務。

身為曾經參與Yahoo!奇摩知識+ 開發團隊的一員,對於 Google 這樣的改變,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也對於知識+ 能外銷回美國總公司,至今仍與有榮焉。

[摘錄] 網上出現威客一族 人數達60萬憑借智慧賺錢

"央視國際":http://news.cctv.com/science/20060914/100112.shtml

到底什麼是「威客」?這個詞彙的創造者、中科院MBA劉鋒說,2005年7月,他在一篇網上流傳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威客」的概念。根據他給出的定義,「威客」就是那些在網絡互動問答平台上用自己的技能、知識、智慧獲取財富的人。英文名稱為witkey,意思是智慧的鑰匙。

劉鋒說,20世紀70年代誕生的BBS有4種功能——發佈新聞、發佈交易信息、發佈個人感想和互動式問答。前三個功能逐漸分離出來,發展成為新聞類、電子商務類和博客類網站,而威客網站正是由第四種功能分離出來的。

威客大致也可以劃分成三大類:

* 創意設計:專業人士的新舞台
* 服務勞務:廉價勞動力任選擇
* 腦力支招:創意無限「金點子」

就在劉鋒提出威客理論的同時,一些前瞻的企業家已開始實踐了,無論是百度知道、新浪愛問等通過知識問答獲得積分、虛擬貨幣的網站,還是K68、豬八戒等真正用貨幣進行交易的網站,都算是威客網站,因為他們的實質都是「智慧換財富」。

原來知識+ 也算是一種「威客」。

我跑去K68看了一下,但沒空仔細踹它的機制,拿一個任務範例來看:

* 本質就是需求和供給的互動行為,K68與知識+ 相同。
* 知識+ 用點數及頭銜激勵,K68有實質的金錢交易。
* 客戶 → 匯款 → K68 → 80% 為中標者的任務金額,20% 是K68的行政手續費?(待研究)
* K68與知識+ 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讓平台的人潮洶湧,帶動交易。

誠如文章所說,這個問答互動模式早已存在 BBS 之中,知識+ 或K68只是將它抽離出來、舊瓶新裝、小題大作罷了。說創新過於抬舉不實,充其量頂多是注入新的活力。

光用點數、頭銜做激勵的知識+ ,運行兩年多以來,發生過不少狀況,我很難想像K68這樣的模式在台灣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不過,Yahoo!奇摩做什麼都有它先天的原罪,或許放在其他網站,「威客」會活得比較美妙,也或許沒什麼「人客」...

[摘錄] web2.0,「用」者歸來!

"Xuer's blog":http://xuerchen.com/2007/05/21/126

作為服務方應該忘掉UGC,忘掉過濾器,更要忘掉駕馭群眾智慧,這些標籤都只是歸納的結果,而不是服務得以真正實現的動因,是現象不是本質。

用戶絕對不是來貢獻的,用戶是來創作和欣賞原創的,是來享受自由和活力的,更是來關注人和尋找歸屬的,再沒有比「創作」這種獨特而又令人自豪的活動更能吸引人了,而這就是web2.0的全部: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自己擅長的事!

由於web2.0服務對「寫」的空前解放,使得「讀」不再孤立,導致「讀」也變成了一種樂趣無比的再創作活動,正是這一源源不斷、生生不息的創作效應不斷滋生著用戶的樂趣,所以只要你能「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打開用戶各自領域和不同環節的「創作樂趣」,讓用戶盡情享受這個web2.0的第一生產力,那麼好事自然來:-)!

回歸本質,一切源從「使用者的需求」而來。

[摘錄] Web 2.0 的秘方:網絡效應

"blog中文翻譯":http://chn.blogbeta.com/185.html

誘發網絡效應的實體,你的網絡需要由下面形式的內容組成

* 內容(blogs / wikis)
* 人(社會網絡 Social Networks),內容的產生者
* 活動群組(例如:Katrinalist),用來建立人與內容之間的關係

誘發網絡效應的機制

* 無障礙的參與方式,用戶能夠簡單的貢獻內容
* 內容能夠有效連接
* 用戶貢獻的數據源必須是唯一的
* 小塊的數據,能夠自由的聯合,被系統所識別,例如:Microformat
* 將你的應用作為平台
* 內容能夠同步輸出(RSS)
* 建立循環的反饋機制

誘發網絡效應的價值

* 社區的建立與成長
* 鼓舞用戶
* 培養/收穫 形式的創新
* 引起注意(例如廣告)

Web 2.0 是一個真正平等的力量,雖然需要某種核心競爭力(能夠讓你保持持續成長的),但只要任何擁有創新想法的和優秀技術的人就能夠叩開那扇擁有10億聽眾的大門。

當一樣東西或者是服務在越多的用戶使用它時能夠產生越多的價值。

如果他們通過一種很好的方式來幫助和你這邊同樣的用戶之間建立連接,並利用這些連接建立一種病毒似的反饋機制,那麼他們就能夠很快的超越你。新的站點可以通過聚合那些已經存在的內容輸出,將這些內容裡面所蘊含的價值提供給那些新的用戶,而且這種模式已經有了成功的案例。例如:Digg 就通過這種形式擊敗了 Slashdot。

近幾年來,敏捷開發已經教會我們牢牢抓住反饋的迭代方式可以讓我們開發的產品質量更好,開發效率也會更高。學會如何去正確的疏通反饋和有建設性的利用網絡效應的結果,在不久的將來,這會是一個有意義的競爭優勢,並且是一個想通過專業考驗的必備核心能力。

知道釣魚的方法,但不保證釣得到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