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digg是個暴發戶

[摘錄] "digg是個暴發戶":http://yackol.com/blog/2005/11/digg.html

提交到slashdot的新聞都必須通過技術人員的審核,因此slashdot對新事物的反應比較滯後,而由於審核人員的觀點和普通讀者的觀點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一些有趣的新聞可能會被過濾或忽略。兩下一比較,看起來似乎digg更「進步」一些,但digg在帶來用戶自主性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經常會有一些無聊的文章,或者重複的文章得到「認可」並出現在主頁上,某些評論錯誤百出,甚至不少是技術方面的常識性錯誤,而這都是因為digg的門檻太低,以及用戶群的知識層次有限所致。

digg很難在實質意義上撼動slashdot的地位,更確切一點說,digg今後的發展路線很難和slashdot產生交集,slashdot依舊走它自己的geek路線,而digg則會吸收越來越多的追求最新資訊的網民,並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平民文化。

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知識+ 看似水量多,但它的深度卻遠不及於某些專業的私人論壇。
以 "手機通訊":http://tw.knowledge.yahoo.com/dir/?link=list&sid=396540069 來說,知識+ 就永遠無法取代 Mobile01 之類的手機論壇。

錯的人,在錯的地方,聊天哈拉打發時間,是滿爽的,但沒什麼產值。
對的人,在錯的地方,總會覺得曲高和寡、使不上力,劣幣驅逐良幣。
錯的人,在對的地方,需要有老手出來主持公道,否則會搞臭、比爛。
對的人,在對的地方,社群整體向上提升,或許能夠搞出一番大事業。

web2.0的網站,目前大多都是小而美的社群,都想重現網路理想的烏托邦世界。
但是,當規模擴大時,它能夠對抗「錯的人」的搗亂,而繼續維持「對的地方」的方向嗎?

我質疑,但我也期待 Google, Yahoo 會怎麼做。

■ 延伸閱讀:

* "挖挖挖 - 部落格文章推薦機制":https://produsir.synology.me/wordpress/2005/10/18/918
* "SPLOG最終會令Blogosphere倒下?":http://www.azuremedia.net/tech/history/blog/001290.html
* "Blog世界,下一個垃圾場? ":http://it.sohu.com/20051101/n240632072.shtml

[摘錄] Google Base 是個大傢伙

[摘錄] "Google Base是個大傢伙":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1/17/629689.aspx

有人說,Google Base 是個豪華版的貼吧,有點兒像,但在發揮餘地上,要超過貼吧。貼吧是基於主題的社區,而Google Base通過標題(title)、屬性(attributes)、標籤(labels)、關鍵字(keywords or phrases)、描述(description)、位置(location)、作者(author)等元素,把用戶內容變成機器可理解的規格化的語言(語義網?),再以搜索的方式來呈現。就是說,Google Base的核心還是搜索,而不是社區的人氣。

用戶可以把Google Base當作一種電子商務的推廣手段,但真正的交易,仍要回到eBay這樣的平台上去,Google既不提供交易手段,也不提供交易記錄查詢和信用評級。Google相信,人足夠聰明,一定能夠想出大量超出Google想像的方法,來利用Google的平台,而Google則獲得了更多可供投放廣告的內容。

資訊要交流,還是要到社群網站。
商品要交易,還是要到購物、拍賣網站。

Goolge Base 利用這樣的方式,訊息的提供絕對是源源不絕的,
但是提供這些訊息的「人」,會影響訊息的可信度及價值,也才具有交流、交易的可能。

Google 是不是藉由提供各種服務 API 的方式,讓每一個人的網站都成為一個小 Google ?
未來,Yahoo! 這類的入口網站搞不好是要去對抗成千上萬的 Google 軍隊。

突然,我想起《JoJo 冒險野郎》虹村形兆的「破壞軍隊」和胖重的「錢寶寶」...

* 破壞軍隊:一組小軍隊,手持先進武器攻擊敵人,單一的殺傷力小,但結合起來的破壞力很恐怖。
* 錢寶寶:一群小撲滿,會依命令去蒐集相同的物品,1塊錢不起眼,100萬個1塊錢,就很迷人。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聚水成海、積少成多、眾志成城」
這些成語我們都知道,但怎麼利用網友幫網站做事,是個學問。

■ 延伸閱讀:

* "Google Base會滅了Craigslist嗎?":https://produsir.synology.me/wordpress/2005/11/02/943
* "Google Base - 資料庫?":https://produsir.synology.me/wordpress/2005/10/26/933
* "Google Base 是什麼?":http://jacky.seezone.net/archives/001696.html
* "Google Base試用":http://webleon.net/2005/11/google-base.html
* "初嘗 Google Base":http://jacky.seezone.net/archives/001733.html
* "RSS與GOOGLE BASE ":http://blog.donews.com/brucexiong/archive/2005/11/19/632232.aspx

[摘錄] UUZone 是什麼?

[摘錄] "UUZone 是什麼?":http://www3.uuzone.com/blog/mao/53236.htm

uuzone不打算把這裡變成一個婚介所,目前也不打算把尋找男女約會對像成為一個主要功能來提供。 為什麼? 我們定位的用戶是「面向18~25歲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18~25正是結交異性朋友的時候,但是這個時間段的朋友的結交方式更多是比較含蓄和目的性不是非常明顯的。根據我們的用戶調查,我們的用戶群更加樂意於在廣泛社交的氛圍下隨緣而定, 而不傾向於參加相親會之類的活動,現實中,那些活動也往往以大齡男女參加為主,青春少男少女很少需要參加這樣目的性很強的活動。

uuzone好比一個社區花園,你可以在這裡結交朋友,談天說地,也可以在這裡談情說愛,但是這是一個花園,不是一個「情侶園」。

uuzone希望能成為一個所謂life long service公司,我們的服務將伴隨我們的用戶不斷成長,我相信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Wife/hunsband婚後還流連在相親為主的站點上,right?

我的認為...
奇摩推出知識+ ,問答交流的方式,正面痛擊了摩域,側面打擊了家族。
奇摩推出部落格,個人檔案、書寫網誌的方式,側面打擊了交友、家族、個人網頁。

不過,照UUZone的分析,除非奇摩的交友拉高年齡層,或更嚴肅交友,或變得不那麼社交,
否則部落格的社交功能,是會正面痛擊交友的,因為:「18~25正是結交異性朋友的時候,但是這個時間段的朋友的結交方式更多是比較含蓄和目的性不是非常明顯的。」

如果奇摩的作法,是學 P&G 佔滿商品貨架的方式,那也 OK,
只是拿免費的部落格來打擊收費的交友,似乎有點不合道理。

[摘錄] 什麼不是web 2.0?

[摘錄] "什麼不是web 2.0?":http://www5.uuzone.com/blog/mao/52149.htm

1、Ajax不是web 2.0
2、blog, wiki, RSS, 社會性書籤… 不是web 2.0
3、六度隔離假說相關的東西不是web 2.0
4、 web 2.0和商業模式無關

採用AJAX帶來的最明顯改善,就是頁面刷新必要性大幅度下降了。我們在 UUZone 2.0中大量採用了 AJAX技術,結果我們發現平均每個瀏覽session的頁面瀏覽次數下降了30%~40%, 但是,由於可用性改善了,用戶瀏覽內容更流暢了,沒有刷新頁面帶來的心理負擔了,結果用戶平均停留時間增加了20%, 系統瀏覽量則在一個月內上升了200%。

什麼是 web2.0,大家都說不太上來,只能說哪些網站是符合 web2.0 ,
什麼不是 web2.0,從反面點題,是比較具體,但反而把那些符合 web2.0 的網站打掉了。

我現在慢慢接受,web 2.0 不是技術、招式,而是一種精神、態度。

* "什麼不是Web2.0 by 未完成":http://in.comengo.net/index.php/archives/what-is-not-web20/
* "遠離了web2.0,遠離了洪波,王建碩":http://www.lvwo.com/blog/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306&blogId=11
* "東拉西扯:RSS什麼時候消失?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1/29/641894.aspx

Windows Live?

最近微軟出了這個東東,在網路上引起一些討論。
我實在沒空研究這個東西,先記錄下來,以後有需要時再看。

* "Windows LIve":http://webleon.net/2005/11/windows-live.html
* "微軟的新平台策略——Live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1/03/613786.aspx
* "Microsoft Live全景圖":http://webleon.net/2005/11/microsoft-live.html
* "Windows Live印象記":http://loverty.org/2005/11/windows-live.html
* "Windows Live收藏夾":http://loverty.org/2005/11/windows-live_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