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美國雅虎推出Yahoo Answers服務

"美國雅虎推出Yahoo Answers服務":http://www.52kr.com/blog/post/88.html

估計是受韓國雅虎的影響,美國雅虎8號推出了和知識搜索類似的服務「Yahoo Answers」.再一次證明了知識搜索的魅力。韓國雅虎的有關人士說道,曾經向雅虎本部多次建議過用戶參與型搜索服務對提高用戶的粘著度和個性化搜索有很大的幫助。韓國naver的有關人士對此評價到美國雅虎是在對標(Benchmarking)韓國門戶非常普及的知識搜索服務。

"知識搜索-亞洲人的搜索方式":http://www.52kr.com/blog/post/81.html

知識共享社區在歐美雖然也早已存在。但與搜索引擎的完美結合形成知識搜索則來自韓國人的創意。知識搜索在亞洲最先的流行,也要從韓國說起。在韓國最早的起源是來自韓國新聞媒體《韓民族》的網站www.dbdic.com(2000年10月),該網站提供知識共享社區服務,受到網民們的歡迎。但在實行收費過程中網站失敗。知識搜索的模式後來由韓國門戶網站naver(2002年)發展完善,知識共享社區完美結合到搜索引擎,創建了不同於google網頁搜索的知識搜索模式。naver也靠這一舉成為韓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網站。

韓國的網路事業,真的走得滿先進的_______orz 佩服~

[摘錄] Wikipedia的成長挫折

"CNET":http://home.donews.com/donews/author/2/21560/

Wikipedia的自我監看過程恐怕不可能跟上大量新文章冒出和修改更新的腳步。目前,wikipedia包容數百萬篇文章,單是英語版就將近85萬篇。10月份,英語版Wikipedia的網站每天新增1,515篇文章。

Wikipedia文章首次刊出時,會在特別的網頁上顯示,讓熟悉該特定領域的新網頁的監督者監看、挑錯。 為了避免未來再出狀況,Wales計劃修改規定,禁止匿名使用者張貼新文章,只有註冊會員可發表新文章,但匿名使用者仍可修改既有的詞條。

部落格作者與播客先驅Dave Winer說:「Wikipedia通常被視為有權威性。這種觀念現在必須終止。其中的包篇文章都應被視為有預設立場的,可能由某個涉及利益衝突的人士所寫。再者,在這個網際網路上人人是作家的時代,我們必須重新檢視什麼叫作權威。」

"對牛亂彈琴":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2/19/663628.aspx

維基百科將引入新的版本管理機制,在照常提供目前這樣的隨時更新的內容版本之外,還將提供一個「固定版本」。維基百科大多數普通閱讀者來說,他們只希望看到比較「權威」的詞條,而不會在乎這個詞條的更新記錄。但對維基百科的熱心參與者來說,修正過程仍然是一個隨時發生的過程。

如果,wikipedia 被稱為「公共廁所」,那奇摩知識+ 可被稱為「公共痰盂」了。

■ 延伸閱讀

* "Wikipedia VS Taipedia? 公共廁所與腐朽書櫃":http://heterotopias.org/node/479
* "Wiki需要手冊嗎?":http://blog.donews.com/laobai/archive/2005/12/11/654554.aspx
* "Wikipedia的權威性?":http://www.j2.idv.tw/jimmy/b2.php/2005/12/07/authority_of_wikipedia

客齊集社區

Kijiji 是 eBay 的一個子公司,在大陸叫「客齊集」。

我沒在玩拍賣,不瞭解 eBay, Kijiji 之間怎麼各自定位。
不過,今天看到 2 篇文章對「客齊集社區」的贊美,引發了我的好奇心。

"對牛亂彈琴":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2/16/660067.aspx

客齊集社區通過變換的色彩、大小不同的字體、金融系統和一些個性化設置,讓BBS變得活潑,而且跟個人有了某種程度的結合。客齊集社區充分體現了開發者,20歲的劉昕的智慧。

單純的分類廣告是沒有價值的,Craigslist的最大價值,在於它是個社區,是每個社區成員自己的家。你告訴別人,這是個登廣告的地方,那麼它就跟貼滿小廣告的電線桿的價值差不多;你告訴別人,這是交換社區信息的地方,其廣告價值就遠遠超過了電線桿。

"Dash's Blog":http://blog.verycd.com/dash/showentry=19691

客齊集社區給老套的論壇帶來了全新的面貌和另類(發帖扣錢)的金融系統。程序和系統再好,也只是社區的骨架。如何聚集人氣,如何管理社區,是 bbs.kijiji.com.cn 將面對的最大挑戰。

兩篇文章都點到一個「金融系統」,我特地去註冊客齊集社區的帳號,但找來找去,都沒有看到說明文件解釋,反而只有一些討論而已。不過,實際試用、查找之後,歸納如下幾點:

* 註冊新帳號,即可獲得 20 銀幣
* 1 銀幣 = 100 銅幣
* 發表一篇新文章 (創建新主題), 銅幣 -10 (發文要扣錢)
* 回復別人創建的主題,自己銅幣 -2,發表人 (樓主) 銅幣 +2
* 主題利息收入:根據網友對主題發表的投入程度,依一定公式計算,可以得到利息回饋。

"客齊集社區新功能":http://bbs.kijiji.com.cn/topic/view/1002.html

在每天晚上 0 點的時候,所有的主題數量乘以 10(發主題的最低消費價格)加上所有的回複數量乘以 2(回主題的最低消費價格)的 1% 會被用來分配給用戶,比如現在客齊集社區有 964 個主題及 3380 個回復。我發過 122 篇主題,那麼我將得到 ((964 * 10) + (3380 * 2)) * 0.01 * (122 / 964) = 20.755 個銅幣。

設計這套系統的初衷在於,當每個用戶都投入了自己的智慧和自己的虛擬貨幣到社區中時,社區也將根據用戶貢獻的比率對用戶進行回饋。希望大家喜歡。

這種虛擬的貨幣制度,在台灣許多論壇上面都可以看到,
隨著社群經營者的想法,變化出許多巧妙不同的機制。

就知識+ 的點數制度來說,增加的管道 > 減少的管道,
每天登入 2 點,未來也會當知識長。

正面看社群點數機制,是在鼓勵網友貢獻。
負面看社群點數機制,是在抑制網友胡搞。

成也點數、敗也點數。

[摘錄] 搜索引擎與 SEO

"對牛亂彈琴":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2/18/662182.aspx

SEO這個生意的出現,表明網站和搜索引擎之間的主次關係已經被顛倒了,做網站,原本是為了服務用戶,有利於用戶閱讀和理解的網站,就是好網站。但現在,完全變味兒了。SEO這個營生的出現和繁榮,讓網站的服務對象不再是用戶,而是搜索引擎。

用戶體驗至上,哪怕為了用戶體驗,可能會得罪搜索引擎。要知道,Google不是上帝,用戶才是。

"老華日記":http://blog.donews.com/henryhwa/archive/2005/12/15/658801.aspx

搜索結果會不會變成SEO功力的競技場?搜索引擎會不會變成了一個純粹的廣告發佈平台?只不過右欄靠競價排名,左欄靠SEO。到那時候,你還會用搜索引擎嗎?

話雖如此,但限量是殘酷的、社會是現實的,就像電視媒體掌握了多數閱聽者,搞公關、辦活動,都變得要迎合不用功的記者、迎合嗜血的媒體。

資料得準備好好的,市場分析、圖表對照,偉大的記者才會買單。活動要有畫面、要有賣點,最好有清涼美女、生猛俊男,偉大的電視台才會出動 SNG。

因為想出頭,所以得迎合,惡性循環中...

[摘錄] 雅虎的策略:遠離微軟的攻擊範圍

"Knowledge@Wharton":http://knowledge.wharton.com.cn/index.cfm?fa=viewfeature&languageid=4&articleid=1278

雅虎(Yahoo)將自己定義為「一個領先的全球性網絡通訊、商業和媒體公司」,以媒體公司為定位,雅虎很可能會悄然走在新一代萬維網公司的前列。

「雅虎努力想要做到面面俱到」以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受眾群。「雅虎試圖介入各個領域。當然,雅虎目前還並未陷入困境,但它在任何一個領域都不十分出色。」雖然它提供了大量的內容、商業和服務,但這樣一來公司很可能會喪失其側重點。

雅虎的觸角似乎是無處不在,但它實際上是未來媒體公司的雛形。比如,它可能需要發展內容,也必須精通軟件、服務和商業。 「隨著整合的推進,媒體公司的定義將越來越模糊。雅虎、Google和微軟都是聚集了大量用戶、內容、工具和應用的公司。」

雅虎不一樣,它提供的是信息和娛樂內容,包括互動內容。雅虎勢必會從大量的高速網絡服務如互動遊戲、流式視頻、影音下載以及實時媒體新聞中獲益。」雅虎逐漸創建自己的內容並把媒體和其用戶發佈的信息整合起來,它在傳統媒體公司眼中將具備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的雙重身份。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已經有些模糊不清了。

賽梅爾指出該公司「仍處在重要的長期發展機遇的開始」,並強調了媒體部門「正在不斷增加內容項目並引進社區的特色為己用。」例如,賽梅爾說雅虎「通過整合博客、Flickr相片和My Web Links已經把專業新聞與市民新聞融為一體」。

「媒體」的新定義,已經轉變為任何可接觸消費者的途徑。

廣義的說,雅虎奇摩是媒體,因為有許多的閱聽者透過它來接收訊息。
狹義的說,雅虎奇摩不是媒體,只能稱為訊息聚合的平台。

雅虎奇摩本身並沒有投入人力做採訪、撰稿,只有做挑選、上稿的傳播動作,它只具備「傳播訊息」的媒體功能,就像電視新聞的主播、廣播的播報員,只是「媒體」體系的一環,從中抽離出來之後,本身什麼都不是,充其量算是「媒介」。

中國時報、中時電子報、TVBS、中央社...等,我認為這才是「媒體」,因為它們兼具「發訊」 ( 專業記者撰寫新聞、拍攝照片 ) 和「傳訊」 ( 報紙、電視或網站 ) 的身分。

如果把網友生產的訊息 ( 文字、圖片、影片 ) 作為自己的內容,好像可以升格成為能夠發訊、傳訊的「媒體」,但是訊息的專業度、可信度、公信力、影響力,還是需要做控管,否則只會淪為不入流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