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摘師?

前天跟同事聊天時,她問我知不知道一個 blogger 叫「艾瑪」?抱歉,我涉獵很窄,而且我都看大陸的 blog 比較多。她接著又說智邦聘請艾瑪當台灣第一位「網摘師」。

啥?網摘師....網摘也能成為一個職業職稱。如果硬要稱搞網摘的人為網摘師,那我心目中頭號的網摘師便是大陸的 keso,他是大陸 DoNews 的編輯,每天海量閱讀中英文 blog,然後利用 365key 做成網摘型式,放在他的 blog 上。不但量多質精,自己也常發表對 IT 方面的評論,寫文章、說故事的功力一流,讀起來不費力。許多人 (包括我) 都是藉由他的 blog & 網摘,來吸收網路新知。

「資訊爆炸的時代,最好的方式就是過濾資訊」。搜尋引擎先扒取資料,然後依著使用者輸入的搜尋關鍵字,快速排序整理列示;而手工業的網摘就好麥飯石一層一層將資訊過濾,每個人都有他的喜好,吸收的資訊面向不盡相同,產出各種不同的網摘內容,世界資訊 (ALL) → keso 網摘 (IT) → 我的摘錄 (Community)。

有在做網摘的人,起初都是興趣,因為看到不錯的文章會想要保存下來,或是推薦給別人看,但網摘摘久了,已經變成一種功課、義務、責任,因為你會知道有人 ( 即使 1 個 ) 靠著你的網摘在吸收資訊。

用現在網路流行的術語來說,智邦招募網摘師的作法,是比較像 Web 1.0 的作法,網摘達人好像是一群的編輯,在做網路資訊的編纂推薦。而 digg 的作法,是比較像 Web 2.0 的作法,由無數網民藉由一種機制,讓好的資訊得以浮現在首頁推薦。

Web 1.0 or Web 2.0, 沒有對錯,只有成敗。

■ 延伸閱讀:

* "網摘 2.0":http://www.richyli.com/blog/2005/12/20.html
* "智邦生活館招募「網摘達人」,預定回饋10%利潤":http://eroach.typepad.com/tamshuilife/2005/11/10.html
* "[摘錄] 挖挖挖 - 部落格文章推薦機制":https://produsir.synology.me/wordpress/2005/10/18/918

( 老闆,歹勢!原本只是要記錄網摘師這個消息,沒想到一寫就沒辦法停下來,佔用了上班時間,我日後會補上工時的___orz )

[摘錄] 上海立法 封殺網路流行語

"聯合新聞網":http://tw.news.yahoo.com/051225/15/2oto3.html

上海市政府準備修法「封殺」網路語言,未來「美眉」、「恐龍」、「PK」、「粉絲」等網路流行語言將在上海市的政府文件、教科書和新聞報導中「絕跡」。

新華網報導,正在審議中的「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草案,針對日漸氾濫的網路語言發出「封殺令」,規定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和新聞報導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現代漢語辭彙和語法規範的網路語言。

我不否定網路的流行語,畢竟是時代的產物,但務必要先把正確的語文學好再說。一旦本末倒置的話,未來受害的還是這群懵懂的青少年

不過,大陸畢竟是集權國家,可以這樣硬性規定,出發還是好的。至於台灣,還在忙著搞藍綠鬥爭、誰來組閣,又有誰在乎下一代呢?

搞革命啊~

web2.0

拿 DV 的是 "keso":http://www.donews.net/keso/,拿鍵盤的是 "豆瓣":http://www.douban.com/ 的阿北。

[摘錄] 社區什麼最重要?

"劉韌Blog":http://blog.donews.com/liuren/archive/2005/12/07/650575.aspx

# 有一批忠實用戶。忠實用戶=只要本社區基本夠用,不會因為同類社區功能更強大而離開。用戶為什麼會忠實於這個社區。因為他在這個社區能找到歸屬感,能找到他自己的價值和位置。
# 大力發展,用戶之間關係,讓他們彼此粘在一起。聚會是一個好辦法。俱樂部=大家在一起樂。
# 有一批活雷鋒,帶動更多的相互幫助氣氛。新人因此得到幫助,老人因此得到榮譽。相互幫助提攜是用戶融入社區動因。
# 清理垃圾信息,清理垃圾用戶。不姑息養奸,一顆老鼠屎壞一鍋湯。
# 為用戶創造價值。用戶為自己的利益,泡在這個社區,所以,一定要讓用戶在這個社區得到好處。
# 不要向用戶收費,除非用戶志願或者捐贈。

[摘錄] myspace:真正俊男美女的博客

"人民網-傳媒":http://media.people.com.cn/BIG5/40606/3778777.html

"其實開網站跟開酒吧俱樂部差不多"

最初的發展靠的也是口口相傳的人際網絡,是朋友之間你拉我,我帶你成幫結隊陸續入伙的;另一方面講,如同酒吧俱樂部一樣,myspace也是一個青年文化的平台,在這裡酷人扎堆,一起分享最潮的資訊。

對於很多洛杉磯的年輕人,時間分為沒有myspace的時候和有了myspace以後,如果將這兩個時間區域劃分為0和1,0時代裡,人們到facebook.com結交朋友,到match.com尋找約會對象,去amazon.com挑選新唱片,到american online交流最新的資訊,而1時代裡,統統變成了myspace.com。

當初的想法就是把一個交友網站拓展成為一個一站式的綜合網站,汲取眾家所長,把所有對年輕人有吸引力的因素融為一爐:美國在線對即時短消息的巨大容量,Craigslist.com的分類系統,evite.com的人際邀請模式,以及match.com方便約會的用戶檔案模式。

決定myspace成功的正是風格,因為從技術本質上講它並沒有提供任何新的東西。做博客沒什麼希奇,關鍵是博客的質量。

■ 延伸閱讀

* "從MySpace到AdSpace":http://spaces.msn.com/members/laolu/Blog/cns!1pQaeOjreyr0EcTIjgLimIBw!971.entry
* "默多克為什麼進軍互聯網? ":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10/01/573686.aspx
* "媒體大亨學到的教訓:別惹毛部落客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358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