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訊息超載:過濾與發現

"網絡暴民 Jacky's Blog":http://feeds.feedburner.com/JackysBlog?m=459

而在 Web 2.0 的洗禮下,講求「社會性」的服務也相繼出籠,其中最成功的可算是 del.icio.us 的在線書籤服務。del.icio.us 不單單是將你的書籤放上網,他還會統計哪些網站短期內最多人記錄,哪些 Tag 最熱門等等。事實上,每一個書籤已經相當於一人一票的選舉,當用戶人數多的時候,這些最熱門的連結就很有代表性。而籍著 Tag ,我們可以彈性地再從這些熱門連結分門別類。del.icio.us 一下子,由在線書籤變身成由大眾所聚合的網摘網,由大眾選出精華網址。

上年大熱至今的 Digg ,正好是結合了 Slashdot 和 del.icio.us 的特質:由用戶發投稿介紹網頁,並由大眾為每個故事作出投票,票數多的就會被推上首頁。Digg 比 del.icio.us 更上一層樓的地方,是每一篇投稿故事都設有留言討論系統,因此用戶間可以互相討論,發展出社群,這又與 Slashdot 相當相似。Slashdot 與 Digg ,一個是專業團隊,一個是大眾支持,兩種不同的模式運作,同樣為大家在資訊之海裏,抓出精華,發現新大陸。

搭著別人的想法再發想,或許可以找到新創意。
站在巨人的肩膀看世界,或許可以發現新樂園。

FeedDemon v2.0

好一陣子沒有看訂閱的 blog,相對也沒有在摘錄(盜拷) blogger 的好文。我的 NewsGator 裡面,已經卡了 400 多篇文章,想看又不想看,矛盾之中又帶點無力。加上 NewsGator 的使用界面最近有改版,雖然變得滿好操作,可是也變得愈來愈慢,有時還會連不進去。

今天下午,硬著頭皮進入 NewsGator ,準備好好清一清裡面的庫存作業,看沒多久,眼睛開始酸澀,精神開始渙散,意識開始瀰流,一個小時之後就投降。

今天晚上,在床邊陪著小小柯,讀到 Jedi 介紹 FeedDemon 2.0 的文章,我許久前用過 FeedDemon v1.5,但因為使用上的不便(公司、家裡,兩份訂閱清單),後來轉用 Online RSS reader。

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我下載了 FeedDemon v2.0,想試試它跟 NewsGator 的整合程度。安裝試用之後,靠!它真的可以跟 NewsGator 整合在一起,不但能直接匯入 NewsGator 的訂閱清單而且還能進行同步化。唯一比較不理想的,是「剪報(Clipping)」的資料無法同步共同。

NewsGator + FeedDemon = 好用

「如虎添翼」就是形容這樣的搭配效果吧!?

[摘錄] 引爆流行:Web2.0的傳播理論(案例篇)

"星漢":http://www.xinghan.net/index.php/post/13

引爆流行中的「關鍵人物法則」告訴我們,「內行」是建立信息數據庫的關鍵,所以,網站創建初期的運營和推廣重點其實很清楚--吸引盡可能多的該領域內行來網站,並引導其貢獻信息。

網站要吸引內行,無疑要滿足內行們的需求,這就要求初創的網站運營者對這些需求的把握相當精準。所以,我認為網站創始人是否為該領域內行、或有能力召集內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判斷Web2.0網站在初期是否成功的一個標準。

「引爆流行」告訴我們:一個思想或一種產品離聯繫員越近,這種想法或產品推廣的勢頭或可能性也就越大。無疑,這個時候網站的運營重點除了繼續服務好網站原有的內行用戶外,就是找到相應的「聯繫人」群體並提供相應的方式使其樂意幫你宣傳。

環境法則自不必說了,它強調的那種潛移默化式的氛圍對用戶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一個氛圍良好的社區將極大的提高用戶的活躍度,進而帶動網站的發展,前面提到的口碑式全民推廣策略如果離開了網站良好社區環境的支撐,將什麼都不是。

親切度高的信息和個性化強的信息一般都具有比較強的附著力。前者不難理解,人們大多只對自己熟悉和能理解的事物感興趣,所以越貼近用戶習慣的信息親切度就越高,人們推廣他的興趣也會越大。後者的典型是Blog和Group,我的地盤我作主,如果網站給用戶更獨立的信息展示空間,無疑將極大的促進用戶推廣自己主頁的積極性。

虛擬的網路是實際生活的延伸,從中找到創意,你就有機會成為 somebody。

[摘錄] Google:軟體開發時間平均只要半年!

"CNET":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36938

李開復表示,相較於一般公司開發一套軟體平均需要兩年的時間,Google平均只需半年,最快甚至僅兩個月。他提出7:2:1的概念,每個員工可把70%的時間做工作內的事情、20%做其他與工作相關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喜歡的事),而10%可以研發其他與工作無關的新技術。

Google也同時利用網路環境快速的特性,「把網路當作實驗室」。每一個員工只要有一個點子,就可放在內部計畫的平台上,讓所有員工進行投票;如果反應正面,則可開發出產品原型,然後放到Google實驗室上成為beta版提供所有的人試用;若受到網友的肯定,最後就可變成真正的服務推出。而這樣的循環,平均只要六個月。

"[摘錄] Google專訪(上):發展智慧搜尋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6002,00.htm

我們服務設計的二項原則,一是完全靠機器挑選,不要靠人;靠人來選擇就不免影響客觀性。第二是不要有希望使用者不要離開我的地盤的想法,多留一分鐘我就會多賺到多少錢。

已經大到一定程度的谷歌,我好奇它何時會變成行動遲緩的巨人...

[摘錄] WEB2.0 與社區

"謝文":http://blog.donews.com/ruanying/archive/2006/03/27/794241.aspx

最簡單的說法是1.0關心的是事,2.0關心的是人;1.0開的是店,2.0建的是家,這是本質的區別。

BBS是1.0的社區,1.0的社區就是按照某類主題大家聚在一起,誰聚誰散不固定,高興來就來,不高興就走。2.0不是這樣的,2.0是先建家,再展開。

「成功的Web2.0網站必然是以社區的形式發展」。

Web2.0社區3個基本元素——個人、群體、社區。

有人叫群體為圈子也未嘗不可,群體比圈子範圍要廣一些。他們三者關係是真實全面的個人,形成豐富多彩的群體,豐富多彩的群體產生充滿活力的社區。

沒有真實的個人,你的基本群眾力量和你是若即若離,或者是假面目示人,這樣沒有成功的希望。

只有真實全面的人,才可以在真實基礎上面建立豐富多彩的群體、圈子、俱樂部等等,還有一個是裡面可以搞很多活動,這些活動對運營商來說將來是不是可以賺錢那還是後話,首先是有沒有本事建立多主題的、人群這一級、朋友這一級的層面,然後能不能合併同類項,100個汽車圈子形成一個汽車社區,1000個音樂圈子形成一個音樂社區。這麼多多主題的,全面的社區合起來形成一個鬆散的網絡世界,這個網絡世界越大越好。這就是Web2.0的本意,Web2.0有一個理論叫做「長尾」理論。 「長尾」就是多中心,異常的活躍。

Web2.0社區的3大支柱——信息生活、社會生活、物質生活。

信息生活無非就是發佈,比如博客、閱讀、交流、收集、查詢、各種流媒體形式等等。不管怎麼說都是信息,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這一塊大家很少有反對的,很多人把它就當作Web2.0的核心、主流、關鍵等等。我覺得至少從經驗上總結這塊生活Web1.0已經夠了,1.0已經滿足了信息生活百分之七、八十的需求了,2.0只能做補充。

現在真正缺少的是社會生活和物質生活,是信息生活,社會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互動,這才是2。0的挑戰。社會生活必須超出個人以外,是必須跟另外一群人打交道,朋友的查詢、交往、朋友圈的發起、組織、管理等等這個層次。

第三個是物質生活,物質生活至少現在已經顯露在網上的,有愛好類、讀書、吃飯、旅遊、收藏這一類的;還有活動類的,今天這個會從華人英才網的角度就是一種活動類的,不是哪個組織派來的,我們大家都是為一個主題有興趣來的;還有交易,交易也是廣義的含義。

Web2.0的另外一個核心,Web2.0的各個平台全部活動的最後都指向一個字:「服務」。服務可以稱為客戶增值服務、廣告服務、交易服務。

1.0的思維是企業家思維,2.0的CEO思維應該是一個城市市長的思維。你在建立一座城市。你是管著千百萬人的吃喝拉撒睡喜怒哀樂。你在網頁上扮演任何角色,沒有推薦這個城市哪個明星的博客給你看。我們的互聯網現在把網頁首頁做的巨長無比,惟恐老百姓不知道看哪個,這是商人的思維不是市長的思維。

Web2.0做的是社區也罷、社會也罷,做的是社會的推動,不是讓你給別人灌輸什麼,1.0是典型的媒體形態。1.0抓的是共性,2.0尊重的是個性。對你重要不見得對我重要,假如規模化了,誰尊重個性誰就有機會成功。

台灣的網路界也開始講起Web2.0,這一篇把Web2.0拆解得滿容易理解的。

事情沒有對錯,只有成敗,什麼是Web2.0?你做出來&成功,你就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