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倒扁活動一開始時,正如媒體所言,廣告人范可欽運用他的所長提出許多活動的創意。
但可惜的是,因為遇到下雨,許多創意無法正常實行;但有趣的是,民眾踩著范可欽的頭,迸出更多、更廣、更鮮活的創意。
這是個新時代,姑且稱之為 2.0 的時代,民眾的自主性愈來愈高,也愈來愈不可捉摸。以「人」為本的 web 2.0 概念,從這次的群眾運動中,可以看到許多實際的體現。
網路業者,快把你們的舞台搭建起來吧!
我寫,故我在。
"勞虎跑得快":http://2tigers.net/blog/2006/09/10/digg-rigged-dogged/
這些被稱為 top users 的用戶,每天提供新聞來源的數量名列前茅,而且被許多其他用戶列為 friends。digg.com 的演算法,在決定頭條新聞時,會將貢獻者受歡迎的程度考慮進去。姑且先不論 digg.com 上是否真的存在一群有心人士,利用系統的漏洞,能夠刻意操弄頭條新聞,digg.com 一向自豪的 Web 2.0 民主式的新聞過濾機制,儼然已受到挑戰。
針對此事,digg.com 老闆 Kevin Rose 作出了斷然的處置 - 他宣布要修改篩選頭條新聞的演算法,將把更多的權重,放在投票者廣度的參數上。這個舉動等於是對 top users 們投出了不信任票。許多 top users 這幾天以停止貢獻新聞來源,或取下 avatar 個性符號的行動,來抗議 digg.com 的處置方式。
網路是個社會的縮影,所以就會有好人和壞人(廢話),架構在「人性本善.樂善好施」基礎之上的 web 2.0,當它的規模一旦變大之後,壞人也跟著變多,產生的大便也跟著增加。
該怎解決?一向遵守交通規則的我,也不知道。
■ 延伸閱讀
* "英國政府暫停wiki 實驗":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9385,00.htm
* "洛杉磯時報關閉wiki社論":http://taiwan.cnet.com/news/ce/0,2000062982,20099844,00.htm
"半路出家的IT議論(推薦)":http://yokanta.blog.techweb.com.cn/archives/2006/20068182850.shtml
「沒有黏度的不是社區。」私下裡開玩笑時我已經把這句話稱作「社區第一定律」。
我認為黏度是指個體用戶對於社區內某個或某些特定的人的交互的依賴性,而不是對某個社區產品或者功能應用的依賴性。
1、黏度的保證來自於「實名制」。這裡所說的「實名制」不是立法概念上的「網絡實名制」,而是指在網絡交互空間裡的固定ID。
2、黏度使社區無法抄襲。由於用戶對社區的黏度是對應在那些特定的人身上,所以抄襲一個社區的功能設定是沒用的。
古龍曾經說過:朋友的朋友就像肉湯燒的湯。那到了所謂「六度分隔」的後半截是不是就像一碗肉湯燒的湯再燒的湯呢?那該叫湯還是叫刷鍋水?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變成自己真正的朋友應該把自己這塊肉放進湯去再煮上半天才行,沒有加肉燒過的湯是不可能變成肉湯的,而燒湯也需要時間。
所以關於SNS我覺得可以有兩個推論:
1、沒有單純的SNS。
2、所有的社區的最終目標都應該是SNS。如果管理者不是以SNS作為目標來經營,那這個社區最終將停留在應用上,形不成真正的黏度。做社區就是在做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讓用戶有動力有機會去把社區中肉湯的湯的湯熬成真正的肉湯,這個社區也就接近於成功了。
做社群(社區)可分為2種角色,一種是開發社群功能的,一種是經營社群黏度的。前者是提供互動工具,讓網友(用戶)進行SNS,後者是提供內容、活動,讓網友產生交集,進展更寬、更深的SNS。
兩者唇齒相依,不能偏廢。
"Mr. 6 - 趨勢.創投.軟體.策進":http://mr6.cc/?p=375
話說兩年前Travelocity開始搞一個叫做「我的小矮人怎麼不見了」(Where is my Gnome?)的「假善搞」活動,就和我們台灣的「大凱與曉玲」幫大樂透拍的廣告,一開始看起來像是個人發起的尋物廣告,苦主是一個可憐屋主,說他擺在前院花園的小矮人突然不見了,並提供一個網址WhereIsMyGnome.com,請大家代為尋找,找到者必有重賞。
後來在此網站,果然看到那個小矮人照片和巴黎艾菲爾鐵塔、義大利比薩斜塔、中國北京的天安門、紐約的自由女神像一起拍的照片,這滑稽的場景有沒有很熟悉?沒錯,法國電影「愛蜜莉的異想世界」(Amelie)就有一幕請空服人員帶著女主角父親的小矮人四處旅行和景點拍照,真是非常好笑的惡作劇,其實早在20年前英國和澳洲就流行過這種惡作劇,自從「愛蜜莉異想世界」後,還有些無聊的美國人還真的開始流行偷花園小矮人照相。
而那則尋物啟事的小矮人,當然永遠找不到了,因為真正的小矮人在Travelocity的辦公室裡,他們說,這個小矮人就是「因為使用了Travelocity」,才可以在這麼短時間內飛到全時界這麼多景點拍照,這種話當然是在騙三歲小孩,可是,互聯網就是喜歡這種調調,這場「假善搞」非常符合網路的胃口!
幾乎每個網站都有 logo,相信每個 logo 背後都有一段故事。
幾乎每個人都愛聽故事,相信好的故事能夠引發共鳴、產生偏好。
"blog中文翻譯":http://chn.blogbeta.com/167.html
你的網站內容應該是寫給你的顧客看,而不是給你。網站內容也不是寫給搜索引擎的,它們不是你的目標群體。把你的網站想像成一幅完整的畫,一個有生命的會呼吸的整體。它會持續成長,而不是停滯不前。
面向目標群體的優質內容:
1、事件日曆
2、地圖
3、售前/售後經歷
4、來自顧客的圖片
5、在線填色畫
6、blog或論壇
7、有規律的寫出新內容
8、專家問答
9、產品評測
10、小提示
11、常見問題
12、使用手冊/指引
13、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14、歷史數據
15、採訪
16、季節性文章
17、統計
18、建議專欄
19、每月冠軍
20、視頻教程
21、邀請顧客提供一些心得
22、新聞信
23、重要人物的傳記
24、新聞事件
25、與社群相關的頁面
上述的經營動作,很多網站都有在做,
能這樣有條理的列出來,已為功德一件。
照著做,不保證成功,但至少遠離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