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今天工作到一半,我突然想到,今天是11月22日。
是的,11月22日,我待在這個公司已經七年了...

回想七年前的10月底,我從舊公司離職,當時下一個工作還沒有著落。
不是我不積極,而是我為了報答舊老闆的知遇之恩,
在半年前告知、不到競爭對手公司、不在離職前分心找工作。

很幸運,我投了兩份履歷表到兩家公司,都獲得面試的機會。
第一家是老闆直接面試,談完之後,老闆希望我儘快來上班。
第二家是部門主管面試,談完之後,主管請我七天內等通知。

我放棄第一家的工作機會,因為我對第二家的工作比較感興趣。
就在七天後,我收到Email通知,但不是錄取通知,而是筆試通知。

部門主管出了幾道題目,要我寫好後用Email回覆。
我拿出所有的參考書籍,費盡了腦力,終於在凌晨四點完成,
心滿意足又虛脫恍神地寄出Email,繼續等待下一次的通知。

過沒幾天,我接到主管的來電,恭喜我錄取,要我在11月22日上班。
當時的感覺,應該是用「雀躍萬分」來形容。

就這樣,在這個公司待了七年,經歷過些許風雨,體嚐酸甜苦辣。
在這個公司娶妻生子,在這個公司賠掉健康。

七年之癢會是什麼感覺?
讓我抓一抓,再告訴你...

11月22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__^

[摘錄] Second Life 三維虛擬社區

"三維虛擬社區Second Life 的另類生活 by 王瑞斌的Blog":http://blog.sina.com.cn/u/53f3605001000649

按照一位生態學家的看法。Second Life的價值在於他提供了一個自我釋放和自我展示的空間「在這裡你可以控制你第二重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裡人們可以變化自己的角色身份,按照新的形象和生活展開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在一個奇異的空間中自由地釋放自我,完成想像。這也是Second Life之所以如此命名的含義所在。

Second Life的社群觀點 by Jedi (林克寰)

SL 的經濟活動也是重要的動力之一。以往在社群中,貢獻的動力多半在於累積名聲,或者祇是圖個「爽」字;但是在 SL 裡,除了一樣能獲得名聲、成就感以及這種莫名的興奮外,還能夠從創作中獲得實質的、可度量的報酬。要說SL 提供了個體經濟發展的平台也沒錯,事實證明當使用者不需要擔心吃飽穿暖的民生問題(在 SL 中不需要吃飯睡覺),小額付費機制又方便,而且市場大致上相當自由時,人們自然而然會傾向於從事文化或知識性的創作,並互相交流與交易。

web 2.0 希望藉由網路活動來呈現一個具象的個人,
Second Life 則是藉由虛擬遊戲來塑造一個似真似假的個人。

與現實脫勾 or 與現實掛勾?虛擬社群 or 真實社群...
反正現實生活也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又何必執著網路上應該是怎麼樣呢?

[摘錄] 「開放」為成功之母 ,「嵌」為成功之父

"Mr.6":http://mr6.cc/?p=495

據矽谷好友轉述一位資深網站創業家的話,YouTube之所以能自己搶佔「viral video」攤頭堡,是因為它率先推出讓人將影片「嵌在自己網頁中」(embed)的服務。就這個動作,「嵌」。所謂「嵌」一定要完全呈現在其寄生的網站上面,不能要求網站一定要連回來才能觀賞;讓這樣的「盜連」情事發生,對母網站而言會平白帶入好多倍的流量負擔,且不必連到母站,也因此不容易收取廣告或會員。可是就是因為「嵌」了,YouTube讓使用者四處都看到它的蹤跡,也覺得「好酷,怎麼在站上直接就可看了?」,不必跳出Windows Media視窗,也不必連回一個純白色亂七八糟照片的母網站。也因此原網站被很多人很多人很多人轉寄來轉寄去,等到看完了,自己也想裝一個在自己的網站上,自然會想辦法連到YouTube主站。於是原本沒有分享影片經驗的人,因為開始有了自己的部落格,也都開始試試這種「嵌影片」的新玩法,而想嵌影片的,第一首選都是YouTube。

「嵌」,才是真正的「寄生」。「寄生」在各個小站,也「寄生」了時代大洪流。

從我自己的使用行為中,可以得知這種「寄生」的可怕。

當初寫 blog,也是為了圖片要放哪兒而傷腦筋:
* 放在自己的虛擬主機上?要自己縮圖、會佔用頻寬...。
* 放在免費的網路相簿?無法單張分享、不支援外連...。

後來發現一些 blogger 們,大多都把圖片放在一個叫「flickr」的相簿網站上,於是我也成了 flickr 寄生的宿主。

[摘錄] 微軟、Yahoo!、Google收購大mashup

"G速客":http://www.gseeker.com/50226711/eayahooagoogleemashup_48774.php

互聯網三巨頭微軟、Yahoo!及Google這些年來進行了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收購,那到底它們都各自收購了哪些企業?現在要介紹的這個mashup由shmula(via SEW)製作,它展示了在不同時期三巨頭所進行的所有收購活動,包括每間被收購的公司的簡介,非常直觀。從這個mashup裡,我們可以直接比較三巨頭的收購策略。

操作方法很簡單,直接按住鼠標左鍵向左或向右拖動即可。你也可以按鍵盤的左、右箭頭實現滾動。

進入 mashup

可惜,這個表單是從2001年開始記錄,否則就可以看到台灣的奇摩站 (kimo.com)名列在上。

2000年11月9日,雅虎宣佈購併奇摩,從電視新聞快報得到這個消息時,我除了錯愕還是錯愕。

六年的時間過去了...

[摘錄] Playlistism

"思維的樂趣":http://www.mindmeters.com/showlog.asp?log_id=3726

Information Explosion (cliche!)

信息過載了,產生信息疲勞了,人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關門閉窗,拒絕接收一切信息;或者,讓自己可管理範圍內的信息,盡可能地做到有價值。

每個人可管理的信息量,有高有低,但總是有限度的。但是人的貪心是無度的,對知識和信息的貪心。

Headline-ism / Title-ism;標題的世界

一篇文章被人閱讀了才能體現其價值,但現在演變成了一個標題被點擊了才能體現其價值,標題也就自然而然地喧賓奪主,成為了主宰者,同時也是被主宰的唯一對象。至於文章有沒有被閱讀,這已不重要。

標題成為唯一連接讀者和內容的要道,是一個想要瞭解世界的人所能獲得的唯一地圖。信息世界,充滿了標題,也只有標題。

Playlistism;播放列表主義

我們每個人需要管理的信息,不過只是尋求足夠有價值的標題。矛盾這時候就出現了,我們同時需要瀏覽盡可能多的標題,同時又要保證這些標題不是噱頭之作。但我們對信息是貪婪的

當我們在信息海洋中所需要管理的對象只是一個個標題時,如果有人願意推薦一些他所喜歡的標題(或書名、唱片名、電影片名),而且這個人關於新聞(或書籍、音樂、電影)的品味為我所欣賞時,那麼他列出來的標題,會是我首要考慮的對象。

Playlistism(播放列表主義)一詞,來源於playlist。以前,一個喜歡流行音樂的人,可能會在閱讀某著名音樂人或樂評人的樂評之後,考慮是否購買某個搖滾樂隊新出的那張專輯CD。現在,他只需要知道這個權威人士聽什麼歌,對,他只需要這些歌曲名,然後去按圖索驥。

豆瓣網,是社區式的播放列表,誰寫了某書的評論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哪些書被讀者們推薦了,換言之,重要的是豆瓣網用戶群的播放列表。今年以來興起的Digg.com,也是典型的社區型新聞播放列表,每條新聞都只引用其標題,誰推薦了這條新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人推薦了它。

在標題所指向的文本失去了意義的同時,播放列表獲得了意義。播放列表呈現了選材者的價值觀、審美趣味、以及立場。蘋果的iPod賣到全世界都是同一個外形同一個功能,但是它再怎麼暢銷,也不會削弱其每一台機器的獨特性。所有iPod用戶都會認為這是能呈現其個性的神奇玩具,原因就在於每一台iPod裡的播放列表是個人的、獨特的、與眾不同的。

內容爆了,標題勝出。
標題爆了,列表勝出。
列表爆了,換誰勝出?

■ 延伸閱讀

* "世界仍然需要編輯":http://www.mindmeters.com/showlog.asp?cat_id=34&log_id=2306
* "火星爺爺的網路行銷作業 – 不要廢話,給我報明牌":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logan/3/72069/20000809155411/
* "[摘錄] 挖挖挖 - 部落格文章推薦機制":https://produsir.synology.me/wordpress/2005/10/1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