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80-90%的創業可以從剛開始就幹掉

"譚晨輝":http://tanchenhui.blog.sohu.com/

有幾個基本的問題需要創業者去反思:

# 自己做的東西滿足什麼樣子的需求,到底給用戶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價值沒?沒有價值就不要干了,重複的,到處都提供的價值也不要干了。
# 這種價值是否對於用戶有足夠的吸引力?這決定了能否真正吸引用戶來用。比如有個哥們做的什麼寫書網的玩意,不構成對用戶足夠的吸引力,所以想做起來基本不可能。
# 這種價值在用戶需求的整個價值鏈條上處於什麼位置?這決定了競爭力和最終的發展前景的問題。比如豆瓣網,有需求,有價值,有用戶,可惜只是整個價值鏈條上的一環,很小的一環,很容易就遇到了天花板。
# 去滿足用戶這種需求,你所能整合的資源是什麼?現在創業,沒資源單靠主意基本上是扯淡的事情了。很多一開始就餓肚子去創業的人,最好還是去打打工,先把吃飯問題解決了的好。
# 找到合適的人一起去幹這個事情沒?創業團隊核心成員有問題,趁早放棄走人吧。

當然,這裡還需要考慮競爭對手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一定程度上是最開始創造的價值就要想好。比如居然有人說花多少錢再做個新浪出來,比如有人居然要做個百度的百科或者知道出來,真是數大有枯枝,人多有白痴。選錯了競爭對手基本就死路一條了。

有人說,需求是要去發掘的。
有人說,需求是要去創造的。

需求是一定都有的,只是或大或小、或長或短。
不過,最重要的是,你撐不撐得了那麼久?

■ 延伸閱讀:

"互聯網創業的成本沒那麼低":http://zhanbin.com/blog/402.html by horse

PK 類的服務

最近發現一些 PK 類的服務冒出頭兒:

* Yam 的 PK 吧:http://pk.yam.com/
* 愛 PK 好辯網:http://www.ipk101.com/
* 癮科技 PK:http://pk.cool3c.com/
* 愛投網:http://www.ivote.com.tw/

這類的服務,大致的型式為:

* 設定議題
* 正反方論點
* 可投票給正反方
* 可加入正反方論戰
* 可評價論戰的內容

Yam 的 PK 吧,有 2 種型式

* 公開辯論:正反兩方論點進行辯論,網友可加入論戰。
* 多方投票:可以自訂議題以及投票項目 (類似愛投網),網友可留言。

除了吸引人氣、增加會員、掀起話題之外,
這類的服務還可以做什麼?它提供了哪些價值給使用者?

無知的我,還不明瞭,再想想...

■ 9/7 補充

感謝某網友提供的消息,原來癮科技的 PK 和 YAM 的 PK 吧 都是源自於 ConvinceMe.net 這個網站的創意。而 Mr. 6 也曾專文介紹:

"ConvinceMe再次挑戰「辯論網站」大市場":http://mr6.cc/?p=691

為了克服「失衡、失溫」的問題,ConvinceMe做了一些特殊的調整,它將所有辯論活動分為三種,個別處理:

* 第一種是「公開辯論」
* 第二種是「單挑」
* 第三種更妙,叫做「山野之王」(King of the Hills),是針對三個以上的多選項的題目而設

■ 延伸閱讀:

* "Avanoo,一個善於利用人性的新投票網站":http://mr6.cc/?p=884
* "[教學]有意見嗎,來PK呀(yam天空PK吧)":http://allen080.blogspot.com/2007/09/pkyampk.html

[摘錄] Marissa Mayer大曝Gmail、AdSense及Orkut軼事

"G 速客":http://www.gseeker.com/50226711/marissa_mayergmailaadsenseorkuteae_114341.php

Gmail原本不是完全免費的

Marissa Mayer與Gmail之父Paul Buchheit共同想出了Gmail這個創意,但一開始,她並不覺得Gmail應該直接免費發佈,而是應該採用類似於Hotmail或Yahoo! Mail那種付費升級的制度。

但Paul Buchheit並不同意,他覺得如果Gmail免費發佈,再在旁邊加上些小廣告會更好。當時Marissa Mayer還質疑這種做法,因為一旦Gmail裡的廣告並不是定位性的,那就沒有意義了,因為它們與郵件內容無法(配合);但如果是定位性的,那麼用戶就會覺得 Google正在閱讀他們的郵件內容,感到不安。

事實上,後來Gmail發佈後,用戶的反應和Marissa Mayer所預測的完全一樣。但在Gmail裡投放廣告並且將Gmail完全免費發佈,Paul Buchheit的這種做法也被證實是成功的。

AdSense起源於Gmail裡的小廣告

緊接上面的故事,面對Marissa Mayer的反對,Paul Buchheit覺得不甘心,因此他找到了一種方法,實現了在Gmail裡投放定位廣告。

後來Marissa Mayer、Larry Page及Sergey Brin等人都覺得Paul Buchheit的做法很不錯,就同意了Gmail的原型:完全免費發佈但旁邊帶有高度定位的廣告的郵件服務。在Paul Buchheit為Gmail研發出定位廣告時,Google AdSense還沒有出現,因為AdSense正是起源於Gmail裡的定位廣告技術。

儘管由於策略上的需要,2003年6月18日Google就公開高調發佈了AdSense(註:Gmail是04年4月1日發佈的),但無法掩蓋的事實是,如果要為AdSense找一個發明者,那麼一定會是Paul Buchheit。並且我相信,無法是Marissa Mayer還是Paul Buchheit,當時都想不到AdSense會成為Google的搖錢樹,每季度為Google帶來十多億美元的利潤。

有些事情是做了之後,才知道結果。
而結果會因為時空的不同,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明日報、奇摩筆記 vs. Blog
新浪 50 MB 超大信箱 vs. Gmail 1G -> 2G
限制空間 + 付費升級 vs. 超大空間 + 完全免費

老話一句,沒有對錯,只有成敗。
只不過,往往會被自己的視野、想像力、勇氣、決心給侷限住了...

[摘錄] 做網站要有平常心

"麥田的讀書生活":http://maitian.blog.techweb.com.cn/archives/2007/200781511545.shtml

我看網站一般會從3個角度:

第一,這個網站所在行業的「卡位」是否足夠做大——「卡位」其實和行業本身無關,而在於你所處行業價值鏈的「位置」。很多vc說投資是看行業,其實不準確,大家其實看的是行業的「卡位」。卡好了位,一個「小」行業可能誕生大網站,比如孫德良的化工網,多麼垂直的一個行業,但他卡位很好;

第二,「活」的用戶和業務流是否統一——有的網站,比如一些blog網站,用戶號稱幾千萬,其實有什麼用啊,關鍵是用戶是否在網站的主營業務模式上「活」著。再以blog網站舉例,如果你blog網站每天真正寫博客的人只有幾千,來看美女圖片的人上百萬,那是不行的;

第三,「網絡效應」對競爭者形成了很高的進入門檻。

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