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感慨下:互聯網這點活

"一言談| New Media Observe":http://www.caozenghui.cn/?p=245 by 曹增輝

1,互聯網這點活,干互聯網的一個字:累,但每個人應該都有一個原則:至少要干的開心。所以,如果你每天叫苦連天,自己還不高興,那就早點撤。套用許三多的話:做有意義的事。發著牢騷,幹著不喜歡的行當,永遠成不了氣候。

2,最討厭執行差的人。這是我最近感觸越來越深的一點。互聯網的活,都是碎活,拼拼湊湊,就是你的競爭力,而且還要搶時間,執行太差,什麼都幹不成。

3,最討厭大手大腳的人。互聯網的活,不光是碎活,還是細活。以前說,慢工出細活,到了互聯網,你就得快工還得出細活,不光細在頁面上,還要細在內容上。

4,最討厭不學習不上進的人。如果,你當個公務員,坐個辦公室,不求上進也就算了,至少你沒影響別人,沒拖累集體。但是在互聯網,你不學習,不上進,行嗎?

5,最討厭權力慾望過濃的人。互聯網是一個無時無刻都需要團隊作戰的行業。工作的需要賦予你的權力,是讓你和大家同甘共苦的,而不是發號施令的。有很多人,理解不了這一點,所以根本就管不好人,做不好內容。

心有戚戚焉,魔鬼都在細節裡。

[摘錄] 是社群不是網站

"魚腸劍譜 新入口":http://yufuhome.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_5863.html

「維基經濟學」指出Web2.0和網路第一代的不同,說:「哪裡不一樣?輸家推出的是網站,贏家推出的是生命力旺盛的社群;輸家建造一座有圍牆的花園,贏家建造的是公共廣場;輸家在自己家裡創新,贏家和使用者合力創新;輸家把資料和軟體介面保護得密不透風,贏家則是分享給所有人。」

那麼什麼樣的產品是「同儕生產」(Peer production) 成立時的最好效果:

# 生產標的物是資訊或大眾化;
# 任務可以切割成小單位,讓個人能不受其他生產者影響,完成一項小進度(例如百科全書的一項條目或程式軟體的元件)。這使人們投入的整體時間和精力相對於得到的回報是最小的;
# 將這些成果整合成最終產品的成本,包括領導能力和品質控管機制,都必須很低廉。

受教了,謝謝。

[摘錄] 手麻嗎?小心頸椎病上身!

"東森新聞":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203/17/p9pv.html

頸椎病乃指頸部脊椎本身及頸椎周圍肌肉、肌腱及韌帶等組織損傷或退化,壓迫或者是刺激頸部的神經、血管、脊髓,引起頸、肩、上肢及頭部或胸部出現肢體功能障礙疾病。

頸椎病多見於40歲以上的患者,常有低頭過度或過久工作的經驗。在本病初起時常見頭痛或偏頭痛,並且伴隨著頸部僵硬疼痛的症狀出現。同時也會感到頸部關節活動度不能太大,否則容易讓頸部拉傷。脖子活動時也容易出現喀、喀的聲響。

若嚴重壓迫到頸椎的神經時,就會出現放射狀的疼痛或是手指的麻木感,最常見的感覺是由頸部放射至手臂或是肩胛骨間的疼痛;或是頸背部、手臂近端疼痛,而遠端手指有麻木的感覺異常。

我中這個鏢,已經很久了...

[摘錄] 當聖杯出現裂痕:Facebook 的政策大轉彎與 Social Network 的極限是?

"Mr./Ms. Days - 網路, 資訊, 觀察, 生活":http://mmdays.wordpress.com/2007/12/01/facebook_revamp_its_policy/

三個禮拜前,Facebook 的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在發表會上非常臭屁地公開 Facebook 的新廣告系統 social ads (Facebook 推出 Social Ads : 廣告界的聖杯?), 正式名稱叫做 Beacon.並大聲地說:「這就是廣告界的聖杯!」言猶在耳.結果昨天 Facebook 突然來個政策大轉彎,大大修正了 social ads 的廣告方式,

每次購物,都要告訴 Facebook 我不要廣播,Facebook 沒有提供任何使用者設定,可以讓使用者預設為不要廣播.這種使用者介面的操作方式叫做 opt-out,照字義來解釋,就是說你必須自己選擇退出去,要不然你就是預設被納入廣告系統的框架下.

與 opt-out 相反的概念,自然就是 opt-in,就是說你必須自己選擇跳進來,否則你預設就是在這個廣告系統的框架之外.這一次 Facebook 廣告政策大轉彎的地方,就是在於這個地方.Facebook 把他們的廣告系統,從 opt-out 改變為 opt-in.

Facebook 迄今已經有兩次被猛烈抨擊的經驗,第一次是去年推出 mini feeds 這個功能時,mini feeds 會告訴你的朋友你最近在 Facebook 做了些什麼事情,像是跟誰又變成朋友或是你留言給誰之類的.這個功能一出來,也是被一堆人罵得要死,不過到了今天使用者已經算是接受了,這個功能也創造了 Facebook 上面更好的互動性.

第二次就是 Beacon 這個廣告系統了.這一次政策轉變了之後,使用者會不會願意接受這個廣告系統呢?我的看法是,會!但是請注意,接受是一種中立的態度,使用者允許他存在,不代表使用者會有正面的支持行為,所以這個廣告系統的效果會因為這一次的政策轉彎大打折扣,為什麼呢?

因為我相信 Facebook 大多數的人,就跟真實世界中的消費者對於許多政策或是廣告的態度一樣,當初對於 Beacon 都是持中立態度,那些會跳出來反對的或是支持的,各位可以看到都是非常少數的一群人 (Facebook 現在有五千五百萬的使用者),這種消費者心理告訴我們,大部分的消費者是非常被動的一群人.他們不在乎 Facebook 偷偷去幹了些什麼,所以在這種不做出任何動作的情況之下,Facebook 的 opt-in 政策就變得對自己非常不利,因為使用現在沒了反應,就被預設是不想分享自己的購買行為.這對於 Beacon 是一個殺傷力非常大的結果.

* opt-out: 你必須自己選擇退出去,要不然你就是預設被納入廣告系統的框架下
* opt-in: 你必須自己選擇跳進來,否則你預設就是在這個廣告系統的框架之外

又學到了,受教了~

[摘錄] Digg 算法揭密

"煎蛋":http://jandan.net/2007/12/01/how-diggs-algorithm-works.html

是什麼力量把一篇文章帶到首頁上的?算法啊算法~

* Digg的算法用來解釋用戶和粉絲們的近期參與等級。
* 頻繁的成功(指上首頁)會導致隨後的上首頁幾率大減。應該走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路線。
* 從「高價值」用戶那兒搞到快速有效的Diggs。
* 一篇文章顯示到首頁上需要的Diggs和以下兩點相關:在某特定時間段內獲得的Digg數,以及這個數值和平均值的對比。
* 在科技,世界和商業類別中的競爭比運動和娛樂類別更激烈。如果某個故事是它所在類別中的熱門,50個Digg就可將它頂到首頁上去。
* 一個故事獲得投票的速度越快,晉級所必需的投票數就越少。但是多樣性很重要。由"voting rings"digg的故事會在隊列的高位保持數小時。
* 過多被埋(囧)會導致你的故事被從隊列中移除。
* 評論會讓一個故事脫穎而出。當然,不能是無效評論...
* 錯誤的:需要一個確切數量的投票數才能上首頁。
* 錯誤的:如果你的故事沒有被一個頂級用戶提交,那麼你注定上不了首頁。
* 錯誤的:朋友數量很重要。Digg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文章收到Diggs的多樣性。
* 錯誤的:那兒有個邁向成功的24小時窗口

我沒玩 digg,純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