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小公司不見得比輸大公司

"SocialPicks與路透社合作,小公司不見得比輸大公司(下)":http://mr6.cc/?p=1244 by Mr. 6

我以自己在大公司工作的經驗,大公司人多,制度也多;有形與無形的牽絆也多。以大公司的資源,理應可以提出和它資源成比例的新創點子,但最後會會因為內部的內耗而互相抵消。就算案子通過、開始做了,和外面的創業家比,做得非常非常的緩慢;而網路一日三變、一年千變,這樣下去,大企業別無它法,只能與外面的新創網站合作,最後,或許就只剩把它買下來一途!

而小公司的好處就是,它「說動就動」。網站比其他產品容易製作、推出,大小公司都做得出來,但大公司並不會因為東西簡單就少掉那些politics和必要的層層的矛盾(譬如我們在大公司常看到的,就是財務部與行銷的矛盾、新事業部與市場策略部的矛盾……)因此,小公司反而有優勢。這不是大公司的問題,而是小公司的機會,以及新的大公司、小公司合作的默契。

當然,這也意味小公司的挑戰。這挑戰不只是要小公司小心,不要因為「錢好賺」而掉進接案公司的「代工框框」中,此外,小公司要抓緊它的決勝秘訣:「Always think like a monstrous corporation, and act like a sole proprietorship」,想像你自己是個大公司,不要怕去和大公司搶點子,但是堅持用「一人公司」的味道來做出來。

新創產品每一步都是新的,就算是「克隆」也有全新的行銷計畫;只要是新的東西,就算公司再小,也會在內部引發爭議,由於每一個爭議都是建立在未知的未來,最後只能用「EQ」,而不是用邏輯來解決,但過度強調EQ的公司反而失去了「one man show」的魅力。看了許多小公司,有些founders最後皆翻臉清算股票,然後才漸漸走向成功之路。原來無論是大公司與小公司,都有自己的經營藝術。

內耗造成原地打轉、動如龜速。

試用 Zoundry 發文

測試

「媽媽~ 我大便大完了,不會臭,很香!」小小柯在廁所呼喚蔡頭去幫他擦屁股
「媽的咧...」蔡頭唸唸有辭

■ 試用心得 ing

優:

  • 編輯方便
  • 圖片同步上傳
  • 編輯後端該有的都有
  • 可拉 500 篇文章回存到電腦內
  • 支援 utf-8

缺:

  • 會塞入一堆不必要的 html 碼 ( p, br )
  • 樣式亂掉

Powered by Zoundry

[摘錄] Loic Le Meur的創業成功十法則

"譯言":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liumiao/3660

Loic Le Meur是一個法國的企業家,創立了ublog,後來賣給了sixapart,下面是他的創業企業成功十法則(via TechCrunch):

# 不要傻等著一個」革命性」的創意–你永遠也等不到。集中精力於一個簡單、令人激動的空白領域,並儘可能快地行動。

# 分享你的創意。分享得越多,得到的建議也越多,學到的東西也越多。同你的競爭者們會面並同他們交談。

# 建立一個社區。用博客和社會化網絡來引起人們的關注。

# 聽取來自社區的反饋。回答問題並根據反饋來製造你的產品。

# 組建一個團隊。選擇那些與你有很大不同的專長的人們,尋找比你更為優異的人。

# 勇於承認錯誤。每個人都會犯錯。公開承認存在的問題,改正它並從中吸取教訓。

# 不要花時間在市場調研上面。儘早地發佈測試版,不斷改進產品。

# 不要被按部就班的商業計劃所困擾。那些計劃無論如何都不會如你預想般實現。

# 大型的市場活動沒有必要。讓你的關注者喜歡產品更為重要,也更為有效。

# 不要一心想要賺大錢。集中精力在你的用戶身上,財富是成功的結果而非目標。

我覺得,創業成不成功是其次,重要的是正確的心態,否則就患得患失了。

[摘錄] Goolge knol vs Yahoo! Answer

"Channel M":http://blog.taiker.org/2007/12/goolge-knol-vs-yahoo-answer_18.html

Yahoo! Answer的特色(也是眾多人詬病的原因)是發問者導向, 所累積下來的內容, 會因為發問素質的不同而有品質的差異.

Wikipedia則是事實導向, 由眾多人合力編輯各種條目, 以求最接近正確的事實. 任何一個有疑問的條目都可以被公開審視和編修, 內容品質有較高度的價值, 但是可能在領域交流這一環相對是較弱的.

Knol以Dummy page看來, 則屬於第三種, 解答者導向. 由使用者自訂題目撰寫, 再收集這些文章成為知識內容. 缺點在於如果解答者來源不足, 這個想法一定陣亡.

以Answer跟knol相比較, 前者受限於發問者的深度, 後者則侷於解答者的廣度.

Answer同一類別的問題, 重覆度相當高, 這也造成取用內容的使用者, 無法判定內容的價值. 雖然有評價制度可以參考, 但是因為主動權在發問者身上, 評價制度太容易淹死在問題海裡面.

knol換個角度來做, 主導權換到解答者身上, 由解答者提供內容後, 由使用者評價內容品質. 相對於Answer的優勢在於, 不會因為問題海而犧牲內容. 可是優勢之所在也是弱勢之所在. knol的解答者如果不夠龐大, 內容涵蓋不夠多, 使用者絕對不會留戀這個地方. 這也是knol主打的商業模式厲害的地方, 解答者共享利潤. 用實際的回報吸引更多內容.

Answer用問題吸引知識, knol用錢吸引知識.

Answer把流浪在各論壇或mailing list的發問者集中起來, 用流量來賺廣告費用.

knol把散布在各blog或專欄的寫手收編進來, 用內容來賺廣告費用.

當初在規劃知識+ 時,第一階段是 Q&A Knowledge,第二階段是 Know-how Knowledge。

Q&A 就是目前知識+ 的主軸,藉由發問、回答,選出最佳解答,最後形成一則知識。

而 Know-how 是 Q&A 的升級,出發點是:「我對某一領域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難道我只能等著別人發問,被動去回答解惑,而不能主動發表專題嗎?」

在幾番內部的討論及波折下,最後推出「評論」功能,成績...差強人意,影響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因素,或許就是「動力不夠」。

知識+ 用「點數、頭銜」來吸引網友。
Knol 用「名譽、金錢」來吸引網友。

不可否認的,Knol 動力十足。不過...一旦沾上當初規劃知識+ 最不敢碰(也無力碰)的「實質金錢」時,後續可能會慢慢衍生的諸多狀況,我倒是期待 Google 會怎麼解決。

[摘錄] 谷歌推出Knol 難成維基百科殺手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07-12-17/13541917535.shtml

儘管谷歌在市場開發方面做得很好,但並不具備運行社區的天賦。雖然谷歌擅於學習,但這畢竟有限。打造持久的社區是一項非常苦難的工作,需要仔細、不斷地變更架構,吸引和培養有影響力的參與者,並且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說:「社區需要愛,而不是數學。」

"新功能(設計)如何上線?":http://uicom.net/blog/?p=699 @ 白鴉,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對於Google來說互聯網就是社區。

Google不會要自己做一個「全球最大的社區網站」,那是別人的夢想,太沒有「出息」的夢想。在Google的眼裡,互聯網就是社區,液態的社區。

社群經營確實是一門學問,它面對的是一群難以用數據分析的「人」。

因為人,社群變得有趣。
因為人,社群變得複雜。

我喜歡社群互助合作的感覺,但我厭惡社群攻訐惡搞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