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社區和社會化

"New Execution Engine":http://stanchu.spaces.live.com/Blog/cns!B55FD6731887DFA0!2201.entry

社區,對於大多數中國用戶來講,所理解就是類似天涯社區,主要來自BBS演變而來,基本是100%是UGC,

社會化,說起來非常簡單,使網站服務更像社會本身,社會本色就是人與人關係,人的發言,傳達,評論,再傳達,發表,以及社會關係網絡......

有一個觀點:SNS或社會化,是不可能從原來的早期BBS演變出來,一定是一個新生力量把她重新建立起來的.

社會化,所要消費的信息,不是一些信息的堆砌,而是由人帶來信息,由人再次簡單加工信息,由再次傳播......

我們也發現在新站並沒有刻意要創建BBS,無非希望信息內容與閱讀人之間有互動。

如果把這些簡單的本質,搞清楚了.我們肯定發現我們所需要不是一個萬丈高樓大廈的BBS,而是希望是一個由信息,人和再加工信息的關係和粘度的服務站

服務更多要為用戶創造一個可以互動的環境,就是先從簡單的留言,發言,傳播,....等等功能做起,再考慮那些新的好玩工具,為人性提供更多的選擇自由,互聯網就是為人性的細節提供優質服務,才使人們樂此不疲地創造一個個活躍的社會網絡、新社區.(這時,已經是完全擺脫BBS那種的社區屬性了). 而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所謂Community或SNS,一切從用戶出發,從細節做起!

受教了,感謝~

[摘錄] 商業週刊:Buzz能為雅虎貢獻什麼

"新浪網 - 科技時代":http://tech.sina.com.cn/i/2008-03-18/19072085386.shtml

雅虎不久前推出的新聞聚合網站Yahoo Buzz(以下簡稱「Buzz」)給外部網站帶去的流量幾乎與Digg旗鼓相當,但現在的疑問是:雅虎將如何從中獲益?

Buzz為合作網站帶去巨大流量是把雙刃劍,可能給雅虎的廣告帶來消極影響。Hitwise報告指出,Buzz的用戶比Digg更傾向於查看原文出處。這對那些希望留住讀者的合作網站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

在重要的網絡媒體網站放置「Buzz It」按鈕,可以提高雅虎品牌的認知度。雅虎還計劃為合作網站推出Widget,讓他們嵌入自家網站,以進一步提升流量。此外,雅虎還可以通過收集用戶的閱讀興趣等信息,提高內容的吸引力,讓用戶在網站停留的時間更長。但這一切都只是錦上添花,因為雅虎並非缺乏品牌認知度和流量。

Digg CEO傑·阿德爾森(Jay Adelson)表示,並不擔心Buzz會分食自己的廣告或流量,因為Buzz推出後,Digg依然保持原來的增長趨勢。「Buzz的目標群體與我們不同。」他說,「雅虎似乎關注的是在首頁上放置什麼內容,而Digg則致力於建立一個忠誠度很高的社區。」

以前在負責家族的時候,因為它的流量很大,客訴的問題不少,加上廣告收益有限,總是被認為賠錢貨。

那時,公司有位同事前輩跟我說:「你坐在一個金礦上面,不要覺得灰心,反而要更用心經營家族...」言猶在耳,我也一直從中體會到社群的美。社群的力量在這幾年爆發,但家族反而因諸多因素而沒落了。

「雅虎似乎關注的是在首頁上放置什麼內容,而Digg則致力於建立一個忠誠度很高的社區。」

■ 延伸閱讀:

* "雅虎Buzz的虛假繁榮":http://www.caozenghui.cn/?p=278

[摘錄] 新聞週刊:「專家」反攻 Web2.0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08-03-11/16492070711.shtml

用戶生成內容的普及都幫助普通網民壓縮了專業人士的生存空間。不過,那些曾經推動用戶生成內容革命的創業者,現在卻開始向專業人士付費,請他們編輯或製作網絡內容。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變化,主要因為人們對於可靠互聯網的需求持續增長。「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由於存在大量錯誤信息,世界已經變得非常危險。」過多選擇所導致的疲勞,以及對錯誤建議的擔心,推動人們對專家信息的需求迅速增長。

谷歌開始測試一項名為「Knol」的新服務。這項服務與維基百科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內容提供者大多為各個領域的權威人士。

BigThink.com 是一個結合了YouTube和Facebook的視頻共享網站,主要邀請知名人士和各行業領導者共享思想,並提供各類議題,供訪問者辯論。「人們需要一個共享高級知識和技巧的網絡空間。」

Mahalo也於近期推出了人力搜索引擎的最終測試版本。谷歌搜索引擎主要按照鏈接數量為網站排名,Mahalo則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排名機制,主要基於網站的質量和真實用戶的建議。

我非常歡迎專家來反攻,只是他們能持之以恆的對抗螞蟻雄兵嗎?

[摘錄] Lifestream / Social aggregator帶來了什麼?

"我 blog 故我在":http://robertmao.com/archives/599

我認為這類life stream服務應該屬於一種類型的social aggregator, 也就是和RSS aggregator有相當多的類似之處.

我的感覺lifestream之類的服務,應該稱之為一類social network application, 其最早的雛形是friendster裡的消息板,本來被認為是個沒有太大用處甚至囉里囉唆的東西,沒想到,在facebook中這些有用沒用的log被顯示出來後,大家竟覺得非常有趣。 Twitter類的流行也對這個趨勢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然後一些人覺得這個功能可以單獨拉出來做,於是friendfeed, soup.io等就出現了。

和不少人一樣,我開始也覺得這樣一來似乎就「統一」了(對我自己統一了),而且「分佈」了(對別人而言,隨便他們用什麼服務),但實際上使用下來,我覺得並不能真正的統一什麼,這類服務基本都是中心化的服務(以提高feed抓取利用率)。

統一而分佈的sns是個很遙遠的理想,但是也很容易讓人拍腦袋覺得彷彿立刻就被解決了。過去一個常常讓人以為可行的解決方案就是Open ID,Open ID是分佈的,各種服務都支持了Open ID不就自然分佈了?而且統一在個人的Open ID下了?!聽上去有道理,實際上不太管用。(因為僅僅identity的統一隻是第一步!)

一個服務能流行必須要有用,social aggregator 的作用是明顯的,而且social aggregator常常在兩類主要使用目的驅使之下:

* 用戶希望能聚合他人的各種信息來源
* 用戶希望把自己處於不同信息來源上的內容統一呈現給他人

前者,過去的 rss aggregator 就是一種典型應用;後者,可能是現階段最能吸引用戶的地方。

這類lifestream還只是一個起點,不過是個不錯的開始,前路漫漫兮,需上下而求索。我認為理想之中的social aggregator應該作為一個標準的組件或者服務功能模塊而存在,而不是這樣的單獨服務。

我有前者的需求,目前用 rss reader 在滿足中。
我有後者的需求嗎?我再想想...

■ 延伸閱讀

* "FriendFeed的高明之處":http://webleon.org/2008/02/friendfeed.html @ WebLeOn's Blog
* "信息聚合 以人為本":http://webleon.org/2008/02/blog-post.html
* "JustAddMe小工具,提醒部落客一定要繼續「向外發展」":http://mr6.cc/?p=1427
* "台灣版 部落格名片產生器":http://dinghaw.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28.html

[摘錄] 工程師創業的迷思

"Neo's Blog":http://www.neo.com.tw/archives/001140.html

創業是很多工程師的夢想,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大的通病。尤其是男性的殺手基因作祟 ,總覺的自己能做出比別人更好的產品,卻忽略了有創意、有製造能力並不代表有市場敏銳度及經營管理的能力。

有位在加拿大的經營美食網站的朋友曾經對我說:

很羡慕你有技術能力,有什麼 idea 都可以自己做出來

我笑著說:

我自己 Full Time 來做,等於用上班時間的薪水來換,一樣要吃存款過日子,並不會因為這樣就不用成本。

聚焦是創業很重要的一件事,除了要對市場聚焦,更要對自己的工作聚焦。

不光是「工程師」,應該說每種人出來創業都有他自己本身的迷思。

以曾經身為「網站製作人」的我來說,在所謂的「創業」(沒那麼偉大,只是想把一個點子做成網站上線)過程中,也有迷思產生。

以前,在公司,要做的事,通常是老闆交辦下來的(ex: 小柯,去做交友!小柯,來做知識搜尋!),自己本身沒有多大的自主性(ex: 老闆,我比較想做的是...)。

通常,這種上頭交辦下來的事,執行的優先順序是最高的。文件要最快生出來、團隊要最快組成、產品要最快開發、服務要最快上線...。

身為這類服務的製作人,雖然做得又趕又累又幹,但能將點子快速推出去,那種滿足感、成就感,一個字形容:「爽!」

現在,離職了,自己有個點子想要推,但再也沒有公司龐大堅強的後勤支援,一切從零開始。

企劃案寫完了,wireframe(草稿線圖)也畫完了。外包的美工有一堆,但龜毛的我還是決定充當美工,又將 mockup (頁面原型)生了出來。

而現今製作網站是講求 LSM(Layered Semantic Markup),外行的我學了 CSS,硬是把 template (頁面樣版) 給弄了出來。接著,再用粗淺 php 概念,把頁面切割模組化。

目前,開始和工程師每週一天將頁面套入程式。上線時間?呃...尚在未定之天。

哈~ 我似乎有些離題,只是想說:「有些事情,在公司以為很簡單,但出了公司才知道不簡單。但有些事情,在公司似乎不簡單,但出了公司才知道沒那麼複雜。」只是,這兩者的迷思,是要親身經歷過,才能參透。

又是一次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