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我希望在2006年看到的新應用

"洪波的網絡日誌 | keso's blog":http://blog.donews.com/keso/

更有價值的社交網絡

blog可以算是一種社交網絡,但這種社交網絡是完全自發的,缺乏某種工具的支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社交活動如果沒有名片、沒有手機通訊錄、沒有地址本這些工具的支持,是完全不可想像的。為交友而交友的社交網絡,最終難免垃圾化的命運。

當網絡變得越來越真實,我們真的需要維持兩套身份、兩副嘴臉嗎?我需要的社交網絡,可能是一種依托於現有blog的關係管理工具,甚至我的blogroll都不需要我手動更新。Jon Udell說,blog已成為一個人的履歷和自傳。既然如此,我為什麼要離開blog,加入一個獨立的社交網絡呢?未來,所有的社交網絡服務必定同時是一個BSP。

SNS 應該被賦予目的性,漫無目標的 SNS,遲早會變得索然無味。

[摘錄] “個人” 搜尋引擎

"國生三年才開始":http://blog.ijliao.info/archives/2006/01/10/2014/

clusty 這個搜尋引擎,為了紀念本月 17 日是美國開國元勳 Benjamin Franklin 的三百歲生日,特別推出了他專屬的搜尋引擎 “ben.clusty.com“。利用這個搜尋引擎,可以找出他所說的和所寫的每一句名言、網路上和他有相關的資料也都可以盡收眼底,

真是個人化___orz

[摘錄] 個人中心與SNS

"歪脖·坑":http://blog.zkdu.com/index.php/archives/105

現實生活中很少會有人刻意表白自己認識某某人,擁有多少好友,哪怕是對最好的朋友也不會如此,因為沒有這樣做的必要。朋友作為一種個人資源,只有在合適的場合,才會被用來為其他人提供幫助,這取決許多十分複雜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而網絡中情況恰好相反,大多數SNS都會將個人的好友列表在一定範圍內公開共享,目的是促進人們通過朋友建立起更廣泛的交往。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很遊戲化,娛樂化的做法,時常會看到某人的圈子裡擁有數十,數百好友。但我想這種好友的作用可能也就只會局限在網絡中吧!

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習慣的關係維繫方法,譬如:通訊錄(不會隨便給別人看)。突出的表現好友列表只會將複雜的人際交往簡單化,表面化而使SNS流於膚淺。這不會比一個EMAIL列表更實用,也不會比blogroll的覆蓋更廣泛。

玩過 Google Orkut 的感覺就是如此,藉由 10 位朋友,串連了 1 萬名網友,我起初很興奮,覺得六度分離理論真是神奇,但...我真的想要認識那位排在第 1 萬名的那位老兄嗎?

超級名模生死鬥 America’s next top model

不久前的一個晚上,第四台轉來轉去,沒有找到好看的節目,想說轉到音樂頻道看看有什麼新 MV。轉到 75 台的 Channel V,發現原來在播一個實境節目「America's next top model」,女孩報名參加模特兒選拔賽,藉由一關一關的挑戰賽,然後一個一個淘汰不適任的參賽者,最後勝出的人,可以獲得頂尖模特兒公司的合約和化妝品廣告的合約。

打從「我要活下去 Survivor」開始,這種標榜不作假、沒套招的實境節目,血淋淋、赤裸裸的人性考驗,我和蔡頭一看就愛上。可惜年代 much 台播了幾季就因為收視率不佳而停播。

還看過年代自製的「當我們住在一起」,一群男女住在同一棟內,藉由活動比賽來決定淘汰者,原本預期會像美國一樣激烈廝殺,但沒想到台灣人還是這個鳥樣,餓個一天,就機機歪歪叫,吃住嫌東嫌西,根本不像在比賽,難看到吐血。

之後還有看過美國製播的「誘惑島 Temptation Island」,數對情侶在一個小島上,彼此分開,週遭有無數俊男美女施展招數來誘惑他們,如果最後彼此沒出軌,就是贏家。不過,這個節目淫亂荒誕,99%有作假的嫌疑。

收看這種實境節目,觀眾久而久之會感同身受、融入其中,對於誰最後能勝出,當然關心,但我和蔡頭更愛實境之中的過程,競賽的內容、評審的角度、成員的算計、人性的險惡…。雖然自己的生活是平凡無奇,卻可以從中找到刺激和學習。

今天選出的超級名模是 Yoanna (尤安娜) ,用 google 找了一下,哇~有不少她的照片。不過,遠遠不及那位主持人兼超級名模 Tyra Banks,不僅談吐佳、有頭腦,身材更是...無話可說啊~

左為 Tyra 右為 Yoanna
左為 Tyra 右為 Yoanna

[摘錄] 網誌三國時代

"moliuOLOGY":http://moliuology.weblogs.us/archives/335

如果誰能捉緊以下五項,就應該可以在這個競爭中佔優。

# 用戶的自主權。Blog 始終個人日誌,最好能夠給予用戶在外觀、文章編輯等方面有充足的自主權,試問誰會想自己的日記與別人一模一樣?
# 與外間的Blog 接軌。Blog 的世界浩翰如大海,又豈會是一個BSP 之內的事?如果不能與外間在文章、留言等接軌,又怎可以鼓勵Blogger 們創作?真正有能有Blogger 又怎會想留在一個小圈子之中?
# 鼓勵創作。BSP 的工作,不是提供了空間就完結,同時亦要鼓勵剛進入Blog 世界的Blogger 創作。這才可以提升Blog 的質素,令用戶花更多時間與其他作者交流。Blog 並不是找兩個貌美明星,一星期草草兩筆就會成功的。
# 積極的管理團隊。一個Blog 空間尤如一個社區,在互聯網這個Free Exit 的世界,沒有積極的管理團隊去回應Blogger 提問,更正使用上的缺點,用戶便會慢慢的自動流失。
# 廣告與Blog。誰人會想在自己的日記中出現廣告?不過,不收費的BSP 是要靠廣告來生存的,用戶亦必需要明白。但,在網誌標題之上的文字和圖像廣告,實在是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