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舊的新專案

外患

2004年,在我離開社群組要跳槽去搜尋組做知識+ 之前,我提過一個社群相關的專案,後續接手的同事,規劃到一半被調去做部落格跟無名小站對抗。2005年11月,部落格上線了,之後他離職了,專案又回到我的手上,同樣肩負對抗無名小站的重責大任,我的心中五味雜陳。

就我的觀點,我從不認為無名小站和這個專案有什麼關係。將希望寄託在這個專案上,企圖來打敗無名,更是一件令我匪夷所思的事。無名小站會紅,是相簿在紅,然後延燒到 blog 書寫平台。流量大?以前的Yahoo!奇摩家族的流量更大;美女多?以前的Yahoo!奇摩交友的美女更多;照片清涼?以前的Yahoo!奇摩相簿更...。諸多的「以前」,反映出不是無名小站強,而是Yahoo!奇摩一直在棄守,加上沒有嗅到市場環境的轉變,被無名小站給蠶食掉市場。

主管瞭解我的想法、聽懂我的抱怨,但數字擺在眼前,Yahoo!奇摩必須再做點什麼,否則都被猴子爬到頭上了。我沒多想,接下了這個任務。

內憂

有鑑於我當時還在負責知識+ 的改版開發,主管建議我先做專案的市場評估分析,把模式/架構給規劃出來,再進行功能的發想。同時,主管也從人事部拿到一個職缺,要我儘快找一個幫手來協助後續的工作。

知識+ 的改版開發,我初期參與了一部份後,就慢慢「託孤」給合作一年多的 K 同事。體貼的她,知道公司面臨的狀況,也瞭解我的能力不足/時間有限,默默接了下來。

2006年2月,我向主管、工程師簡報專案的模式/架構,獲得初步的共識。同時,在同事的引薦下,我找到了 T 先生,將於3月中旬報到。就在準備進行下一步的時候,我生了病,休息了十天半個月之久。

回到工作崗位後,發生了一堆事,讓我陷入混亂的漩渦之中。

知識+ 的改版,因為導入新的網頁開發方式,搞得工作很不順、人員很不爽,我必須回去理清頭緒,畢竟改版是我起的頭,請假多日也增加 K 同事不少負擔。

也由於我跑回知識+ 支援,無暇帶著專案的 T 同事一起規劃/討論,只好請他先去研究國內外的網站,直到我抽身回來做新專案。

2006年8月,跟老闆簡報新專案的藍圖,並發下豪語要幹掉無名小站,之後便開始進行功能/機制的規劃。我試圖將知識+ 的經驗移轉到新專案上,但Yahoo!的包袱實在太多/太大,想做一件事,必須考慮很多層面。獨立做 or 統一做,都有一堆狀況、一堆限制、一堆聲音、一堆大便...搞得我無力又無奈。

外患咧?

2006年12月,收到總經理發給公司內部的信,宣佈將購併無名小站。隔日,新聞媒體大篇幅報導...

雅虎奇摩宣佈收購無名小站

雅虎奇摩今天宣佈收購國內最大部落格與社群網站無名小站。

雅虎奇摩今天透過新聞稿宣佈與無名小站簽訂股份購買合約,無名小站將因此成為雅虎奇摩百分之百持股的公司。 ...雅虎奇摩表示,現在公司已歸劃出座位提供給無名小站團隊進駐,而若如期完成交割程序,雙方預定在2007年第一季正式完成併購。

▲當我知道這個消息時,並沒有感覺晴天霹靂,因為之前就已經謠傳許久,我還跟同事打賭不會發生這回事,否則老闆幹嘛叫我做新專案呢?如今,謠言變成事實,無力感瞬間湧上心頭,也覺得當時為了簡報而做的圖片,如今看來份外可笑...

內憂仍頻

公司想買無名,但似乎還要通過公平會那一關,仍有變數,所以專案還是繼續走下去,雖然我們心裡存有一絲絲的質疑和鬆動...

在此同時,「又」遇到公司在推新的開發方式,雖然我心裡不願意,但形勢比人強,新專案採用了新的開發方式。不過,光有一頭熱的推動,卻沒有充足的教育訓練、相關的配套措施之下,團隊的人員認知產生歧異,開發工作一再受到挫折,彷彿墮入無間道。

2006年3月中旬,主管經過多方評估,決定暫時停止這個專案的開發。而在3月底,傳來了這個消息:

Yahoo!奇摩併購無名小站 公平會有條件准了

雅虎Yahoo!併無名小站,公平會昨天以附加條件的方式同意其結合。公平會要求Yahoo!併無名小站後,不得利用其市場地位,以不正當方法阻礙競爭者網頁連結、電子郵件的接收與傳送、或其他服務的提供、以及有不當的價格決定等。

後記

先攘外還是先安內?沒有對錯,只有成敗。

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須安內。我中國之大患,乃在人心複雜散漫,精神萎靡不振,而又不能忍苦耐勞,乃至寇深匪狂,望我政治宣傳各同志,刻苦耐勞,堅定工作,忍辱負責,打破日前之難關,完成剿赤之使命有厚望焉,以致宣傳諸同志。

2 歲 11 個月達成!

今天是小小柯 2 歲 11 個月達成的日子,下個月就滿 3 歲了!

由於小小柯愛上滷肉飯,常常吵著要吃,索性今天趁滿月的機會,帶他去樂華夜市的「下港米糕排骨酥店」吃滷肉飯。

「我在寫字...」一家三口等候餐點送來,小小柯逕自拿著原子筆在空白訂單上面亂畫
「不要亂畫哦!」我叮嚀

「你要吃滷肉飯嗎?」小小柯學我和蔡頭的對話
「好~來一碗!」我答,小小柯在紙上亂畫一筆

「要湯嗎?」小小柯又問
「好~來一碗!」蔡頭答,小小柯在紙上又亂畫一筆

「媽媽你看,有米飛兔耶~」小小柯比著訂單上面
「那不是米飛兔,那是米粉湯...」蔡頭好氣又好笑

原來,靠著圖像記憶的小小柯,記住他常看的電視節目,當 Tivo 列出節目表時,他就會靠著他的圖像記憶,指揮我們選擇他當時想看的節目。

顯然,他記住「米」的字樣,當作是「米飛兔」...


▲不是米粉湯的米飛兔,祝小小柯生日快樂!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知識+ 後記

Yahoo!奇摩知識+ 在 2004 年 11 月 18 日上線之後,我就一直負責到 2007 年 4 月 15 日,然後離開了Yahoo!奇摩,前後為期二年五個月。在這段期間所發生的一些事,有的烙印在我的記憶裡,有的封存在我的電腦裡,有的記載在我的日記裡。只不過,時間長了點、事情雜了點、篇幅短了點,索性就濃縮成「後記」吧!(其實是我懶了點...而且這一段抄自交友後記)

沒測到的缺失

上線不到一週,就被同事發現一個漏洞:那就是匿名發問的發問者暱稱,會公開顯示在參與回答者的回答列表之中。

同事通報主管,主管通知我,我看到時嚇了一大跳,趕緊通知工程師,十分鐘內解決了這個問題。還好內部同事有發現,雖然沒有造成網友的權益受損,但這是我們沒做完測試就直接冒然上線所犯的缺失,我懊惱許久。

點數漏洞

上線沒多久,少數為了等級頭銜的網友,發現了這個漏洞:

知識點數表

* 發問:至少 -5 點 (依贈點數不同 -5 ~ -20)
* 選出最佳解答:+10

原本只是單純希望網友不要亂問問題(扣點當押金),問了問題之後也不要隨便棄置(贈點當鼓勵)。但這樣的「美意」反而變成網友賺取點數的漏洞,只要你一直發問問題,然後隨便選解答,點數就會源源不絕增加。

由於這個漏洞,讓少數「有心」網友得以在半年內快速竄升為名不符實的知識長,甚至吸引媒體想來採訪知識+ 的第一位知識長。

對於這個漏洞,我只能怪自己沒考慮到,最後決定將「選出最佳解答」的贈點數從 10 降為 5,這個補破網的動作,也招來一些想賺點數的網友謾罵。

『洞是補得起來的,但洞是補不完的,再怎麼做防堵機制,終究防不了一顆醜陋的心。』這是我經營網路社群的深刻體認。

等級制度的改變

點數漏洞補掉了,但還是無法抑制少數網友為了追求等級頭銜所做的荒謬行為。我們試圖將網友的問答列表改為一律公開,全面攤在陽光下由網友彼此檢驗。這樣的舉措,只是讓原本粗劣的作弊行為,進化得較為精緻。

最後,在某位網友的來信建議下(再次叩謝),我們將等級制度的升降標準做了改變,從單純的點數變成複雜的採用率。讓不少盲目追求點數的知識長,瞬間降為實習生,但同時也讓更多的實習生,瞬間升為專家/大師/知識長。

這個大動作,剛開始引來不少抗議,但我們相信這是「對的事」,我們希望讓專心在回答問題的網友,能夠獲得應有的掌聲。也希望藉此導正當時網友盲目競逐點數的錯誤價值觀。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Web 2.0 時代的網友,總是找得到破解之道::一人自問自答、兩人一問一答、多人評價互拱... 等。除了再加強機制的防堵,知識+ 也付出了許多客服的人力成本。

社群要小才能保有它的美嗎?我無奈。

任內的最後一次改版

誰喜歡將自己生出來的小孩,三不五時帶去整容呢?

在知識+ 準備開發之前,我很貪心的希望一次做出完整架構的知識+ ,但因資源有限、時間太趕,我只能先做「問答交流」這一塊,其他的部分等上線之後再說~

知識+ 上線半年之後(2005年9月),我開始著手規劃改版,想推出原先來不及做的新功能。沒想到,公司當時在推動一種新的網頁開發方式,雖然立意甚佳,但會這種開發方式的人員不多,而且頁面結構要全面改掉,無疑是雪上加霜,導致改版計劃無法進行。

當時,知識+ 正面臨群魔亂舞的狀況(網友為了點數亂問亂答),為了儘快消弭這個亂象,我只好將改版拆成兩半:一個著重舊機制,提升問答品質、消除不公;一個著重新機制,增強社群關係、知識再進化。

舊機制的改版,在工程師的大力配合下,趕在過年前(2006 年1月中旬)上線,之前提到的「等級制度的改變」就是這一波改版的重點。

新機制的改版,卻拖到年尾(2006年12月)才上線,幾乎做了整整一年。除了導入新的網頁開發方式,頁面也全部重新設計,頁面結構也重新寫過,搞得人仰馬翻、哀聲連連(我自己做得很想哭)。

上線之後,毀譽參半,有可能是網友不習慣新頁面的設計,有可能是新機制(評論、知識圈)限制過多,有可能是....。不論有多少的可能/藉口,綜觀整個專案的開發過程/成果,身為製作人的我必須承擔此次開發失敗的責任。

對不起,我沒有把事情做好。

出國比賽

『真強、真強,出國比賽~ 得冠軍、拿金牌!』這句台語俗諺,相信大家都朗朗上口,但它真實地發生在知識+ 的身上。

台灣網路名揚國際 Yahoo!奇摩知識+外銷

台灣Yahoo!奇摩知識+上線一年,在網友到達率、搜尋次數、知識累積數方面,都出現驚人的成長,這項由台灣網友創造的新網路奇蹟,讓Yahoo!美國總公司反向來台取經,複製台灣分公司經驗,並於台灣時間12月8日中午推出Yahoo!Answers Beta版(http://answers.yahoo.com)。台灣網路成為新的國際典範。

2005年6月,美國總公司派了一組人馬來台灣「取經」,我對應的窗口是一位日裔美國人,他除了會日文、英文,而且還娶了一位台灣太太,所以看得懂一些中文,可惜聽不懂。而英文爆爛的我就和他關在公司的小會議室兩天,雞同鴨講、比手劃腳。之後,美國總部將台灣知識+ 的平台/機制整個拿回美國研究、調整、改寫,以便符合美國及全球化的需求,不到半年,Yahoo! Answers Beta 上線了!

Yahoo! 的最大資產就是「會員」,美國版的知識+ 上線後,社群的力量開始發酵、發威,成績斐然。中國版(2005年12月)、香港版(2006年2月)的知識+ 也相繼推出,原本採用韓國平台的Yahoo!日本知惠袋,也率團來台灣拜訪。Yahoo!奇摩知識+ 遍地開花~

反觀 Google,不僅關掉了專家版的 Answers(2006年12月),也悄悄地在俄羅斯(2007年6月)、中國(2007年8月)推出新版的 Answers。

曾經參與製作的產品,竟然可以拿來挑戰 Google、威脅 Google、最後被 Google 跟隨,這是當初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維基百科

台灣知識團隊成員中,不願具名的Yahoo!奇摩知識+製作人,更榮膺雅虎全球企業員工獎「Yahoo!Superstar」(雅虎之星)。

2005年9月14日,美國總公司發佈該年度獲選為「Yahoo! Star」的個人/團隊名單,很不幸,我中鏢了...

天地良心,我並不想搞謙虛,而是我的能力並不足以承受這個獎項所帶來的壓力。如果這個獎項頒給台灣的知識+ 開發團隊,我會欣然接受、與有榮焉。因為光憑一個人單打獨鬥是絕對無法成事的。(後記:2006年,Yahoo!Answers 美國開發團隊獲得該年度的Yahoo! Star團體獎...)

我拿了獎金,請開發團隊吃了一頓王品牛排,就如同王品牛排的網站標語所說:「只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是的,他們是知識+ 最重要的人,這個團隊是我心目中永遠的Yahoo! Star。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yahoo_star

今天是知識+ 上線三年(2004年11月18日~)的日子,生日快樂!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知識+ 上線!

知識+ 上線也是分為 2 個時間,一個是搶鮮版,一個是正式版,兩者的差異,請見交友上線

搶鮮版上線

2004年11月18日的上午,「知識+ 」搶鮮版上線了!雖然整個開發過程不盡人意,但整個團隊對於知識+ 的上線,都有股莫名的感動。同事好奇地嚐鮮試玩,我們好幹地繼續測試...

在搶鮮版上線之前,行銷部搞了一個「你問我,我給你獎」的線上活動,舉辦的目的就是要幫知識+ 募集問題,然後在上線前/後,將這些「題庫」倒入資料庫,讓知識+ 一上線就有五花八門的問題,提供網友協助回答。但這個動作,卻是讓知識+ 上線沒多久,就被網友臭譙一頓的導火線。

當時,活動募集了上萬個問題,但品質良莠不齊,內部還花了不少時間挑選、潤飾,最後整理出近一千則問題,分批倒入資料庫。原以為這些題庫會讓知識+ 加分不少,但沒想到有些問題比較高深,只有一個回答。照我規劃的機制,只有一個回答的問題,將會在發問到期後,被系統直接刪除。

這個動作,惹惱了一堆網友,因為他們對於問題整個被刪,回答也隨之消失不見,感到非常的失望和痛心,紛紛來信投訴抱怨。知識淺薄的我無法一一去驗證這些回答是否真的就是最佳解答,我對於當初沒有考慮週詳,也感到非常自責、抱歉,且遺憾。

正式版上線

2004年12月01日的中午,「知識+ 」正式版上線了!我開始緊張了起來,因為預期Yahoo!奇摩的首頁將會帶來大量的人潮湧入。果不其然,正式上線後,原本平緩成長的曲線,以45度角之姿,開始爆衝成長。上頭感到滿意,我也鬆了一口氣。

配合正式上線,行銷部推出一個「知識+ 開講」的線上活動,希望藉由名人的進駐回答,來拉抬知識+ 的氣勢。但這個動作,又是讓知識+ 上線沒多久,又被網友臭譙一頓的導火線。

由於有些名人忙到沒空上線回答,而有些名人不擅操作電腦,導致名人開講的效果不彰,導致網友對「知識名人堂」反感,也抗議這些名人沒做事就能獲得高額點數。

經過這兩波的操作,讓我覺得由上而下的操作,在網路是很容易見光死的,沒效就算了,搞得不好還會引發一堆反效果。

電視廣告上線

打從知識+ 這個服務確定要製作推出,公司就已編列預算要做行銷活動。上線後的成績還算不錯,為了再大力提高知識+ 的知名度,並搶攻暑假人潮,便計劃在2005年7月推出知識+ 的首支電視廣告。

廣告影片是由「廣告才子」范可欽的廣告公司所負責。記得某一天,行銷部找我主管、我及 K 同事一同前去聽他們的提案。范可欽及他們的創意團隊坐在我們的面前,他們提了兩支腳本的概念,都不被我們採納。

行銷部的同事希望身為製作人的我提出內心所希望呈現的知識+ ,我支支吾吾地說出我對知識+ 的夢想:『我希望知識+ 是一個大家互助合作的地方,你不必是個專家,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和經驗,來參與回答問題...』范可欽說,這年頭已經很少聽到有人在談夢想了。

說真的,Yahoo!奇摩的服務那麼多,能被拍成電視廣告來大力推銷,對知識+ 的工作團隊而言,已屬至高無上的光榮。

在電視播送這支廣告時,我曾驕傲地跟媽媽、岳父/岳母說:「這個知識+ 是我負責製作的!」老一輩的他們不瞭解知識+ 是什麼碗糕,講更白的,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在Yahoo!奇摩做些什麼事,只知道我工作很忙、常加班,做得半死。

知識+ 起飛了~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開發知識+

在跟老闆簡報知識+ 要怎麼做之前,我已經直接開工偷跑了,因為大主管壓的時間,實在是不合理,反應也無濟於事,只會被認為是負面思考,就硬著頭皮搞吧!

在簡報之後,確定了幾個重點,廢掉了服務串接,簡化了階段功能。雖然有些東西我很想做,但主管勸我要做取捨,否則不是我陣亡,就是團隊一起跳海。我接受了,也得以更快馬加鞭進行開發。

服務製作

有鑑於交友之前人力不足的狀況,主管怕我過勞死,知識+ 變她要做,所以特地跟人力資源部門(HR)爭取到一個工作名額,但找人卻又是一件苦差事,加上我得一邊製作、一邊看履歷、一邊面試,只能用焦頭爛額來形容。

最後,找到了 K 同事來一同協助知識+ 的開發,由她負責規劃分類、擬定規範、撰寫服務說明、編寫 Flash 教學...。說真的,如果沒有她的加入,我...無法想像會發生什麼慘絕人寰的後果。

2004/07/13 日記

工作瓶頸有兩種:

一種是知道怎麼做,但就是沒時間做。
一種是時間很足夠,但就是不知道怎麼做。

專案前段,是第一種。
專案中段,是第二種。
專案後段,我想,將會是第一、二種混雜...。

雖然搞專案,是我比較見長的部份,但是總不能天天搞、急急搞。

視覺設計

由於交友開發時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這回主管直接指定視覺設計人員,以避免溝通不良的狀況再度發生。

雖然我這回還是自己用 HTML 做出頁面草稿 (wireframe),但我從不認為視覺設計人員會因此被侷限住。如果把前一棒的努力當作是沒地方發揮的藉口,那你這一棒的價值在哪裡?

感謝主!我和這位視覺設計有一定的默契,合作得很愉快,雖然有時候她脾氣也滿硬的。

2004/09/25 日記

凌晨,為了專案上市的時間,在線上跟主管「溝通」。
說溝通是好聽,說爭執才是事實。

原本期望每個環節都加分,現在卻是每個環節都誤點。
產品的上市時間還有可能被迫提早,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一個延後,一個提前,那麼誰要被迫壓縮時間?誰要被迫棄守城池?

企劃,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線性規劃,我還在試圖找尋那個均衡點...

使用者體驗

當時,公司正推動所謂的 User Experience Design (使用者體驗設計),更強調易用性及網友的使用經驗。在互動設計師 C 同事的協助下,釐清了一些模糊的規劃及不當的用詞。

這也讓我瞭解到,原來我在規劃交友、知識+ 時,花許多心神在思考琢磨的操作、動線、流程...等,就是跟互動設計相關。

2004/10/04 日記

之前,看過一部漫畫,叫「教頭當家 Rookies」,裡面有一句經典的話「One for All」,強調團隊的重要。今天下午,把這一張群像圖做出來時,我想到了這一句,但也有另一句延伸...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這樣翻的嗎?我不知道。每個人都為了協同一致的目標在努力,當團隊共識凝聚,彼此的心也就合而為一了。

繼續努力吧!

程式開發

原本指派之前跟我合作交友的工程師來負責程式開發,但他突然被調去做更重要的工作,最後變成三位新工程師來接替知識+ 的開發工作。

能進來Yahoo!奇摩的工程師,雖然都是程式開發的箇中高手,但合作默契的培養,卻必須一點一滴從零開始。對於突然的陣前換將,我一開始無法接受,也厭煩重新培養默契。不過,如果什麼事都能順心如意,那也太好幹了。

換個角度來看,新來的三位工程師也滿可憐的,一來公司報到,新人的蜜月期都還沒爽到,就被丟入如火如荼的知識+ 開發火坑中。專案又大又重,時間又少又急,再加上身為新人,只能捏著 LP 悶著做,苦水往肚裡吞。

2004/10/24 日記

專案所規劃的新產品,已經要進入測試的階段。

製作有些許的延誤,導致上市時間也必須順勢往後延。要做一個好產品,品質控管(QC)是一定要的。

匆匆上市固然可以先搶市場,但是如果產品有暇疪,辛苦攻佔的市場是會迅速地淪陷,競爭對手也將會立即抄襲,然後進行超車。

原本以為產品會照著我的規劃製作,但哪有如此順心如意的事呢?產品交到我手上,開始進行測試,發現問題還真的不少。

工程師也可憐,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製作出這麼複雜的產品,雖然看到樣品有問題,我還是得耐著性子與工程師溝通討論。

自從上一個專案後,我已經很少加班,不是工作變少,而是不願意再加班。眼看上市時間一天天逼近,而我又不想給它爛的狀況之下,我又開始加班了...

七點多下班、八點多下班、提早上班,狀況多到測不完,只好這兩天週末也給它加下去,啊~搞專案真的要這麼累嗎?

工作累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加班會加出問題,我的身體也無法負荷。

專案寫了,不搞不行。
產品做了,不測不行。
褲子脫了,不拉不行。

測試

知識+ 是一個複雜度極高的網路服務,問答流程、點數增減、等級升降,都是互相交錯牽引。

在規劃時,已經有意識到這個狀況,但進入測試這一關,才親身感受到知識+ 的背後運作真是他 x 的複雜。除了要測試前端(網友使用的部分),還要測試後端(編輯、客服使用的部分),不僅規則要一致,還要資料即時同步。

在測試的過程中,發現有不少地方和當初的規劃相左,或許我寫得不夠明確,或許工程師做到發瘋。雖然又肚爛又痛苦,但還是得沉住氣,耐著性子溝通找出解套的方法。

由於要測的東西實在很多,發生的狀況實在不少,上線的時間實在太趕,內部還沒測完...知識+ 就上線了。身為製作人的我,無力,也無奈...

上線再繼續測吧~

■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