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個 blog 看到的,google video 有清晰的中文字幕版本。
引以為鑑啊~
※ 這邊有「製作簡報 powerpoint 的技巧」列表,有興趣請參考~
我寫,故我在。
"awflasher.com":http://www.awflasher.com/blog/archives/1225
Facebook也一樣,作為"維護"真實(線下)世界社會關係的輔助工具,Facebook提供的功能一定是以提高溝通效率,降低溝通成本為主,而那些Poke(打招呼)、Group(群組討論)、論壇閒聊(比如校內廣場)什麼的,統統都是次要的。畢竟,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還要為生計所奔波,哪有那麼多時間和紈褲子弟上網Poke呢:)
反觀另一些SNS網站,想方設法讓用戶"沉迷",和網絡遊戲幾乎沒有區別。且不論這些SNS網站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久而久之,最終一定會形成用戶疲勞。
我認為,SNS在中國,從玩具到工具,從Kill time(消磨時間),到Save time(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由於用戶觀念和用戶習慣的因素,還有一段路要走,
以前在做Yahoo!奇摩交友時,有一個「簽心心」的功能,原本的目的是要讓無法留言的人可以藉此表達心意。但演變到後來,大家把簽心心當成一種打招呼的方式,簽來簽去,但就是鮮少留言互動。
後來,還冒出了一位「心心王子」,他寫了一個互簽心心的程式,受到網友的熱烈歡迎,但也造成交友的負荷加重,最後被系統擋掉。
為此,不少網友還來抗議,因為這個程式讓他「省了不少時間」回簽。不過,當你的朋友知道這是由程式回簽的時候,不知道他們是作何感想?
"New Execution Engine":http://stanchu.spaces.live.com/Blog/cns!B55FD6731887DFA0!2201.entry
社區,對於大多數中國用戶來講,所理解就是類似天涯社區,主要來自BBS演變而來,基本是100%是UGC,
社會化,說起來非常簡單,使網站服務更像社會本身,社會本色就是人與人關係,人的發言,傳達,評論,再傳達,發表,以及社會關係網絡......
有一個觀點:SNS或社會化,是不可能從原來的早期BBS演變出來,一定是一個新生力量把她重新建立起來的.
社會化,所要消費的信息,不是一些信息的堆砌,而是由人帶來信息,由人再次簡單加工信息,由再次傳播......
我們也發現在新站並沒有刻意要創建BBS,無非希望信息內容與閱讀人之間有互動。
如果把這些簡單的本質,搞清楚了.我們肯定發現我們所需要不是一個萬丈高樓大廈的BBS,而是希望是一個由信息,人和再加工信息的關係和粘度的服務站
服務更多要為用戶創造一個可以互動的環境,就是先從簡單的留言,發言,傳播,....等等功能做起,再考慮那些新的好玩工具,為人性提供更多的選擇自由,互聯網就是為人性的細節提供優質服務,才使人們樂此不疲地創造一個個活躍的社會網絡、新社區.(這時,已經是完全擺脫BBS那種的社區屬性了). 而不要一味地去追求所謂Community或SNS,一切從用戶出發,從細節做起!
受教了,感謝~
Powered by Twitter Tools.
這是「不二家」的牛奶妹...
這是「我家」的紅豆餅弟...
小小柯,3 歲 3 個月快樂!
"麥田的讀書生活":http://blog.donews.com/maitian99/archive/2008/03/14/1262758.aspx
我的觀點是:UGC,無論內容本身(Mop),還是內容聚合(奇虎大旗),都不能做「媒體」。
為什麼呢?先看一個反例——新浪。新浪本質上是一個內容聚合站點,但是,它聚合的是「(傳統媒體)編輯內容」。相當於是傳統媒體的編輯人員把原始「素材」經過編輯後,形成新聞報導「產品」,然後新浪在這個「產品」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加工,形成網絡新聞「商品」。新浪的成本,僅僅是二次加工的成本。。。而反觀無論mop模式還是奇虎大旗模式,都缺失了類似紙媒編輯「粗加工」這個環節,而試圖把「素材」直接加工成「商品」。
UGC不能做「媒體」;UGC的價值在於「服務」。
簡單總結,UGC,因為content很容易讓人走向「媒體」選擇;但UGC恰恰不能做「媒體」。
無知的我,還搞不懂什麼是「媒體」?
提供「內容」給網友「看」,叫媒體?
提供「功能」給網友「用」,叫服務?
可以這樣解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