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是網站企劃 / 製作人?

搞網站架設、經營、製作的人,在台灣大多稱為「網站企劃」,在Yahoo!稱為「Producer」(製作人),在大陸稱為「產品經理」(非專案經理)。其實,要做的事情都類似,只是大小規模、涉入程度不同。

一言以蔽之,就是負責這個網站 (服務/頻道) 的孕育、出生、照顧、成長、經營、死亡...的人。

我是一個半路出家的網站企劃,身上的一些技藝及經驗,都是從喇賽之中學到的、磨來的,並沒有一個有系統的思考方式及做事方法(奇摩站時代有教過一次)。

雖然,我曾經規劃過兩個服務,成績也算不錯,老闆、主管、同事都稱許我,但要我針對「網站企劃、開發製作」說出個所以然,我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說起。

並不是我要留一手,也沒有什麼不傳之祕,但有些事情或許是「心法」,具體的說不上來。

最近去上課,好心的 Richard 收我當學生。他期許身為網站企劃的在職人員,能夠升級為網站架構師,還指定我(們)閱讀《資訊架構學》,日後進行讀書會。

讀書讀著、上課上著,剛開始我有點納悶:『如果讀懂這些、聽懂這些,就能成為一個出色的網站企劃的話,那人人都可以當!為什麼有的人會被稱許、有的人會被訐譙、有的人搞不出來、有的人...』

資訊架構學》的第一章的某一段這麼寫著:

網站架構的實踐絕對無法簡化成一些數據:到處充滿了模糊性和複雜度。資訊建築師必須仰賴經驗、直覺,以及創造力。我們必須願意冒險,並相信我們的直覺。這就是資訊架構的「藝術」。

《資訊架構學》第一章 資訊架構的意義 (p6)

Richard在某一次上課時,也提到網站企劃就像是「房屋的建築師」,他們與客戶溝通、瞭解需求、繪製藍圖、工程發包、工地監工...。簡報的某一段這麼寫著:

建築學是與建築設計和建造相關的藝術和技術的綜合,建築學是一門橫跨工程技術和人文藝術的學科。

《建築學》

讀到這一段、聽到這一句,我豁然開朗,我終於瞭解我為什麼對於「企劃出一個網站」那麼樂此不疲:

我喜歡創造、我享受創造的過程、我愛我所創造的事物。

■ 我在奇摩Yahoo!的創造過程...

* 再見Yahoo!奇摩,再見奇摩Yahoo!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奇摩站的徵才啟事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履歷表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面試通知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面試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筆試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錄取!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就職&提離職 #1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罰站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支援聊天室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Producer 研習營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給我小心點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雅虎購併奇摩站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裁員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提離職 #2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社群不再重要…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PHP + MySQL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提離職 #3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做交友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規劃交友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交友簡報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開發交友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交友上線!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交友收費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交友後記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做知識+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規劃知識+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知識+ 簡報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開發知識+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知識+ 上線!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知識+ 後記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舊的新專案
*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提離職 #4 & 再見。

做中學.做中覺

以前,在公司,「做中學」是我每年在 focal review 寫的一句話。
因為總是覺得還有好多事情不會、好多東西不知,要學!

現在,自己搞,「做中覺」是我近幾個月來的深深體悟。
因為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現在不一定行得通,
因為以前認為應該考量的事情,現在根本不會發生,
因為以前認為自己不足的事情,現在才知我已羽翼豐滿。
沒有走這一遭,沒做這一回,不知不覺。

做中學,可取。
做中覺,有救。

把自己 format 掉…

12/30 的下午,我進入 blog 的後台,把 blog 目錄 rename,下載安裝 WordPress 2.7。
12/31 的下午,我進入 Access IBM 的開機介面,把 c 槽格式化,回到原廠的預設資料。
2008 的這一年,我進入非職場的工作環境 (沒待公司,在家工作惡搞),把自己打回原形。

但 format 歸 format,資料還是有事先備份...

WordPress 的 DB 資料有備份,我無法抹掉從2002年11月寫到今天的文章。
電腦硬碟的檔案資料有備份,我無法抹掉從大學以來所累積的檔案資料。
我的工作記憶有備份,我無法抹掉我從1997年8月份工作到現在的經驗累積。

format 過後,面對的,是那麼的不熟悉,
資料一點一滴回存之後,感受的,又是那麼的熟悉。

處在動盪紛擾、新舊交錯、好壞參半的混沌時刻,
讓人有莫名的亢奮,永遠有另一種不同的嘗試或機會,在等著。

[轉貼] 大公司的職場生涯 像乘坐一台公車

敗家誌 轉來的一篇文章,寓意深遠,感觸良多。

(((有人知道作品的原始出處嗎?歡迎提供~)))


在大公司的職場生涯,像乘坐一台公車。
在大公司的職場生涯,像乘坐一台公車

我們知道它有起點和終點,卻無法預知沿途的經歷。

我們知道它有起點和終點,卻無法預知沿途的經歷。

有的人行程長,有的人行程短。
有的人行程長,有的人行程短。

有的人很從容,可以欣賞窗外的景色。
有的人很從容,可以欣賞窗外的景色。

有的人很窘迫,總處於推搡和擁擠之中。
有的人很窘迫,總處於推搡和擁擠之中。

然而與懸掛在車門上、隨時可能掉下去的人相比,似乎又感欣慰。
然而與懸掛在車門上、隨時可能掉下去的人相比,似乎又感欣慰。

獲得舒適與優雅,座位是必不可少的機會,因此總被人們爭搶。
獲得舒適與優雅,座位是必不可少的機會,因此總被人們爭搶。

有的人很幸運,一上車就能落座。

有的人很幸運,一上車就能落座。

有的人很倒楣,即使全車的人都坐下了,他還站著。
有的人很倒楣,即使全車的人都坐下了,他還站著。

有時別處的座位不斷空出來,唯獨身邊這個毫無動靜。
有時別處的座位不斷空出來,唯獨身邊這個毫無動靜。

而當你下定決心走向別處,剛才那個座位的人卻正好離開。
而當你下定決心走向別處,剛才那個座位的人卻正好離開。

為了坐上或保住座位,有的人漠視良心,甚至傷害他人。
為了坐上或保住座位,有的人漠視良心,甚至傷害他人。

有的人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得不將到手的座位讓給他人。
有的人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不得不將到手的座位讓給他人。

有的人用了種種的方式,經歷了長長的等待,終於可以坐下。

有的人用了種種的方式,經歷了長長的等待,終於可以坐下。

但這時他已經到站了。
但這時他已經到站了。

下車的一刻,他回顧車廂,
也許會為區區一個座位而感慨,自以為大徹大悟。

下車的一刻,他回顧車廂,也許會為區區一個座位而感慨,自以為大徹大悟。

其實即使重新來過,他依然會去爭搶,
因為有時如果不坐下,連站的位置都沒有。

其實即使重新來過,他依然會去爭搶,因為有時如果不坐下,連站的位置都沒有。

除非你永遠不上車,而這並不由自己決定。
除非你永遠不上車,而這並不由自己決定。

到站的人下了,車上的人還在。
到站的人下了,車上的人還在。

依然熙熙攘攘,仍舊上上下下。

[摘錄] 前言的前言

"團隊博客":http://ucdchina.com/blog/

產品的根本,並不在於功能如何強大、內容如何豐富、界面如何炫目。事實上,一個不太好用的產品,只要能幫助用戶解決需求,也不失為成功;而一個又能解決問題又好用的產品,基本都可以算是優秀了。因而,在進行細節設計之前,解答「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產品」,才是解決產品問題的根本。

要掌握這個根本,首先要瞭解「用戶需求」,解答「產品能為用戶做什麼」;其次是設計「用戶怎麼用」,使用「人」的邏輯而非「機器」的邏輯;最後才是努力使之「好用」,給使用者良好的「操作感受」。

週一上課時,聽到講師 Richard 反問在座人士:「怎麼樣才能算是一個好網站?」,豐富?好用?美觀?強大...etc,大家各自表述看法。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服務源自於用戶需求。

「以使用者為中心」這個名詞及論調,在前公司已經聽到爛了,多少也瞭解一些,但我沒有實際的切身感受,也不知該如何循序去落實。前同事 Jungle 發明的一句話:「在這個公司,有一種看不見失敗的成功」,多少解釋我的無知與茫然。

Richard 反問的問題,及這一篇摘錄所述,讓只會埋頭規劃、執行、喇賽的我,多了一些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