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趣 wowTree 上線一週,有感

挖趣 wowTree 這個「私生子」出生 10 天了,跟之前我在Yahoo!奇摩所生的兩個小孩--交友、知識+ 相比,在各方面都差了十萬八千里。

雖然如此,我還是非常慶幸我走過這一遭,體驗不一樣的服務製作方式,而不是老用同一招在公司騙吃騙喝。

開發過程的檢討:

* idea 雖然重要,但快速的把它做出來,更重要
** 粗略算算,開發~上線,耽擱了有半年之久。
** 規劃思考,拖到 (後述)。
** 繪製 wireframe, mockup,拖到 (後述)。
* idea 雖然很珍貴,但不必把它鑲嵌在皇冠上,它不會變得更光亮
** 我還是用我在Yahoo!奇摩的模式在規劃思考,儘可能的把挖趣規劃得很週全,ex: 基本運作、激勵模式、社交機制、客服處理...etc。
** 說浪費時間太傷自己,但最後除了基本運作之外,其餘都被工程師刪掉了,哈哈哈~嗚嗚嗚...。
** 即使基本運作,太複雜的部分也被工程師暫時擱置...窘~。
* 別浪費太多時間寫文件
** 產品需求文件 (PRD) 列出大點及扼要說明,規格 (SPEC) 直接放到 wireframe 裡面,其餘細節用筆記下 & 放在腦海。因為工程師不一定會仔細看,即使看了也不一定看懂,省下這些時間,好好面對面溝通/討論。
** 叫我不寫文件,還有點不習慣,雖然工程師叫我儘量少寫一點,但我還是忍不住。最後,我發現連我自己都沒在看(或懶得翻來看)之前寫的文件,而是拿 mockup 及憑腦海印象跟工程師邊討論邊作業。
** 就這一回的經驗,我覺得要好好努力寫的文件是「使用說明」 ,因為會寫在裡面的,就是實際做出來的功能,而且內容要讓服務的使用者知道:這是什麼、如何使用。
* 不要再用 waterfall (一棒接一棒) 的工作模式
** 一開始的規劃,完全是我自己發想、自爽,工程師因有其他事情而無暇參與,以致於我花了不少時間在規劃一個太廣、太複雜的服務。
** 接下來的 wireframe, mockup 也因為規劃的失當,而導致時間的浪費。
** 實際跟工程師討論 db schema 及進行 coding 後,才真正進入二人開發的合作模式,迅速、機動,有彈性。
** 這讓我想到之前公司就是因為 waterfall 所衍生的弊端不少,於是想要導入 scrum (敏捷式開發)。但文件的束縛、人力的不足、部門的角力,使得原本要讓開發變簡單的 scrum 也變得困難又複雜。
* 沒有Yahoo!奇摩的日子
** 褪去了公司光環,我還是可以把產品做出來,但我發覺似乎少了些什麼。沒錯!是那個「聚光燈」~
** 之前在公司面試新人時,他說他來應徵工作,目的是想要進來找出Yahoo!奇摩成功的祕密在哪裡?我當時對他這個想法覺得很有趣,但現在有了感受和體認。
** Yahoo!奇摩的高流量,就像電視的黃金八點檔,具有讓產品瞬間人氣爆發的恐怖熱力。撐得住的話,發光發熱;撐不住的話,人間蒸發。
** 沒有了聚光燈,確實黯淡不少,但我也可以先點根小蠟蠋,然後再找個小檯燈,慢慢發亮。

上線後的反思:

挖趣 wowTree 目前處於充實內容的階段,雖然來瀏覽的人不少,但來建樹的人不多,還好有認識的網友在相挺。而我也重新思考它的定位,畢竟這個產品的出發點並不是要挑戰知識+ (它是大怪獸),也不是要取代書籤網站 (中重度使用者在用)。

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有所謂的「最佳解答」,解答可能有兩個、三個,甚至是一串列表。對於同一件事情,你的解答(列表),和我的未必一樣,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他自己的 TOP LIST。

這是上線之後,我才慢慢體認出來的,沒有對錯,只有成敗。只是,我有些遺憾,沒能早一點上線、早一點實驗、早一點體認。

Google Labs (實驗室) 可以很快推出一個試驗品,然後進行 beta 測試、收集 feedback (意見/建議)、數據統計分析。如果實驗成果好,那就繼續研發推正式版,如果不好,那就放著再想想,或許只是時機未到,反正投入的資源不多,不痛不癢。

反觀 Yahoo!,它也有 Labs (實驗室),是存在公司體制內的實驗室。文件的實驗、流程的實驗、設計的實驗、開發模式的實驗,總是要先通過內部的種種實驗,才能上線接受市場考驗,時間拖慢了、產品複雜了。如果成績不佳,還是得繼續撐著,因為之前已投入太多的資源,不推不行。

下一步:

* 專案 1 號:SiteTag 塞標籤,配合工程師改版。
* 專案 2 號:挖趣 wowTree:持續充實內容,增加/修改小功能,或許去參加 Web 2.0 創新服務大募集,找個公司來認養。
* 專案 3 號:工程師的新 idea,我來規劃機制。
* 專案 4 號:我的新 idea,還在發想 ing。
* 找工作:專案再做個 3~6 個月,沒搞頭就去找工作囉!

寫雜了,只是感觸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