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拚維基 Google推Knol百科

"聯合晚報╱編譯彭淮棟╱綜合報導":http://udn.com/NEWS/INFOTECH/INF3/4139757.shtml

Google版「人民百科全書」取名Knol,Google負責工程的副總裁曼柏在Google部落格說,此字意指「一個知識單位」,既指Google版百科,也意指這百科裡的單一詞條。成立Knol的宗旨,是「鼓勵對某個題材有知識的人,就這個題材寫一篇權威文章」。

Knol和維基百科有數項關鍵差異。最重要是善用人性裡的「名利」之心,使之為知識服務,兼使Google自利利人。

首先是維基的文章作者匿名,Google打破慣例,要作者具名,Google表示,「我們認為,使用者知道文章是誰寫的,將能更善用其內容。書的封面印著作者名字,新聞報導掛記者名字,科學文章也附作者名字,網路卻發展出不掛作者大名的文化」。

第二個差異是每條知識可有數篇文章並列,而且文責自負,Google本身不當編輯,不對文章增刪損益。維基的文章基本上是合作式,經常合數文為一,以求周全。Google保存原作,數文並列,讀者提問、評論,適者生存。

第三個重要差異是,Knol不但是明星製造機,還會是Google又一部印鈔機。Google是全球頭號搜尋引擎,文章作者自由要不要Google在她或他的大作版面掛廣告,要的話,Google和她或他分享收益。寫文章而以如此方便的平台裨益社會,且出名又獲利。

Google Knol vs. Yahoo! Answers 誰勝出?

[分享] 電影《明日的記憶》

朋友借我一片「明日的記憶」,週六下午拿來看,看得我感動不已,淚流滿面...

明日的記憶

摘錄自 "電影快報《明日的記憶》":http://movie.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2007/MemoriesOfTomorrow/MemoriesOfTomorrow.html @ Star Boulevard

製作源起

《明日的記憶》是渡邊謙首次擔任監製的電影。兩年前拍攝《藝妓回憶錄》時,他在LA買到《明日的記憶》原著,看完後,心中馬上有股衝動要將這本書拍成電影,渴望將原著帶給他的溫暖感覺傳達給世人。

渡邊謙認為,疾病固然會侵蝕一個人的一切,但是深厚的情感卻能彌補傷痛。當劇中的男主角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恐懼,妻子堅定地握著他的手,就能帶給他無比的溫暖,比任何特效藥都還有用,這就是他希望讓觀眾明白的感動。

原本渡邊謙認為要詳實呈現患者以及家人所遭受到的打擊,具有十足的難度。幸而,在影片完成後,劇組邀請了約50名阿茲海默症家屬觀影,造成很大的迴響。有的家屬看完電影之後說:「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幾乎所有人聽到這句話都哭了,顯見電影有多深刻感人。

保證催淚版本,5 分鐘長預告
(如果跑不出來,請點回 YouTube 觀看)

摘自電影《明日的記憶》

不知不覺我開始寫起了日記
如果過去的自己會完全消失
我得趁現在寫下還記得的事

明日的記憶

如果過了明天,我連妳都忘記了,
可否緊握我的手,陪我繼續走下去……

啊...我又想哭了...

■ 延伸閱讀:

* "《明日的記憶》台灣官網":http://blog.sina.com.tw/tomorrow/
* "明日的記憶":http://tw.myblog.yahoo.com/jesse1113-jesse1113/article?mid=39309 @ 唐立淇的星座部落格
* "最近愛上荻原浩--首推《明日的記憶》":http://blog.sina.com.tw/1372/article.php?pbgid=1372&entryid=11805

[摘錄] 谷歌將推類維基百科服務Knol 創建網絡知識庫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07-12-15/00221914818.shtml

谷歌正準備推出一項名為「Knol」的新服務,旨在創建一個全新的用戶生成網絡知識庫。

據消息人士稱,谷歌將與每個頁面的作者共享營收。如果作者在頁面中加入廣告,谷歌將與他共享廣告生成的收益,但具體分成比例未知。

Knol服務對於谷歌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變化,這意味著該公司正在由純粹地聚合和過濾其它網站內容向自己打造內容轉型,希望成為一家內容提供商。

谷歌表示:「我們將把Knol結果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以提升搜索質量。」谷歌希望Knol能成為一個權威網絡知識庫,向維基百科發起直接挑戰。

Google 是神,我不知道神會怎麼做。不過,Yahoo!中國近日推出的「站長天下」,似乎也是想藉由網民的力量來協助整理資訊,並提供阿里媽媽的廣告機制,讓建立內容的網友能得到利益,並有動力繼續生產。

CSS 不簡單

記得第一次看到 CSS 這個名詞,約莫在四年多前,因為設計部交給我的頁面裡面,會出現 style type="text/css" 的區塊。當時的我,不知道這是什麼,只知道我可以去更改裡面的設定。

記得第一次聽到 CSS 這個名詞,約莫在兩年多前,因為設計部來了一位(也是當時公司第一位)Web Developer,從事網頁開發。在某次會議,聽到他解說 LSM(Layered Semantic Markup)的網站開發模式,著實讓我嚇到,因為當時的我還停留在 table 包 table 的舊思維之中。

記得第一次完全應用 CSS 來開發網站 (將結構、表現、行為分離),約莫在一年多前的知識+ 改版(第一版上線時,還是用 table 包 table 做網頁)。當時的我,為了這樣的新模式而苦惱不已,工程部說這是趨勢,也可以讓往後改版開發更省力,我懂,但我痛。

不記得第一次學 CSS 是什麼時候...因為通常都是應急,上網搜尋一下語法,就剪剪貼貼拿來用,從沒有好好瞭解 CSS 的來龍去脈。直到離職後,無業遊民的我,終於有時間好好看幾本 CSS 的教學書,看完之後,感覺好像會了,但又不知從何開始。

記得上個月左右,第一次當場看著工程師寫 CSS、調 CSS,我當下問:「你做頁面,都要這麼辛苦的搞啊?」他回答:「是呀!有經驗的話,就會上手一點,遇到沒做過的,就會像這樣,反反覆覆一直調來調去...」我皺了皺眉,心中五味雜陳。

這一週,花了不少時間,自己獨立將一個頁面設計(圖檔),轉成 html 和 css,中間的過程,很無力、很雜亂、很煩惱、很有趣、很感慨。

隔行如隔山,CSS 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