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柯碎碎唸 for 2007-12-21

  • 早上,準備喝蔡頭打的蔬菜水果汁,小小柯斥喝我「不要動!」我停止,望著他。「開動!」父子倆一同開始享用蔡頭的愛心 #
  • 「跟爸爸一起玩球,好開心~」我最近常跟小小柯玩汽球棒球,我丟,他打,確實不亦樂乎 #
  • 小小柯揮棒落空,整個人轉了一圈,他說:「我跟瓊一樣跳舞~」瓊是電視裡面愛跳舞的小女生... #

Powered by Twitter Tools.

[摘錄] Goolge knol vs Yahoo! Answer

"Channel M":http://blog.taiker.org/2007/12/goolge-knol-vs-yahoo-answer_18.html

Yahoo! Answer的特色(也是眾多人詬病的原因)是發問者導向, 所累積下來的內容, 會因為發問素質的不同而有品質的差異.

Wikipedia則是事實導向, 由眾多人合力編輯各種條目, 以求最接近正確的事實. 任何一個有疑問的條目都可以被公開審視和編修, 內容品質有較高度的價值, 但是可能在領域交流這一環相對是較弱的.

Knol以Dummy page看來, 則屬於第三種, 解答者導向. 由使用者自訂題目撰寫, 再收集這些文章成為知識內容. 缺點在於如果解答者來源不足, 這個想法一定陣亡.

以Answer跟knol相比較, 前者受限於發問者的深度, 後者則侷於解答者的廣度.

Answer同一類別的問題, 重覆度相當高, 這也造成取用內容的使用者, 無法判定內容的價值. 雖然有評價制度可以參考, 但是因為主動權在發問者身上, 評價制度太容易淹死在問題海裡面.

knol換個角度來做, 主導權換到解答者身上, 由解答者提供內容後, 由使用者評價內容品質. 相對於Answer的優勢在於, 不會因為問題海而犧牲內容. 可是優勢之所在也是弱勢之所在. knol的解答者如果不夠龐大, 內容涵蓋不夠多, 使用者絕對不會留戀這個地方. 這也是knol主打的商業模式厲害的地方, 解答者共享利潤. 用實際的回報吸引更多內容.

Answer用問題吸引知識, knol用錢吸引知識.

Answer把流浪在各論壇或mailing list的發問者集中起來, 用流量來賺廣告費用.

knol把散布在各blog或專欄的寫手收編進來, 用內容來賺廣告費用.

當初在規劃知識+ 時,第一階段是 Q&A Knowledge,第二階段是 Know-how Knowledge。

Q&A 就是目前知識+ 的主軸,藉由發問、回答,選出最佳解答,最後形成一則知識。

而 Know-how 是 Q&A 的升級,出發點是:「我對某一領域已有相當程度的瞭解,難道我只能等著別人發問,被動去回答解惑,而不能主動發表專題嗎?」

在幾番內部的討論及波折下,最後推出「評論」功能,成績...差強人意,影響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因素,或許就是「動力不夠」。

知識+ 用「點數、頭銜」來吸引網友。
Knol 用「名譽、金錢」來吸引網友。

不可否認的,Knol 動力十足。不過...一旦沾上當初規劃知識+ 最不敢碰(也無力碰)的「實質金錢」時,後續可能會慢慢衍生的諸多狀況,我倒是期待 Google 會怎麼解決。

[摘錄] 谷歌推出Knol 難成維基百科殺手

"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07-12-17/13541917535.shtml

儘管谷歌在市場開發方面做得很好,但並不具備運行社區的天賦。雖然谷歌擅於學習,但這畢竟有限。打造持久的社區是一項非常苦難的工作,需要仔細、不斷地變更架構,吸引和培養有影響力的參與者,並且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說:「社區需要愛,而不是數學。」

"新功能(設計)如何上線?":http://uicom.net/blog/?p=699 @ 白鴉,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

對於Google來說互聯網就是社區。

Google不會要自己做一個「全球最大的社區網站」,那是別人的夢想,太沒有「出息」的夢想。在Google的眼裡,互聯網就是社區,液態的社區。

社群經營確實是一門學問,它面對的是一群難以用數據分析的「人」。

因為人,社群變得有趣。
因為人,社群變得複雜。

我喜歡社群互助合作的感覺,但我厭惡社群攻訐惡搞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