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開發知識+

在跟老闆簡報知識+ 要怎麼做之前,我已經直接開工偷跑了,因為大主管壓的時間,實在是不合理,反應也無濟於事,只會被認為是負面思考,就硬著頭皮搞吧!

在簡報之後,確定了幾個重點,廢掉了服務串接,簡化了階段功能。雖然有些東西我很想做,但主管勸我要做取捨,否則不是我陣亡,就是團隊一起跳海。我接受了,也得以更快馬加鞭進行開發。

服務製作

有鑑於交友之前人力不足的狀況,主管怕我過勞死,知識+ 變她要做,所以特地跟人力資源部門(HR)爭取到一個工作名額,但找人卻又是一件苦差事,加上我得一邊製作、一邊看履歷、一邊面試,只能用焦頭爛額來形容。

最後,找到了 K 同事來一同協助知識+ 的開發,由她負責規劃分類、擬定規範、撰寫服務說明、編寫 Flash 教學...。說真的,如果沒有她的加入,我...無法想像會發生什麼慘絕人寰的後果。

2004/07/13 日記

工作瓶頸有兩種:

一種是知道怎麼做,但就是沒時間做。
一種是時間很足夠,但就是不知道怎麼做。

專案前段,是第一種。
專案中段,是第二種。
專案後段,我想,將會是第一、二種混雜...。

雖然搞專案,是我比較見長的部份,但是總不能天天搞、急急搞。

視覺設計

由於交友開發時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這回主管直接指定視覺設計人員,以避免溝通不良的狀況再度發生。

雖然我這回還是自己用 HTML 做出頁面草稿 (wireframe),但我從不認為視覺設計人員會因此被侷限住。如果把前一棒的努力當作是沒地方發揮的藉口,那你這一棒的價值在哪裡?

感謝主!我和這位視覺設計有一定的默契,合作得很愉快,雖然有時候她脾氣也滿硬的。

2004/09/25 日記

凌晨,為了專案上市的時間,在線上跟主管「溝通」。
說溝通是好聽,說爭執才是事實。

原本期望每個環節都加分,現在卻是每個環節都誤點。
產品的上市時間還有可能被迫提早,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一個延後,一個提前,那麼誰要被迫壓縮時間?誰要被迫棄守城池?

企劃,是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線性規劃,我還在試圖找尋那個均衡點...

使用者體驗

當時,公司正推動所謂的 User Experience Design (使用者體驗設計),更強調易用性及網友的使用經驗。在互動設計師 C 同事的協助下,釐清了一些模糊的規劃及不當的用詞。

這也讓我瞭解到,原來我在規劃交友、知識+ 時,花許多心神在思考琢磨的操作、動線、流程...等,就是跟互動設計相關。

2004/10/04 日記

之前,看過一部漫畫,叫「教頭當家 Rookies」,裡面有一句經典的話「One for All」,強調團隊的重要。今天下午,把這一張群像圖做出來時,我想到了這一句,但也有另一句延伸...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是這樣翻的嗎?我不知道。每個人都為了協同一致的目標在努力,當團隊共識凝聚,彼此的心也就合而為一了。

繼續努力吧!

程式開發

原本指派之前跟我合作交友的工程師來負責程式開發,但他突然被調去做更重要的工作,最後變成三位新工程師來接替知識+ 的開發工作。

能進來Yahoo!奇摩的工程師,雖然都是程式開發的箇中高手,但合作默契的培養,卻必須一點一滴從零開始。對於突然的陣前換將,我一開始無法接受,也厭煩重新培養默契。不過,如果什麼事都能順心如意,那也太好幹了。

換個角度來看,新來的三位工程師也滿可憐的,一來公司報到,新人的蜜月期都還沒爽到,就被丟入如火如荼的知識+ 開發火坑中。專案又大又重,時間又少又急,再加上身為新人,只能捏著 LP 悶著做,苦水往肚裡吞。

2004/10/24 日記

專案所規劃的新產品,已經要進入測試的階段。

製作有些許的延誤,導致上市時間也必須順勢往後延。要做一個好產品,品質控管(QC)是一定要的。

匆匆上市固然可以先搶市場,但是如果產品有暇疪,辛苦攻佔的市場是會迅速地淪陷,競爭對手也將會立即抄襲,然後進行超車。

原本以為產品會照著我的規劃製作,但哪有如此順心如意的事呢?產品交到我手上,開始進行測試,發現問題還真的不少。

工程師也可憐,在那麼短的時間內,製作出這麼複雜的產品,雖然看到樣品有問題,我還是得耐著性子與工程師溝通討論。

自從上一個專案後,我已經很少加班,不是工作變少,而是不願意再加班。眼看上市時間一天天逼近,而我又不想給它爛的狀況之下,我又開始加班了...

七點多下班、八點多下班、提早上班,狀況多到測不完,只好這兩天週末也給它加下去,啊~搞專案真的要這麼累嗎?

工作累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加班會加出問題,我的身體也無法負荷。

專案寫了,不搞不行。
產品做了,不測不行。
褲子脫了,不拉不行。

測試

知識+ 是一個複雜度極高的網路服務,問答流程、點數增減、等級升降,都是互相交錯牽引。

在規劃時,已經有意識到這個狀況,但進入測試這一關,才親身感受到知識+ 的背後運作真是他 x 的複雜。除了要測試前端(網友使用的部分),還要測試後端(編輯、客服使用的部分),不僅規則要一致,還要資料即時同步。

在測試的過程中,發現有不少地方和當初的規劃相左,或許我寫得不夠明確,或許工程師做到發瘋。雖然又肚爛又痛苦,但還是得沉住氣,耐著性子溝通找出解套的方法。

由於要測的東西實在很多,發生的狀況實在不少,上線的時間實在太趕,內部還沒測完...知識+ 就上線了。身為製作人的我,無力,也無奈...

上線再繼續測吧~

■ 系列文章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知識+ 簡報

2004年6月的一個下午,主管召開了知識+ 的簡報會議,與會的有各部門的大主管及大老闆,似乎大家都想來聽聽這個讓Yahoo!韓國吃足苦頭的服務,台灣要準備怎麼做。人員坐定之後,主管起身講了開場白,之後便由我開始簡報我打算怎麼規劃知識+ 這個服務: (本段跟交友簡報 98% 雷同)

■ 服務名稱

* 中文:知識+
* 英文:knowledge
* 網址:http://tw.knowledge.yahoo.com

▲其實,在簡報的時候,知識+ 這個服務名稱還沒確定。

因為「焦點座談 (Focus Group)」才剛開始做,我們列了數十個候選名稱,必須等到所有座談都結束後,根據受測者的反應再來決定。

後來,「知識plus」這個名字脫穎而出,主管有次跟盧大為在即時通談到,盧大為對於「plus」這個詞有意見,對一般的使用者並不是那麼友善,建議我們再想想。緊急跟行銷部同事討論後,決定用「知識+ 」當作服務的正式名稱,「知識+ 」有加分的意思,也有「知識家」的諧音。

■ 競爭者分析

* 台灣:無同類型的服務/網站
* 韓國:Naver, Emaps, Daum
* 日本:Naver, Goo

▲就狹義而言,當時台灣並沒有同類型的網站,也正因為如此,在知識+ 上線前,我每天都擔心 PChome, Yam 或某個新網站突然推出一樣的服務。

就廣義而言,台灣最大的問答社群,就是 TANET BBS,而獨立運作的私人論壇,則是專業型的問答社群。但 BBS 討論區類型的問答模式,有一些缺陷及不便,知識+ 的推出可以填補。

■ 服務目的

* 強化搜尋

▲知識+ 當初誕生的目的,就是要強化搜尋。我們相信知識+ 藉由人與人的問答交流所產生的內容,將比 Google 四處抓來的網頁,在內容的品質及相關度上,都會大大提昇。

■ 目標預估

* 流量
* 會員數
* 問題數
* 回答數
* 知識數

▲在Yahoo!奇摩做服務,有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就是訪客不虞匱乏。但如何驅動網友去發問、回答,就是功能機制的規劃重點。

■ 服務定位/目標視聽眾

* 「搜尋導向」使用者
* 「社群導向」使用者

▲網友的行為是很複雜的,很難單純一刀劃分開來。我們想要在「搜尋」和「社群」之間,找到平衡點,但我還是把它當社群服務在規劃。

■ 服務內容/功能

* 發問/回答
* 點數制度
* 等級制度

▲「點數制度」和「等級制度」是比較韓國、日本同類型的網站機制,再參考Yahoo!韓國、日本實際上線運作後的反饋,再根據台灣 BBS 社群行為,最後加上內部的想法及討論,所訂定出來的,融合的複雜度只比 國父當初創立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略低一些。

我很喜歡點數制和等級制,因為網路社群就像一個小社會,如果有了點數制度(貨幣)和等級制度(階級),再加上有效的管理及用心的經營,就會變成一個正向循環、自給自足的有機體。

但是,再怎麼完美、理想,終究難逃某些網友的惡搞,小則引發不公,大則阻礙運作...不過,這是後話了。

■ 資源需求

* 人力:各部門人力配置
* 時間:各階段開發時間

* 製作部:2人 → 3人 (除了一個苦工,一個監工之外,還要再找一個苦工加入)
* 設計部:1人 → 2人 (除了平面設計,還加入互動設計)
* 工程部:1人 → 3人 (當時只有一位工程師,之後要再增加 2 人)
* 行銷部:1人

在簡報的當時,主要負責開發的人員都還沒有找齊,而上線的時間就早已被鎖定在 2004 年 11 月...

就這樣,簡報完畢,又一次全身細胞死掉一大半。

■ 參考畫面

知識+

▲ 這是當初規劃的「首頁」草稿,除了名詞稍有變動之外,頁面元素幾乎和上線的版本一樣 (裡面的圖片都是做感覺的)

k-2

▲ 這是當初規劃的「我的知識+ 」草稿,那時還想整合造型精靈 (Avatar),但礙於帳號的顯示問題 (知識+ 不會顯示帳號,造型精靈會),最後作罷

■ 延伸閱讀

■ 系列文章

新創網站者應有的認知

由於無業,所以我每天都會花時間閱讀我所訂的 RSS 文章。有時候 15 分鐘看完,有時候 1 小時才看完。如果發現一些能啟發思考的好文,除了摘錄下來之外(其實是怕文章不見,無侵犯著作權意圖),同時也想把自己的想法/屁話寫下來,雖然有時候花比較多的時間,但是很值得。

這幾天看到一些文章,總覺得彼此之間是有關聯及順序,所以總結摘錄成這一篇文章。我覺得,「新創網站」不是光指所謂的 Web 2.0 網站,而是任指一個新上線/想要上線的新網站 or 新服務。

[摘錄] 「靠!一樣的網站」Web 2.0創業一定要當老大嗎?當老二如何 @ Cyberpunk網際叛客

先進者優勢很好想像,第一個進入這塊市場,他甚至很可能創造了某部份的需求,消費者不僅認為這個東西好、而且很方便,以前怎麼都沒用過這麼好用的產品;每當先進者推出新的產品、新的功能,消費者便一再沉溺於享受新功能的樂趣。那,如果我們當個後進者呢?(誰說一定要當老大,我們可以當老二啊!誰說老二永遠就只會是老二,老二也有可能出頭天啊!)

從Web 2.0市場來說,後進者的優勢在於:

# 使用者們已經發現這個網站、這些功能很好用
# 使用者已經被培養出這樣的使用習性、使用需求
# 創新的概念、某部份的程式實作、使用流程已經大辣辣攤開在你眼前

如此的優勢,加上前文所述的市場區隔、差異化,我想各位便不應該輕易否決自己的創新想法:D

我相信有非常大量的創新想法,在醞釀的過程中就被創業家們從點子列表中刪除了,事實上把握後進者優勢、堅持到底、讓網站成功上線,我相信初期應該還是會有不錯的表現的。至於之後的努力、如何持續創新,才是真正決勝的關鍵,就像全家就是你家如何挑戰Always Open一樣,戰爭是從網站上線後才開始,如果網站都沒上線、點子就被刪光光,你連進入這場戰爭的門票都還沒拿到呢!:)

[摘錄] "「市場定位」為網路創業的根本":http://www.bnext.com.tw/NotablesView_83 by 簡士晶 @ "數位時代":http://www.bnext.com.tw/

如果你無法有個清楚的定位,並和別的網站有區隔性,我會勸你不要花錢和人力建立網站,因為雖然我不懂塔羅牌,我也可以準確的告訴你,你一定不會成功,倒不如把錢拿去度個假,還可以有個美好的回憶。

什麼是網站定位?什麼又是區隔性?簡單來說就是清楚的了解自己網站的市場位置,並創造之獨特性,以網站的不同加高競爭的門檻。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你要做一個商城,你的市場定位可能是「陪你過一生」。獨特性可能是一個主力商店,他必須要是吸引人、熱門、且別的地方找不到的。

[摘錄] "使用者溝通從網站UI開始":http://blog.myweb2pr.com/?p=22 @ PR 2.0 網路新創事業公關 部落格

許多台灣Web 2.0網站,面臨著退回率偏高的窘境。根據認知心理學家同時也是Taiwan 2.0作者的蔡志浩觀察,主要原因是「第一印象充滿不確定性」,包括:

# 不易理解:新使用者不能很快理解網站所提供的服務內容;
# 不易學習:新使用者不能很快掌握各項服務的操作方式。

先說明第一點。人有傾向將外在事物歸類的傾向,以取得知識體系的平衡。 因此,使用者在面對新網站時,會先在心中將網站歸類,如何歸類並理解,取決於個人的經驗。

網站的介面設計,會喚起使用者使用類似產品或服務的經驗。不良的網站或產品設計會導致不當歸類。

網站的易用性取決於新使用者是否容易預期網站的操作方式。因此,實際的使用方式不應該和使用者預期差太多,否則容易被經驗或習慣制約,造成學習發生困難。

Web 2.0網站UI最高指導原則:功能新穎,介面保守!

程式設計師很容易陷入想把最強技術秀出來的窠臼,但是,請在功能上專攻,使用者UI的部份,就請將就一下容易受鈴聲制約的網友吧吧!

一個網站/服務的成功,是需要許多心力的投注啊~

[摘錄] 笨蛋,問題在於「封閉」!

"Blog.XDite.net":http://blog.xdite.net/?p=489

我對大陸的一些網站創建者感到佩服:它們真的很能抄,而且抄的很快 (像我就很佩服王興,校內網火速抄了 facebook 後,賣掉又繼續抄 twitter,抄出一個 飯否)。抄完之後在經營之中,又發現了痼中奧妙能加以強化(豆瓣的楊勃)。

我對台灣的不管是 Portal 或者是 創業者 感到失望是:抄很慢就算了(反正台灣好像都 LAG 美國兩年),因為怕被冠上抄襲之名,又塗塗改改加上許多自己「認為創新的想法」,搞出整個四不像,不知道要幹嘛的服務。(往往是那些「創新的想法」,剛好抹煞了抄來的這個網站原本的長處。所謂的創新,其實也不是創新。往往都是作了一個 B 網站,覺得 A 網站某某優點不錯,拿來整合。卻忽略了某某優點能發揮作用,只能在特定情景下)

人家就算抄,抄完了總算是造出了一個真正可以拿來用、拿來解決問題的網站。

而不像現在一些台灣的新服務,端出的都是一些塗塗改改(就算改再多人家也知道你想幹嘛啊!)後莫名其妙的閹割、四不像版。

一個網站會有會員註冊使用,甚而推廣開來。並不是靠所謂歸納出來的「甜蜜點」、強加上的「甜蜜點」。而是 不管是以論壇、WIKI、BLOG、ALBUM、SNS 社區方式呈現,這個網站都可以真的發乎內心、出自外在能幫上大忙。而不是一個不能亂加自認為的甜蜜點,最後卻不能拿來幹嘛的垃圾(抱歉,我說話重了點)。

所有使用者只能永遠加入一個網站,然後看著明明有這些會員這些功能,只要再增添一些功能就可以達到理想網站。開發團隊卻忙著救火或是抄一些無關緊要的功能(有時候還會被這些無關緊要的功能拖垮維護人力)。永遠就差那麼一步,卻因為網站封閉,使用者卻無能為力,整個網站創意和開發進度也緩慢。使用者、維護團隊、台灣整個網路界漸漸被「封閉」窒息掉。

抱怨環境不好、台灣沒有好的 Web Application 工程師可以 hire (大陸好一點,它們人很多,總能揀到幾個),卻不知道問題在於封閉,封閉的抄襲思維以及封閉的開發型態。

我的經驗是...

著眼於流量、訪客數、市場佔有率、廣告收益...的老闆,總是要求身為產品製作的我們,再繼續增加新功能、新功能、新功能。除非原本規劃就是分批推出新版本/新功能,否則一直在老闆的關愛眼神之下,最後往往就是變成文章所說『開發團隊卻忙著救火或是抄一些無關緊要的功能(有時候還會被這些無關緊要的功能拖垮維護人力)...』的下場,不僅浪費時間、耗費人力,最後的成果往往也是不盡人意。

誰願意把自己的小孩變成一隻怪獸?嘖...我是個封閉又無能的笨蛋。

至於「甜蜜點」,我很同意作者 XDite 所說,一個網站的成功因素是可以被歸納出來的,但不表示這些因素可以獨立操作,也不表示照單全做就會成功。網站會火紅,是由許多因素融合而產生的化學作用,份量、比例、時間點、攪拌方式... 是無法完全仿照出來的。

"台灣棒球維基館":http://twbsball.dils.tku.edu.tw/wiki/index.php/%E7%94%9C%E8%9C%9C%E9%BB%9E

甜蜜點

術語:sweet point
說明:

甜蜜點指的是球棒最適合用來擊中球的位置,通常位於棒頭下方十公分左右的位置,會因為球棒材質以及形狀還有加工過程而有所差異,通常只要在甜蜜點附近的位置擊中球便可以有良好的擊球效果,不一定要真的完全命中甜蜜點。

以甜蜜點擊中球的狀況可以讓球棒的動能有效地轉換到球上以便讓球紮實打出;如果打在甜蜜點以外的位置,通常會造成球無法充分吸收球棒的動能導致擊出的球軟弱無力,而且容易造成木棒結構受損導致斷棒的情形發生。

另外甜蜜點這個用語源自於高爾夫球,原本的意思便是高爾夫球竿的竿頭上擊球最有威力的點。

悼!嘸蝦米輸入法發明人--劉重次先生

上週六,跟朋友閒聊時,無意中聽到《嘸蝦米輸入法》的發明人--劉重次先生病逝的消息,我當下無法置信,但當時不便上網查證,之後,便忘了這件事...

今天,讀書讀到一半,想起這件事,上網搜尋了一下,也證實了這個惡耗:

"行易有限公司 (嘸蝦米官網)":http://www.liu.com.tw/

嘸蝦米輸入法的發明人劉重次先生已於今年九月三十日辭世。劉先生感謝這一路走來大家對嘸蝦米輸入法的支持與愛護,並交待低調處理他的後事。

想起跟《嘸蝦米》結緣,是在我大學四年級的時候(已有十年了),在某本電腦雜誌中看到《嘸蝦米輸入法》的廣告:

(模擬廣告文案)

最快的中文輸入法! xx 年全國中文輸入總決賽成績(高中職組):
* 第一名:嘸蝦米,每分鐘 194 個字
* 第二名:嘸蝦米,每分鐘 182 個字
* 第三名:大易,每分鐘 176 個字

最好學的中文輸入法!

* 命 = AOP
* 哈 = OAO
* 哥 = TOTO
* 阿 = BTO
* 州 = YYY
* 尋 = EIOA

就這樣,我彷佛是入了金光黨的迷魂陣,我掏了錢,到郵局劃撥,買了一套《嘸蝦米輸入法》標準版和一捲由劉重次先生親自講解的錄影帶,就這樣開始學起嘸蝦米。

《嘸蝦米輸入法》的字根大部分是由「字」的形、音、義所組成,剛開始是從「形」學起,簡單易懂。但進階學到「音」、「義」時,就覺得我好像上了賊船,因為不像廣告所說那麼易學易懂,必須花點時間和心思。

由於嘸蝦米只用到鍵盤的 26 個字母鍵,所以我同時也開始學起英文打字,因為我想練到盲打(不看鍵盤,直接看稿 or 心想打字)的境界。練指法也是一個挺辛苦的過程,當時還自製一個紙鍵盤,上課時就拿出來模擬打字。

在學嘸蝦米之前,我是用倚天的《忘形輸入法》(類似現在的自然注音輸入法),一分鐘好歹也有 35 個字左右。但學了嘸蝦米之後,反而退化到一分鐘 20 個字不到,讓我有點遲疑是不是要放棄學習。不過,既然錢花了,我還是決定繼續學下去。

學著學著,我慢慢理解了;背著背著,我慢慢熟悉了;拆著拆著,我慢慢變快了。學到後來,在我眼中的任何中文字,都會變成心裡的拆碼字根,這不是走火入魔,而是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學通之後,打字速度開始變快,從 20 字,變 30 字、40 字、50 字,最快曾經練到 90 字。學習的成果,就像嘸蝦米官網所說,所言不假,我也很滿意。

《嘸蝦米輸入法》的版本雖然一直在升級,但隨著電腦的應用愈來愈多樣,有時候也會出狀況。例如:

* 在 Firefox 上使用,字碼會反白顯示在輸入欄,有點礙眼,讓人感覺有點卡卡的。

* 在 MindManager, Pidgin 上使用,輸入列有時會失效。

這類的狀況困擾我許久,後來發現一個叫「偽.蝦米」的軟體,解決了上述問題,也增強不少原先《嘸蝦米輸入法》所沒有提供的功能。

對多數人而言,發明《嘸蝦米輸入法》的劉重次先生沒有比發明《倉頡輸入法》的朱邦復先生來得有名;但對使用《嘸蝦米輸入法》的我而言,劉重次先生是個偉大的發明家,《嘸蝦米輸入法》蘊含他的人生智慧,也帶給我在中文輸入上的莫大便利,受益匪淺。

[摘錄] 追憶 (來源:劉先生家屬所製手冊)

綜觀父親之一生,對台灣,甚至對華人世界最大的貢獻,就在於發明與推廣「嘸蝦米中文輸入法」。其實早在求學期間,父親對於如何改進中文鉛字排版印刷,即有相當的興趣。爾後Telex電傳系統(電報機)普及,國際貿易及商務往來均甚為便捷,惟須使用拼音文字,對於使用中文者而言,相對不利。父親認為一定有更為便捷的中文資訊溝通方法,但就當時科技而言,仍難突破。父親於留學時期,即一個人開始默默研究「中文檢字法」,一套可藉由英文編碼中文資訊傳遞的方法。

早期常與他接近的人,一定見過他時常將撰寫工整的中文字版,排列一桌一地,這令人匪夷所思的舉動,實際上是一套複雜而嚴謹的反覆發散與收斂排列過程。父親嘗試將中文字典中的文字與其各種寫法經由具高度邏輯的拆解方式,分散地對應到英文字母的組合上。歷經數十年的琢磨,再加上電腦科技的發展,克服了許多技術上的困難,「嘸蝦米中文輸入法」終告完成,並同時取得多國專利與著作權。

劉先生,感謝您,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