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社區化工具到工具化社區:豆瓣的乾坤大挪移

"自投羅網|魯公子的IT咖啡館":http://blog.donews.com/vincent0715/archive/2007/11/17/1228710.aspx

每個個體的存在的確是一個社區實體的組成,但是社區的存在並非由人們的感情維繫而支撐。試想,在real world中的人們對感情維繫的方式是什麼?仍然是一個個事件的穿插而形成。

因此,社區真正的存在構成仍然是信息——事件中真正蘊含的實體。社交的形態仍然體現為我們談話的內容,這就是信息流在社交中的作用。信息流在社交中是內容的賦予者,因此人的位置反而在宏觀來看成為了一個個標記,而信息反而是社交的實體。

當然,這並非取消了人的重要性,相反,對信息的篩選和需求乃至供給都由人來完成,由此,信息在人群中的動態流動,這才是社區存在的意義所在。信息的流動產生社區,而社區的大勢必將回歸人本。因此信息是基礎,而人本則是最終形態。

如果平台能夠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或者平台能夠激勵其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liability才會產生。社區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信息的liability。我們能夠將社區的交際進行下去,是因為我們將信息的liability置換為其提供者的liability。只有這樣,社區的誠信機制才有可能建立起來,人們間的關係才不會仍然鬆散。信息的價值成為社群性的粘合劑。

我的身份由這些item來標記,由我自己的軌跡來標記。這些標記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們正在用一種客觀化的實物來定義自己,我們的profile會成為我們性格的身份證。

現在的豆瓣引入了類 twitter的廣播,引入了類del.icio.us的九點,引入了「去過哪」,引入了留言板。我們甚至可以從中發現這些功能在很多SNS中都有涉及。這個標誌著什麼?標誌著人們之間liability的建成,否則引入SNS的因素也不會產生集群效應;標誌著更多形式的軌跡可以成為用戶的身份證,這些比讓用戶填個生日填個愛好有效很多。

使用者 → 訊息 → 社群 → SNS

* 如何塑造使用者的 Profile/身分證?
* 如何激勵使用者提供有價值的訊息?
* 如何建立社群的誠信機制?
* 如何產生 SNS 集群效應?

2 歲 11 個月達成!

今天是小小柯 2 歲 11 個月達成的日子,下個月就滿 3 歲了!

由於小小柯愛上滷肉飯,常常吵著要吃,索性今天趁滿月的機會,帶他去樂華夜市的「下港米糕排骨酥店」吃滷肉飯。

「我在寫字...」一家三口等候餐點送來,小小柯逕自拿著原子筆在空白訂單上面亂畫
「不要亂畫哦!」我叮嚀

「你要吃滷肉飯嗎?」小小柯學我和蔡頭的對話
「好~來一碗!」我答,小小柯在紙上亂畫一筆

「要湯嗎?」小小柯又問
「好~來一碗!」蔡頭答,小小柯在紙上又亂畫一筆

「媽媽你看,有米飛兔耶~」小小柯比著訂單上面
「那不是米飛兔,那是米粉湯...」蔡頭好氣又好笑

原來,靠著圖像記憶的小小柯,記住他常看的電視節目,當 Tivo 列出節目表時,他就會靠著他的圖像記憶,指揮我們選擇他當時想看的節目。

顯然,他記住「米」的字樣,當作是「米飛兔」...


▲不是米粉湯的米飛兔,祝小小柯生日快樂!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知識+ 後記

Yahoo!奇摩知識+ 在 2004 年 11 月 18 日上線之後,我就一直負責到 2007 年 4 月 15 日,然後離開了Yahoo!奇摩,前後為期二年五個月。在這段期間所發生的一些事,有的烙印在我的記憶裡,有的封存在我的電腦裡,有的記載在我的日記裡。只不過,時間長了點、事情雜了點、篇幅短了點,索性就濃縮成「後記」吧!(其實是我懶了點...而且這一段抄自交友後記)

沒測到的缺失

上線不到一週,就被同事發現一個漏洞:那就是匿名發問的發問者暱稱,會公開顯示在參與回答者的回答列表之中。

同事通報主管,主管通知我,我看到時嚇了一大跳,趕緊通知工程師,十分鐘內解決了這個問題。還好內部同事有發現,雖然沒有造成網友的權益受損,但這是我們沒做完測試就直接冒然上線所犯的缺失,我懊惱許久。

點數漏洞

上線沒多久,少數為了等級頭銜的網友,發現了這個漏洞:

知識點數表

* 發問:至少 -5 點 (依贈點數不同 -5 ~ -20)
* 選出最佳解答:+10

原本只是單純希望網友不要亂問問題(扣點當押金),問了問題之後也不要隨便棄置(贈點當鼓勵)。但這樣的「美意」反而變成網友賺取點數的漏洞,只要你一直發問問題,然後隨便選解答,點數就會源源不絕增加。

由於這個漏洞,讓少數「有心」網友得以在半年內快速竄升為名不符實的知識長,甚至吸引媒體想來採訪知識+ 的第一位知識長。

對於這個漏洞,我只能怪自己沒考慮到,最後決定將「選出最佳解答」的贈點數從 10 降為 5,這個補破網的動作,也招來一些想賺點數的網友謾罵。

『洞是補得起來的,但洞是補不完的,再怎麼做防堵機制,終究防不了一顆醜陋的心。』這是我經營網路社群的深刻體認。

等級制度的改變

點數漏洞補掉了,但還是無法抑制少數網友為了追求等級頭銜所做的荒謬行為。我們試圖將網友的問答列表改為一律公開,全面攤在陽光下由網友彼此檢驗。這樣的舉措,只是讓原本粗劣的作弊行為,進化得較為精緻。

最後,在某位網友的來信建議下(再次叩謝),我們將等級制度的升降標準做了改變,從單純的點數變成複雜的採用率。讓不少盲目追求點數的知識長,瞬間降為實習生,但同時也讓更多的實習生,瞬間升為專家/大師/知識長。

這個大動作,剛開始引來不少抗議,但我們相信這是「對的事」,我們希望讓專心在回答問題的網友,能夠獲得應有的掌聲。也希望藉此導正當時網友盲目競逐點數的錯誤價值觀。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Web 2.0 時代的網友,總是找得到破解之道::一人自問自答、兩人一問一答、多人評價互拱... 等。除了再加強機制的防堵,知識+ 也付出了許多客服的人力成本。

社群要小才能保有它的美嗎?我無奈。

任內的最後一次改版

誰喜歡將自己生出來的小孩,三不五時帶去整容呢?

在知識+ 準備開發之前,我很貪心的希望一次做出完整架構的知識+ ,但因資源有限、時間太趕,我只能先做「問答交流」這一塊,其他的部分等上線之後再說~

知識+ 上線半年之後(2005年9月),我開始著手規劃改版,想推出原先來不及做的新功能。沒想到,公司當時在推動一種新的網頁開發方式,雖然立意甚佳,但會這種開發方式的人員不多,而且頁面結構要全面改掉,無疑是雪上加霜,導致改版計劃無法進行。

當時,知識+ 正面臨群魔亂舞的狀況(網友為了點數亂問亂答),為了儘快消弭這個亂象,我只好將改版拆成兩半:一個著重舊機制,提升問答品質、消除不公;一個著重新機制,增強社群關係、知識再進化。

舊機制的改版,在工程師的大力配合下,趕在過年前(2006 年1月中旬)上線,之前提到的「等級制度的改變」就是這一波改版的重點。

新機制的改版,卻拖到年尾(2006年12月)才上線,幾乎做了整整一年。除了導入新的網頁開發方式,頁面也全部重新設計,頁面結構也重新寫過,搞得人仰馬翻、哀聲連連(我自己做得很想哭)。

上線之後,毀譽參半,有可能是網友不習慣新頁面的設計,有可能是新機制(評論、知識圈)限制過多,有可能是....。不論有多少的可能/藉口,綜觀整個專案的開發過程/成果,身為製作人的我必須承擔此次開發失敗的責任。

對不起,我沒有把事情做好。

出國比賽

『真強、真強,出國比賽~ 得冠軍、拿金牌!』這句台語俗諺,相信大家都朗朗上口,但它真實地發生在知識+ 的身上。

台灣網路名揚國際 Yahoo!奇摩知識+外銷

台灣Yahoo!奇摩知識+上線一年,在網友到達率、搜尋次數、知識累積數方面,都出現驚人的成長,這項由台灣網友創造的新網路奇蹟,讓Yahoo!美國總公司反向來台取經,複製台灣分公司經驗,並於台灣時間12月8日中午推出Yahoo!Answers Beta版(http://answers.yahoo.com)。台灣網路成為新的國際典範。

2005年6月,美國總公司派了一組人馬來台灣「取經」,我對應的窗口是一位日裔美國人,他除了會日文、英文,而且還娶了一位台灣太太,所以看得懂一些中文,可惜聽不懂。而英文爆爛的我就和他關在公司的小會議室兩天,雞同鴨講、比手劃腳。之後,美國總部將台灣知識+ 的平台/機制整個拿回美國研究、調整、改寫,以便符合美國及全球化的需求,不到半年,Yahoo! Answers Beta 上線了!

Yahoo! 的最大資產就是「會員」,美國版的知識+ 上線後,社群的力量開始發酵、發威,成績斐然。中國版(2005年12月)、香港版(2006年2月)的知識+ 也相繼推出,原本採用韓國平台的Yahoo!日本知惠袋,也率團來台灣拜訪。Yahoo!奇摩知識+ 遍地開花~

反觀 Google,不僅關掉了專家版的 Answers(2006年12月),也悄悄地在俄羅斯(2007年6月)、中國(2007年8月)推出新版的 Answers。

曾經參與製作的產品,竟然可以拿來挑戰 Google、威脅 Google、最後被 Google 跟隨,這是當初想都想不到的事情。

維基百科

台灣知識團隊成員中,不願具名的Yahoo!奇摩知識+製作人,更榮膺雅虎全球企業員工獎「Yahoo!Superstar」(雅虎之星)。

2005年9月14日,美國總公司發佈該年度獲選為「Yahoo! Star」的個人/團隊名單,很不幸,我中鏢了...

天地良心,我並不想搞謙虛,而是我的能力並不足以承受這個獎項所帶來的壓力。如果這個獎項頒給台灣的知識+ 開發團隊,我會欣然接受、與有榮焉。因為光憑一個人單打獨鬥是絕對無法成事的。(後記:2006年,Yahoo!Answers 美國開發團隊獲得該年度的Yahoo! Star團體獎...)

我拿了獎金,請開發團隊吃了一頓王品牛排,就如同王品牛排的網站標語所說:「只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是的,他們是知識+ 最重要的人,這個團隊是我心目中永遠的Yahoo! Star。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yahoo_star

今天是知識+ 上線三年(2004年11月18日~)的日子,生日快樂!

[摘錄] 超級星光烏龜,一步一步走

"Mr. 6":http://mr6.cc/?p=1168

在還沒成功前,除了原創者以外,沒人可以將點子駕馭到最後一刻。這些話不是我發明的,是《別學北極熊》裡好幾個矽谷創業家一致告訴我的。後來我覺得它還真有道理,因為點子從起始到成功,就像駕著一匹性格暴燥的馬在跑山路,抄點子只登上了那匹馬,接下來還要和它死纏爛打一番,牠怎麼摔你你都不掉下來,直到終點。當你到了終點,網路世界也只認你一個,除非出現重大失誤,否則後進者難以趕上……。

一個點子「實現」的過程,絕不是「一次到位」,架好網站後還要無窮無盡的調整,它包含了好幾百步、好幾千步,每一步你都可以選擇「繼續」或「放棄」,只有當初想出點子的那個人才會認「牠」為真愛。只要點子主人努力的「一步一步走」,不必擔心任何人暗箭飛來。

製作一個網站,就像生一個小孩,十月懷胎急不來。
經營一個網站,就像養一個小孩,把屎把尿都要來。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知識+ 上線!

知識+ 上線也是分為 2 個時間,一個是搶鮮版,一個是正式版,兩者的差異,請見交友上線

搶鮮版上線

2004年11月18日的上午,「知識+ 」搶鮮版上線了!雖然整個開發過程不盡人意,但整個團隊對於知識+ 的上線,都有股莫名的感動。同事好奇地嚐鮮試玩,我們好幹地繼續測試...

在搶鮮版上線之前,行銷部搞了一個「你問我,我給你獎」的線上活動,舉辦的目的就是要幫知識+ 募集問題,然後在上線前/後,將這些「題庫」倒入資料庫,讓知識+ 一上線就有五花八門的問題,提供網友協助回答。但這個動作,卻是讓知識+ 上線沒多久,就被網友臭譙一頓的導火線。

當時,活動募集了上萬個問題,但品質良莠不齊,內部還花了不少時間挑選、潤飾,最後整理出近一千則問題,分批倒入資料庫。原以為這些題庫會讓知識+ 加分不少,但沒想到有些問題比較高深,只有一個回答。照我規劃的機制,只有一個回答的問題,將會在發問到期後,被系統直接刪除。

這個動作,惹惱了一堆網友,因為他們對於問題整個被刪,回答也隨之消失不見,感到非常的失望和痛心,紛紛來信投訴抱怨。知識淺薄的我無法一一去驗證這些回答是否真的就是最佳解答,我對於當初沒有考慮週詳,也感到非常自責、抱歉,且遺憾。

正式版上線

2004年12月01日的中午,「知識+ 」正式版上線了!我開始緊張了起來,因為預期Yahoo!奇摩的首頁將會帶來大量的人潮湧入。果不其然,正式上線後,原本平緩成長的曲線,以45度角之姿,開始爆衝成長。上頭感到滿意,我也鬆了一口氣。

配合正式上線,行銷部推出一個「知識+ 開講」的線上活動,希望藉由名人的進駐回答,來拉抬知識+ 的氣勢。但這個動作,又是讓知識+ 上線沒多久,又被網友臭譙一頓的導火線。

由於有些名人忙到沒空上線回答,而有些名人不擅操作電腦,導致名人開講的效果不彰,導致網友對「知識名人堂」反感,也抗議這些名人沒做事就能獲得高額點數。

經過這兩波的操作,讓我覺得由上而下的操作,在網路是很容易見光死的,沒效就算了,搞得不好還會引發一堆反效果。

電視廣告上線

打從知識+ 這個服務確定要製作推出,公司就已編列預算要做行銷活動。上線後的成績還算不錯,為了再大力提高知識+ 的知名度,並搶攻暑假人潮,便計劃在2005年7月推出知識+ 的首支電視廣告。

廣告影片是由「廣告才子」范可欽的廣告公司所負責。記得某一天,行銷部找我主管、我及 K 同事一同前去聽他們的提案。范可欽及他們的創意團隊坐在我們的面前,他們提了兩支腳本的概念,都不被我們採納。

行銷部的同事希望身為製作人的我提出內心所希望呈現的知識+ ,我支支吾吾地說出我對知識+ 的夢想:『我希望知識+ 是一個大家互助合作的地方,你不必是個專家,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專長和經驗,來參與回答問題...』范可欽說,這年頭已經很少聽到有人在談夢想了。

說真的,Yahoo!奇摩的服務那麼多,能被拍成電視廣告來大力推銷,對知識+ 的工作團隊而言,已屬至高無上的光榮。

在電視播送這支廣告時,我曾驕傲地跟媽媽、岳父/岳母說:「這個知識+ 是我負責製作的!」老一輩的他們不瞭解知識+ 是什麼碗糕,講更白的,他們根本不知道我在Yahoo!奇摩做些什麼事,只知道我工作很忙、常加班,做得半死。

知識+ 起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