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New Media之十一:SNS":http://weiwuhui.com/archives/647.html @ It Talks-魏武揮的blog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會性網絡服務,一種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它的熱門據說和六度理論有關:通過六個人的轉介紹,你可以認識胡錦濤,或者克林頓。
但其實人類本身就是社會化動物,人類無時不刻地在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尋求各種社會化工具。
SNS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人類從來不會因為SNS而SNS。關於社會互動,有很多社會學理論,其中我個人比較信服的是「交換理論」這一脫胎於功利主義的社會學理論。人和人之間的sns,一定是建立在某種東西的交換上的,也許是物質,也許是精神。
用戶不是為了認識什麼克林頓而來的,為了更好地在那個虛擬世界中生存,他/她自發地需要建立SNS。從某種角度而言,SNS是網站的目的,卻是用戶的工具。
好的SNS網站是可以讓用戶在上面完成time killing的。
我個人思考並不是太成熟的觀點是:純sns網站不能獨立存在,它必須依附在某種介質之上。只有這樣,用戶才會知道自己上站幹什麼,順便地,完成了SNS的連接。
"校內網有什麼用?":http://blog.donews.com/liuren/archive/2007/11/22/1230421.aspx @ 劉韌Blog
10. 我上校內,第一次件事情,是找中學同學,我可以找到很多阜陽第三中學的校友,但找不到同班同學,我也找到一些鼓樓小學的校友,但小學最早的入學時間是1980,這顯然不是針對像我這樣的老傢伙設計的。由此,可知校內上都是年輕人。
11. 校內的產品經理很詫異,我登錄校內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找我的小學和中學的同學,而不是大學同學和公司同事。我的解釋是:經常聯繫的人,我用不著校內幫我,只有那些不能或缺但又不經常聯繫的關係才用得上SNS。比如老鄉、老同事、老戰友、老同學。
12. 在API方面,我希望校內至少能支持RSS的輸入。比如我在http://Blog.donews.com/liuren上寫Blog,能自動通過RSS傳到我的校內賬戶,這樣我就不用貼兩遍了。另外,加強「個人信息」的功能。在網上結識新朋友,摸不著看不見,我們更多地要憑借共同喜愛的書、電影、歌曲,來進行最初的溝通和瞭解。
13. 我不會為了寫博客或者貼照片,我選擇校內,是看重,它上面已經有了很多真實的人、真實的關係。以學校為基礎,發展更多的白領用戶,是校內挺進主流市場的關鍵。
"clone 的 facebook 在台是否有市場?":http://blog.xdite.net/?p=489 @ Blog.XDite.net
目前我看到所有的台灣 clone facebook 都以「封閉」、「邀請」、「實名」、「大學生」為重點去作。如果真的要做,要以高中生為面向去作。
為什麼? facebook 的朋友圈認同感是起始於大學,但並不代表台灣吃這套。台灣地狹人稠,大學生數量暴漲的年代又是資訊化的年代。今天你想找一個大學同學,只要上八卦版尋人,馬上就找的到它的網誌、blahblah,真的不缺聯絡方式,並不是永世不見面。真正可能再也見不著面的是國高中同學。
但相較於大學,人人卻幾乎都對自己的國高中有強烈的認同感。八卦版最常看到的就是認親文、學校懷古文。不僅是在地歸屬感問題,各地第一二志願也較難較長短,國高中的各校傳統都是令人懷念的一段塵封記憶,認同感以及尋人意念強大。國高中同學又符合畢業以後聯絡方式難覓的狀況。所以,要做就要以高中市場為面向。而不是只抄皮,卻去骨。不然 clone 一百次大概都不成功。
網站的目的 vs. 使用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