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現代病又添新成員:「資訊癖」

"cnBeta.COM 中文業界資訊站":http://www.cnbeta.com/articles/44063.htm

今天沒有收到郵件,連一個短信都沒有……很多人會因此而感到不自在,情況嚴重的人甚至還會煩躁和坐立不安——這種現象被英國科學家命名為「資訊癖」,即「信息焦慮綜合症」.

英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發現,頻繁發短信、寫電子郵件或處理文本信息會使原本聰明的人變笨.在智商測試中,過於忙碌處理種種信息的人得分比吸毒的人還要低.腦科醫生給出的意見是,這樣頻繁地處理信息,會讓腦部的運作受到影響,從而降低工作效率.

兩大原因催生「資訊癖」

一、資訊給缺少安全感的人提供了交往的空間和可能.
二、獲得資訊時半虛擬的性質,讓人更傾向於這種交流方式.

兩類人最易罹患「資訊癖」

類型一:極端忙碌,或極端清閒的人.
類型二:情感訴求強烈,但是交往能力相對低下的人.

人們在製造大量電子垃圾信息時,其實也傳達了一個概念:我們的社會還處在青春前期,人們面對過量的信息感到一種孩子般的好奇和惶惑.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會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和信息之間的關係.

幹...我幾乎中了,難怪變得又焦慮又愚笨... >_<

小孩的禮物,大人的玩具

今早九點,我剛醒來沒多久,邊刷牙邊看新聞。突然,對講機的鈴聲響起,我接了起來,原來有人送12月號的巧連智來了。

下午,蔡頭趁小小柯在午睡時,開始進行「加工」,書本在小朋友看之前,裡面需要做一些切割、拆開、黏合的工作,蔡頭還會特地在翻摺處,黏上透明膠帶,以防小小柯粗手粗腳將書扯爛。蔡頭是讀設計科的,原本就很喜歡包東西、做美工。

我每個月看蔡頭對書本加工,不只有著一份媽媽的愛心,還有一份重返少女的童心。

巧連智
▲蔡頭認真的模樣

最近,全面退出台灣的「佳世客」在出清商品,同一樓層的玩具店也跟著做促銷,我好久之前看中一台「TOMY Q STEER」迷你搖控車,原本一台要 350,現在兩台合購 599。我央求蔡頭買來送給小小柯(其實是我想要玩)。因為我從小到大,頂多只用過遙控器,沒玩過遙控車 :p

前兩天拆來玩,前進、後退、左轉、右轉,小車車在我的掌控之中動來動去,還真的滿有趣的。小小柯想要搶走我手上的遙控器,我在他搶走之前,把遙控頻道切換,小小柯就無法讓遙控車走動,我和蔡頭趁機會恐嚇他,一定是小小柯沒聽話、愛哭哭、吃飯沒嚼、不吃青菜所造成,小小柯哀怨地說他會改正這些行為,然後遙控車就會動了,對小小柯來說,真的是太神奇了~!

小小柯看著我玩著遙控車,不只有一份爸爸的私心,還有一份重返少年的童心。

TOMY Q STEER
▲還滿迷你的

身為父母的我和蔡頭,總是藉由禮物,想從小孩的喜悅獲得滿足,也想從禮物的本身填滿年少時的缺憾。

[摘錄] 網頁應用程式 Usability 筆記

"Xexex's Java 和其他二三事":http://www.javaworld.com.tw/roller/page/ingramchen?entry=2007_11_18_WebAppUsabilityNotes

原則一:思考服務的對象

首先要先了解你的用戶是哪一種類型:若按用戶功力可分為 end user 和 power user。若按網頁使用頻率來分,可分為例行性作業和一次性作業。用例子說明好了,比方說大家熟悉的購物網站,包含產品瀏覽、購物車、下單等等功能。首先,這類網站的使用者功力大多屬於 end user,因此介面上越簡單越好 (即使你有很好的創意,也要小心發揮,因為 end user 可能會看不懂你新穎的介面)。若從使用頻率來看,產品瀏覽屬於例行性作業,下單則屬於一次性作業 (因為久久才下單一次)。因此產品瀏覽的網頁不能拖泥帶水,步驟要越少越好,不然用戶逛了老半天找不到想買的東西就跑掉了。另一方面,下單的網頁到是不怕步驟多,就怕使用者不會用,或是抗拒使用 (要付錢的地方總是會小心翼翼的)。所以一般下單都會設計成 wizard 的方式,一步一步導引使用者完成下單。

那如果是購物網站的後台呢?後台的使用者屬於 power user (可能一開始就是,或是之後會被訓練)。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產品上架,處理訂單...等等例行性的作業。這樣的網頁以快速為最優先考量:可以運用 減少 popup、不用 wizard、多功能客製化元件、一頁內放多一點資訊、增設 hotkey... 等等技巧。總之讓用戶可以在最少的點擊、最少的思考完成他的工作就是了。

原則二:第一頁要放用戶最想做,最常做的事

要提升 usability,就是去思考用戶最想做或是最常做的事,比方說,第一頁除了查詢表單之外,還列出他最近處理過的10個案子;或者,用戶比較關心那些稽核不過的案子,那一開始就先列出這些有問題的案子;或者,可以提供查詢條件 history 的功能,讓用戶可以調出最近下的查詢條件... 等等。

決定要做那方面的事,要透過談需求時了解。而且,要注意很少有使用者會自覺得想到這一塊,必需由開發者主動尋問和了解使用者的作業才行。

原則三:重要的內容放在 1024x768 內

這個原則很基本,許多人都了解 (還不知道的人要打屁屁!)。問題是出在難遵守.... 開發人員通常都用很大的營幕、開高解析度、然後字型用的小小的,希望一次看多點資訊,方便開發。這樣的習慣長期下來,一不小心就會發生設計的網頁常常需要 scroll (甚至是左右 scroll)。

除非你的網頁是設計給 power user,而且是配備比較好的營幕。不然開發時建議固定開個 1024x748 的 browser 來檢視網頁的呈現,比較符合一般使用者的畫面大小。(安裝 firefox 的 web developer plugin,然後大小設 1024x748 (不是 768,因為要扣掉 toobar和 menu 的高度)) 瀏覽器的大小有了,接下來就是將重要的內容、用戶最關心的事情,盡量放在網頁上半段,一般來說,左上角是人瀏覽的起點,從那裡開始最好。目的就是讓用戶最少的力氣找到他要的東西,而不是 scroll 老半天才看的到。

原則四:改變資料狀態用按鈕,瀏覽資料用連結

當你做的功能是 改變資料狀態時,網頁上要用按鈕來呈現。如果是資料間瀏覽,則用連結來呈現。什麼是改變資料狀態?比方說刪除資料、送出表單、移動位置、切換...等等功能。這些功能用按鈕比較洽當,因為按鈕有 "動作" 的感覺 (按下後再彈上)、有視覺上的 feedback。當然在 ajax 的風潮之下,按鈕漸漸越用越少了,不少地方開始用連結來替代。不過重點還是一樣,要有視覺上的 feedback,例如加些 animation, yellow fade out之類的都可以。

另一方面,瀏覽資料則一定是用連結,千萬不要用按鈕替代。這聽起來很白吃吧?但就是有新手會犯這種錯 (三年前我自個兒也常犯...)

原則五:慎防預覽頁面

當設計多步驟網頁時,例如結帳的功能,中間多半會夾一個預覽的頁面。預覽的網頁原本是好意,讓使用者可以再完成前,再確認、考慮一番。但偏偏很多用戶會把他當做 "已完成" 的網頁,造成常會有客戶來電,抱怨明明已經完成了,卻沒成交。

為避免這類常犯的錯誤,建議預覽的畫面正上方要加上大剌剌的 "完成按鈕" (可用顏色/大小/字型來醒目) 提醒使用者,要按了才會生效。如果版面許可,可以再加上 process train (另一說法是 process funnel) 就是常見的按順序導引:(1) -> (2) -> (3) -> done,這樣就更穩了。現在 Ajax 技術發達,也可以考慮用 "即時預覽" 取代掉舊的換頁預覽,這樣既方便又不會出錯。

簡單易懂的說明,受教了~

[摘錄] SNS

"Why New Media之十一:SNS":http://weiwuhui.com/archives/647.html @ It Talks-魏武揮的blog

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會性網絡服務,一種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它的熱門據說和六度理論有關:通過六個人的轉介紹,你可以認識胡錦濤,或者克林頓。

但其實人類本身就是社會化動物,人類無時不刻地在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尋求各種社會化工具。

SNS只是工具,不是目的。人類從來不會因為SNS而SNS。關於社會互動,有很多社會學理論,其中我個人比較信服的是「交換理論」這一脫胎於功利主義的社會學理論。人和人之間的sns,一定是建立在某種東西的交換上的,也許是物質,也許是精神。

用戶不是為了認識什麼克林頓而來的,為了更好地在那個虛擬世界中生存,他/她自發地需要建立SNS。從某種角度而言,SNS是網站的目的,卻是用戶的工具。

好的SNS網站是可以讓用戶在上面完成time killing的。

我個人思考並不是太成熟的觀點是:純sns網站不能獨立存在,它必須依附在某種介質之上。只有這樣,用戶才會知道自己上站幹什麼,順便地,完成了SNS的連接。

"校內網有什麼用?":http://blog.donews.com/liuren/archive/2007/11/22/1230421.aspx @ 劉韌Blog

10. 我上校內,第一次件事情,是找中學同學,我可以找到很多阜陽第三中學的校友,但找不到同班同學,我也找到一些鼓樓小學的校友,但小學最早的入學時間是1980,這顯然不是針對像我這樣的老傢伙設計的。由此,可知校內上都是年輕人。

11. 校內的產品經理很詫異,我登錄校內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找我的小學和中學的同學,而不是大學同學和公司同事。我的解釋是:經常聯繫的人,我用不著校內幫我,只有那些不能或缺但又不經常聯繫的關係才用得上SNS。比如老鄉、老同事、老戰友、老同學。

12. 在API方面,我希望校內至少能支持RSS的輸入。比如我在http://Blog.donews.com/liuren上寫Blog,能自動通過RSS傳到我的校內賬戶,這樣我就不用貼兩遍了。另外,加強「個人信息」的功能。在網上結識新朋友,摸不著看不見,我們更多地要憑借共同喜愛的書、電影、歌曲,來進行最初的溝通和瞭解。

13. 我不會為了寫博客或者貼照片,我選擇校內,是看重,它上面已經有了很多真實的人、真實的關係。以學校為基礎,發展更多的白領用戶,是校內挺進主流市場的關鍵。

"clone 的 facebook 在台是否有市場?":http://blog.xdite.net/?p=489 @ Blog.XDite.net

目前我看到所有的台灣 clone facebook 都以「封閉」、「邀請」、「實名」、「大學生」為重點去作。如果真的要做,要以高中生為面向去作。

為什麼? facebook 的朋友圈認同感是起始於大學,但並不代表台灣吃這套。台灣地狹人稠,大學生數量暴漲的年代又是資訊化的年代。今天你想找一個大學同學,只要上八卦版尋人,馬上就找的到它的網誌、blahblah,真的不缺聯絡方式,並不是永世不見面。真正可能再也見不著面的是國高中同學。

但相較於大學,人人卻幾乎都對自己的國高中有強烈的認同感。八卦版最常看到的就是認親文、學校懷古文。不僅是在地歸屬感問題,各地第一二志願也較難較長短,國高中的各校傳統都是令人懷念的一段塵封記憶,認同感以及尋人意念強大。國高中同學又符合畢業以後聯絡方式難覓的狀況。所以,要做就要以高中市場為面向。而不是只抄皮,卻去骨。不然 clone 一百次大概都不成功。

網站的目的 vs. 使用者的需求

[摘錄] 谷歌首頁最貴的按鈕:每年損失上億美元收入

"新浪 科技時代":http://tech.sina.com.cn/i/2007-11-23/07491869338.shtml

這個按鈕之所以取名「I'm Feeling lucky」是為了直接給用戶提供一個搜索答案,而不是很多的搜索結果。用戶在谷歌首頁輸入關鍵字,再點擊「I'm Feeling lucky」就會直接在瀏覽器中打開通過該關鍵字搜索排行第一的網站,「如果這個唯一的網站正是你要找的內容,那你真是太幸運了」。

在谷歌搜索中,不足1%的搜索量是通過「I'm Feeling lucky」實現的,甚至布林也承認自己很少使用這個功能。由於點擊「I'm Feeling lucky」後,用戶被直接引向第三方網站,而不會打開顯示谷歌廣告的頁面,有業內人士據此計算,谷歌因為這一按鈕每年損失的廣告營收就高達1.1億美元。

「I'm Feeling lucky」看似無用,而且每年還損失上億美元的收入,為什麼卻一直「巍然屹立」在谷歌千金難買的首頁上?瑪麗莎對此的解釋是,「你知道,拉里(註:谷歌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和塞吉認為——當然我也贊同——一家公司要變得呆板、官僚、甚至唯利是圖是很容易的事,而谷歌及『I'm Feeling lucky'讓人快樂的地方在於,它們在時刻提醒你:谷歌人不僅有性格,而且充滿熱情,是有血有肉的人。」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谷歌正是通過這樣一種「不商業」的方式給外界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我們只是兩個在外玩耍的大學畢業生,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回憶著大學時光」,以避免給外界造成這樣一種印象:我們是一家擁有1.6萬人的大公司,我們的工作就是侵犯你們的隱私。

好一個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