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Press 中文化

■ WordPress 中文化步驟:

* 下載語系檔
** 繁體中文:"我的普立茲":http://blog.beyes.tw/ - "WordPress 2.2 正體中文語系":http://blog.beyes.tw/77
** 簡體中文:"Yskin's Blog":http://yskin.net/ - "WordPress 中文包":http://yskin.net/wordpress-chinese/
* 上傳語系檔
** 在 wp-content 之下,建立 languages 這個目錄
** 將下載的語系檔 (*.mo) 上傳到 languages 之內
* 設定
** 修改 wp-config.php (不建議)
** 安裝 Language Switcher plugin

完成!

[摘錄] 理論正確不代表實踐正確

"王建碩":http://feeds.feedburner.com/~r/wangjianshuo/~3/133670361/20070714_cecaeaeeec.htm

在IT圈裡面,尤其在blog盛行的IT圈裡面,對風雲變幻的市場,每個人都嘗試做些解釋,從而產生很多理論正確的表述。這種指點江山,看起來無比聰明的「理論正確」,或者說是「戰略層面正確」的觀點,卻遠不能保證「實踐正確」。

理論上的正確,說的是一種自然規律,如何適應這個自然規律,要的不僅僅是理論,更多是知識,經驗,技巧,和能力。馬後炮沒什麼了不起的,而我們畢竟不能看著後視鏡來開車呀!

在戰略和成功之間,有一個重要的實際操作的問題。就是在細節上面,在具體的判斷上面的一個一個決定綜合起來導致了差距。打仗不但要有正確的方向,還要有每一個小的戰鬥都能打贏的部隊。。。

所以說,如何從眾說紛紜中找到什麼是真正代表用戶的聲音,或者如何在每一件決定上面判斷好這是冒進還是保守,就好似如何從歷史紅紅綠綠的數字中間判斷現在是高點還是低點一樣,是執行的能力。這一點,就落入了專業人員探討的範疇,也是需要學習的。高估了戰略的力量而低估執行,和僅僅關注執行而不關心戰略一樣有失偏頗。

註:本文和眾多的理論正確的文章一樣,也是一篇沒有什麼實踐指導意義的文章。最後一句話,就算是知道了,也要面臨一個如何提高執行力的問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很有道理的文章,看完了以後,除了點頭稱道以外好像還跟沒看一樣的原因了。。。

就甭寫感言了,因為寫出來也沒有什麼實踐指導意義。
這篇理論正確的文章,我心領神會了...

崔健,好久不見!

"時報資訊 - 記記者:【賴怡鈴/台北報導】":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708/57/gybu.html

等了八年,中國搖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崔健,終於在昨天下午首度來台。他帶著十人編制的樂手,準備在今晚於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上壓軸演出。下午五點多,崔健如願踏上台灣土地,他有些不可置信地說:「好像依然在夢中。」

崔健向來不喜歡聽到自己被封為「搖滾教父」,昨他在前往飯店的路上又聽到這個封號,忍不住說:「聽到耳朵都長繭了。」他自認是「一個不放棄理想的行動者」,一路走來廿年,歷經高低潮起伏,從來沒有想要放棄過,然而現在崔健已擁有搖滾指標性人物的地位,也登上名人殿堂。他認為還要突破和挑戰的,還是自己。

經由媒體報導才知道,崔健要來台灣了。

最早知道「崔健」這個名字,是在讀高中的時候,當時大陸學運鬧得沸沸揚揚,電視新聞每天轉播報導。有一天,我看到一則新聞畫面,一位不修邊幅的男子,在學運現場拿著一塊紅布矇住了雙眼,然後拿起小喇叭吹起歌來,現場學生一致鼓掌叫好。新聞字幕寫著,這個人叫--崔健

後來,發生了六四天安門事件,處於「憤青」(憤世嫉俗的青少年) 年紀的我,對大陸充滿了好奇,買了一本繁簡對照的小字典學起簡體字,但礙於兩岸之間的對立,大陸相關的資訊少之又少。

1989年,崔健在台灣發行的第一張專輯《一無所有》,我攢了錢買了卡帶,崔健用他沙啞、滄桑的歌聲,唱著樸實、率真的歌詞,讓長久浸淫在國語流行樂的我感動不已、一聽再聽,之後也愛上了大陸的「西北風」歌曲。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9238.htm

西北風,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國歌壇的一個輝煌記錄。是大陸原創歌曲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也湧現了一批真正有代表性作品和實力歌手。顧名思義,作品風格多以內陸西北地區傳統文化為根基,歌唱黃土情結。由於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加之搖滾節奏的配樂,搖滾或流行歌手的現代唱法等處理演繹,使西北風歌曲成為家喻戶曉風靡海內外的流行風潮。其中以崔健的《一無所有》,胡月的《黃土高坡》、《走西口》,那英的《山溝溝》,最為突出。

在那段期間,我買了三卷崔健的專輯卡帶(一無所有、解決、浪子歸),近十卷的「西北風」卡帶、租到一卷張藝謀的「紅高粱」、買了一卷「嗩吶在唱戲」卡帶...。我當時特愛那種大喇喇的豪邁粗曠,或許它狠狠地幫我抒發被升學考試所壓抑的內心。

看到崔健來台灣,讓我回憶起那段苦澀的高中時期,他彷佛是一位素未謀面的老朋友,感覺陌生又熟悉。

崔健,好久不見,歡迎來台灣!

■ 延伸閱讀

* "崔健的圖片":http://www.fokid.net/blog/post/061209001.html

崔健 - 一塊紅布

一塊紅布

作詞:崔健 作曲:崔健

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 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
你問我看見了什麼 我說我看見了幸福

這個感覺真讓我舒服 它讓我忘掉我沒地兒住
你問我還要去何方 我說要上你的路

看不見你也看不見路 我的手也被你拴住
你問我在想什麼 我說我要你做主

我感覺,你不是鐵 卻象鐵一樣強和烈
我感覺,你身上有血 因為你的手是熱乎乎

這個感覺真讓我舒服 它讓我忘掉我沒地兒住
你問我還要去何方 我說要上你的路

我感覺,這不是荒野 卻看不見這地已經干裂
我感覺,我要喝點水 可你的嘴將我的嘴堵住

我不能走我也不能哭 因為我身體已經干枯
我要永遠這樣陪伴著你 因為我最知道你的痛苦
嘟……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社群不再重要…

在裁員之後的下半年 (2001年~),奇摩站和Yahoo!開始進行兩站合一的工作,帳號合併、服務整併...。搞得公司人仰馬翻,網友罵聲連連。

就在兩站合一的工作快近尾聲之時,有一天被主管叫去會議室「聊天」。

「小柯,最近還好嗎?」
「就這樣,東做做西做做...」

「你也知道,公司正面臨很大的挑戰及轉變...」
「嗯...」

「如果我跟你說,公司覺得社群不再重要,你會有什麼看法?」
「呃...為什麼公司會有這樣的想法?」

「就公司的立場來看,Community 這一塊一直沒有明顯的 Business Model...」
「不能這樣看啊!不少人是為了來家族,而每天上奇摩站,再順道看看新聞...」

「我知道你的意思,但總公司在事業策略上有調整,所以...」
「所以?」

「所以公司希望調整我們的工作內容,然後去接一些可以賺到錢的服務 or 頻道...」
「不會吧...」

曾紅極一時的社群服務 (聊天室、家族、摩域),因為使用者眾、流量龐大,卻一直無法達到相對應的廣告盈收,惡性循環之下,社群被貼上『敗家子』的標籤。

當時家族的狀況:

■ 支出

  • 機器費:推出家族的目的,就是要吸引大量網友來使用,也由於太受歡迎,原本的系統架構無法支撐,不是繼續加機器,就是必須改寫架構。在人力的欠缺下,只能一直加機器勉強渡過。
  • 空間費:家族的資料放在一種高級的儲存媒體內 (工程師叫它 NA),雖然運作的效率比較高,但當時買一座 NA 所費不貲。
  • 頻寬費:當時家族的流量之高,已是奇摩站前三名的服務,但原本包月制的頻寬費用,H 公司卻要求改為超過一定額度的頻寬流量後,必須增收費用 (誰叫奇摩站被Yahoo!這個有錢人併購)。家族是頭號戰犯,立即被要求「降低流量」。

■ 收入

  • 使用費:0 元,在那個時候,誰先收費誰先死。
  • 廣告費:在家族放 Banner 廣告,網友漸漸練就雙眼「視而不見」的神功,加上 Pageviews 高得嚇人,稀釋了點閱率 (就是表現不好),造成家族的廣告單價偏低。

就因為支出和收入有極大的落差,總公司對社群發展持悲觀的看法,加上網路廣告市場的大幅萎縮,當時的 CEO (執行長 Terry Semel) 要求開發不靠廣告,本身就能賺錢的新服務。身為Yahoo!的一員,我也開始執行「開源節流」這個使命:

■ 開源:

  • 接管「奇摩筆記」:原本負責該服務的製作人被調去開發新服務--拍賣。
  • 接管「人力頻道」:同事調職,我要負責首頁上稿、頁面調整。
  • 接管「旅遊頻道」:同上。
  • 開發「房屋頻道」:跟業務去某房仲公司洽談頻道合作,負責規劃首頁及上稿機制。

■ 節流:

  • 家族空間加大:原本有計劃要把家族的空間放大,但因 $$ 問題而作罷。
  • 家族流量控管:限制家族每小時可被下載/瀏覽的流量。

「沒有對錯,只有成敗。」這是我常常掛在嘴邊、寫在文章結尾的一句話。今非昔比,處在當時的情境,我雖然堅信社群是座待採的寶礦,但我瞭解如果Yahoo!這艘大船不快點轉向,絕對會駛向冰山,跟鐵達尼一同沉入海底,只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傳說...

Titanic sinking

■ 系列文章

[摘錄] 漫談Web 2.0分享網站的「分享」

"Mr. 6":http://mr6.cc/?p=853

目前Web 2.0整體創意的發展方向卻傾向一再的加強「前端」,也就是設計出一個又一個更棒的特殊網站讓大家可以分享某些更特別的東西,或者用更特別的方式分享給全世界,但事實是,這樣做讓自己挶限在某一個領域裡,很快就會觸頂,而這個「頂」之低,常常令創業家大失所望!

當一個網站以「小分享滾小分享」定位自己時,或許整個策略會有所不同。目前大部份的網站強調的都是讓這些使用者可以讓全世界看到,以為「讓全世界看到」這個動機,會讓一些「想出名」的使用者會率先開始分享,但網友們真的人人都有這麼強烈的動機要讓陌生人知道自己的感想嗎?或許這部份在男女交友的年輕網友圈子是很重要的,但在其它領域、其它年齡其實「讓全世界看到」,好像並非最重要的事。大部份的人最有興趣的分享方式,或許還是分享給自己的朋友與家人、自己已認識的族群,可是,當一個網站可以讓他們好好的、輕鬆的和周遭朋友做出這些分享的時候,這個「分享的美好經驗」馬上會從朋友傳到下一個朋友,再傳到下一個朋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開始分享了。從這個角度出發,創業家或許會開始加強使用者分享時的「體驗」,而不是分享之後大家都看到的「成果」。

我不否認社群上的發表行為,是一種分享,但追溯這個分享的動機,是在於滿足個人 (我) 的需求,用「分享」的角度當網站的定位來出發,確實會把路走窄了。。

這篇和「web2.0,「用」者歸來!」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