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論定分類網站,只需50字

"麥田的讀書生活":http://item.feedsky.com/~feedsky/maitian99/~1218167/1258316/1219878/1/item.html

分類信息所要求的真實性和互聯網的匿名、免費、共享、易複製等特性具有本質衝突;但和紙媒的收費模式相得益彰。

一個社群服務如果能有效提高「真實性」,它是有機會的。

曾經有人說,知識+拍賣很像。

我覺得「像」,也「不像」。

知識+ 的問答、點數、等級、評價,很像拍賣的競標(一人發問,多人回答,答優中選)、信譽評價(中選獲得點數、解答率提高)。

就上述方面來看,這兩個服務確實很像,如果說網路拍賣是「完美的物品交易市集」,那我會覺得知識+ 是「完美的知識交流市集」。

不過,拍賣在收費(上架費、成交費)之後,它已經變得和知識+ 不一樣。拍賣在完美的架構之上,升級成更具真實性、更值得信賴的市場。而知識+ 卻還在無間道之中打轉,每天得面對一堆亂問亂答、棄置問題、廣告灌水、互拱點數的客服問題...

再者,拍賣的賣家對他上架的商品具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也期望讓顧客充份瞭解,所以攤位內容會盡力詳實豐富。而知識+ 的發問者就是對事情有疑問,所以才來發問,加上對事情的不瞭解 (瞭解就不會來問了),問題內容大多零零落落,回答的水準也是參差不齊。

最後,拍賣關係到實質的金錢,賣家、買家雙方都會戰戰兢兢,提問、探底、徵詢、確認。知識+ 只有虛擬的點數頭銜,發問者和回答者之間的利害關係,並沒有拍賣那麼強烈,因而造成問答的鬆散。

模式或許是相同的,但本質已產生歧異。
機制或許是完美的,但人卻是不完美的。

[摘錄] 社區網站快速自檢問卷(beta1版)

"既白的博客 ":http://jibai.blog.techweb.com.cn/archives/2007/200772234049.shtml

創業咨詢的最重要價值,既不是結論,也不是角度啟發,而是「差異」:對於同一個問題,創業者、咨詢者和熱心網友的看法可能會有很大差異,例如什麼是你客戶的真正需求、客戶從你的網站感知到了什麼價值、用戶的自我驅動力是什麼,對這些差異進行定性分析、思考差異的來龍去脈,對創業者是很有價值的。是機會的又一次證明?是過去某些局限的發現?還是需要重視的用戶或資本的認識門檻?。。。這套問卷模板,期望能幫助創業者聚焦於在重點問題上與咨詢者、熱心網友之間的認識差異。

如果不知道怎麼搞社群網站,這份問卷可以幫你好好想一想。

Community,在大陸稱為「社區」,在台灣稱為「社群」。

叫社區,住在台灣的我,會感覺像是在指稱某一個實體的大廈及住戶。不過,曾經負責社群服務的我,深深感覺經營虛擬的社群,就像在參與實體的社區一樣。

實體社區的建築設計師,就像社群網站的製作人 (Producer)
實體社區的建商,就像社群網站的工程師 (Engineer)
實體社區的裝璜設計師,就像社群網站的視覺設計師 (Visual Designer)
實體社區的總幹事,就像社群網站的經營人員 (Editor, Associate Producer)
實體社區的......

這絕對是 common sense,但我有時在思考如何去規劃經營社群服務時,就會回想、神遊實體社區的一點一滴、一舉一動,感覺很實在,也很有收穫。

網路是實體世界的數位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