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Google Answers在俄羅斯重生

"Gseeker":http://www.gseeker.com/50226711/google_answersaecec_102817.php

Google的收費問答服務Google Answers已於去年12月正式宣佈死亡,不再接受新問題。當時還引起一陣小騷動,不過直至現在,大家好像都已經習慣了,因為遍地都有免費的問答服務,比如Yahoo! Answers及微軟的Live QnA。但最近Google有了一個很有趣的舉動,那就是它在俄羅斯分站重新推出了問答服務。並且,那是一個全新的Google Answers。

俄羅斯版的Google Answers採用的也是常見的計分制。也即當你回答問題時,有機會獲得獎賞分,而之後你提問題,也需要設定懸賞分才行。只要你擁有Google帳號,即可加入這個服務。

身為曾經參與Yahoo!奇摩知識+ 開發團隊的一員,對於 Google 這樣的改變,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也對於知識+ 能外銷回美國總公司,至今仍與有榮焉。

你今天KIMO了嗎?

跟公司一位元老級的行銷部同事要到了這個堪稱經典級的奇摩站廣告,看了之後,讓我彷彿又回到當年奇摩站往前拚、往前衝的光景。

世界變了,不要覺得奇怪,要覺得奇摩!

■ 廣告背景

廣 告 主:台灣奇摩站
廣告代理:達美高廣告公司
製作公司:紅色製作所
創意總監:鄭以萍
文 案:沈美芳
美術指導:葉坤樹
影片製片:李智倫 影片導演:陳宏一
主 旨:當網絡時代來臨,身為台灣地區最大入口網站的奇摩站,將跟你生活的每一部分息息相關。利用消費者生活所熟悉的人事物,以及所看到的聽到的東西都變成了Kimo,來傳達出這個世界真的變了,生活變得越來越Kimo!
文 案:歡迎收聽早安Kimo,我是DJ Monica。
哇!聽說Kimo百貨在打折!
對啊!好多東西喔!
喂!Kimo!Kimo!
(今天奇摩股市終盤調幅285點,成交量一千……)
我都是看Kimo知道的啊!
來哦!好吃的奇摩滷味……
世界真的變了。
現在想做什麼,
只要上網奇摩一下。
你今天Kimo了嗎?

[摘錄] 網上出現威客一族 人數達60萬憑借智慧賺錢

"央視國際":http://news.cctv.com/science/20060914/100112.shtml

到底什麼是「威客」?這個詞彙的創造者、中科院MBA劉鋒說,2005年7月,他在一篇網上流傳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威客」的概念。根據他給出的定義,「威客」就是那些在網絡互動問答平台上用自己的技能、知識、智慧獲取財富的人。英文名稱為witkey,意思是智慧的鑰匙。

劉鋒說,20世紀70年代誕生的BBS有4種功能——發佈新聞、發佈交易信息、發佈個人感想和互動式問答。前三個功能逐漸分離出來,發展成為新聞類、電子商務類和博客類網站,而威客網站正是由第四種功能分離出來的。

威客大致也可以劃分成三大類:

* 創意設計:專業人士的新舞台
* 服務勞務:廉價勞動力任選擇
* 腦力支招:創意無限「金點子」

就在劉鋒提出威客理論的同時,一些前瞻的企業家已開始實踐了,無論是百度知道、新浪愛問等通過知識問答獲得積分、虛擬貨幣的網站,還是K68、豬八戒等真正用貨幣進行交易的網站,都算是威客網站,因為他們的實質都是「智慧換財富」。

原來知識+ 也算是一種「威客」。

我跑去K68看了一下,但沒空仔細踹它的機制,拿一個任務範例來看:

* 本質就是需求和供給的互動行為,K68與知識+ 相同。
* 知識+ 用點數及頭銜激勵,K68有實質的金錢交易。
* 客戶 → 匯款 → K68 → 80% 為中標者的任務金額,20% 是K68的行政手續費?(待研究)
* K68與知識+ 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讓平台的人潮洶湧,帶動交易。

誠如文章所說,這個問答互動模式早已存在 BBS 之中,知識+ 或K68只是將它抽離出來、舊瓶新裝、小題大作罷了。說創新過於抬舉不實,充其量頂多是注入新的活力。

光用點數、頭銜做激勵的知識+ ,運行兩年多以來,發生過不少狀況,我很難想像K68這樣的模式在台灣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不過,Yahoo!奇摩做什麼都有它先天的原罪,或許放在其他網站,「威客」會活得比較美妙,也或許沒什麼「人客」...

[摘錄] 新浪博客之道:「堅決」就是勝利

"麥田的讀書生活":http://maitian.blog.techweb.com.cn/index.shtml

新浪博客是怎麼一步步走向勝利的呢?

第一步,新浪博客推出時機略晚,但blogcn和bokee給了新浪博客機會。

第二步,新浪博客產品本身並不好,但當時好的產品「和訊博客」功能太多,反倒不好。

對於新浪博客的產品,有必要說說當年陳彤的名言,「博客就是個人文集」。事實上,新浪博客產品很準確地體現了陳彤的這個思想。因為當時產品做的確實一般,乏善可陳。

但是,新浪博客歪打正著,一個「乏善可陳」的產品,恰恰符合UGC用戶行為特點——以UGC為主導的產品,其功能一定要少而精,因為用戶主動貢獻一件事情就不容易了,別指望用戶貢獻n件事。

第三步,新浪開始以博客大賽推廣效果並不好,但運氣好在後來來了徐靜蕾。

第四步,最關鍵的勝利,新浪「堅決」把名人博客這張牌打了下去。

一招鮮,吃遍天——如果要我總結新浪博客真正成功之道,我認為就上面這6個字。在《徐靜蕾博客幻象》中,我認為「徐靜蕾模式」走不通,因為「徐靜蕾模式」是一個「泡沫」。我的理論是正確的,但是新浪博客的破解實踐更是正確——是的,即使徐靜蕾模式是泡沫,那又何妨?當一個「泡沫」破滅時,再吹起另一個「泡沫」。於是一個一個名人「泡沫」輪番上陣,新浪博客的走勢也以45度斜角不斷爬升。

第五步,從 「比名而居」到「自得其樂」,新浪博客現在已經草根化。

在持續一年的「名人博客」一個個「泡沫」過程中,當時普通用戶在新浪開博,是因為有讓他們「與名人比鄰而居」的幻覺,但是,當這樣的草根開博越來越多之後,新浪博客已經實質轉變,越來越多的草根「自得其樂」。「龍頭」已經挑起了「長尾」,這才是新浪博客當下真正的狀況;而這才是新浪博客迄今為止,真正的勝利。

今天終於開始拜讀「麥田」的 blog 文章,又是一篇好文,收下了。

某些人的 blog,我有時要花很大的心神去閱讀,因為他們已經濃縮成精華寫成文字,我必須細嚼品嚐,體會箇中的滋味。

或許,別人會覺得我把「閱讀」這件事看得太重,或許,是我想得太多了。但每當我從中領會、激發時,我內心總會感到無比的快樂。

我在奇摩Yahoo!的日子 – 提離職 #2

在寫完「裁員」這一篇後,我開始在腦海中草擬下一篇,我突然發覺我把「第二次提離職」這件事的時序給記錯了,它應該是發生在過年之後,裁員之前...

就在2001過完農曆年之後,我跟主管表明我想離職,原因有三個:

  1. 我就是不喜歡Yahoo!台灣。
  2. 英文只有國中程度的我,從沒想過要待外商公司,但現在奇摩站被Yahoo!購併,我根本不想在這家公司苟延殘喘。
  3. 我對於當 Producer 完全沒有興趣,我喜歡做內容、做經營。

主管瞭解我的感受,除了要我再考慮一下,也允諾會開始找接替人選。善盡告知責任之後,我開始投履歷表,由於有出版社的經驗,加上待過奇摩站做社群的加持,我投了第一家就中了,而那一家是當時正紅的網咖店--戰略高手。

由於戰略高手的老闆是做「漫畫王」起家的,公司的網站除了遊戲之外,還想要經營漫畫這個社群,終極目標是搞電子商務賣東西。該網站的負責人跟我面試之後,覺得我的經歷很適合這個職務,希望我儘快來上班。

隔天,我跟主管告知我打算做到三月底,請她加緊腳步找接替人選。主管問我要去哪一家公司?我不想說,也說多無益,反正我就是想早早脫離這個令我難受的公司。

隔沒幾天的下午,主管傳ICQ來,問我晚上有沒有空?盧大為要找我吃飯。

幹--!當下的我,非常惱怒主管搞的這個動作,飯有什麼好吃的!?更何況又是令我為之喪膽的盧大為先生。我很想立即起身去痛打主管一頓,然後逃之夭夭、離職跳槽。

實驗證明,我的想像力遠高於我的執行力,腦子一直縈繞痛打主管的情節,身子卻必須硬著頭皮去吃這頓飯。一行三人約在公司附近的泰平天國,我坐如針氈吃著泰國香米飯,接受主管及盧先生的聊天拷問。

「你接下來想去哪一家網路公司?」盧先生問
「一家做遊戲及漫畫的網站...」我沒明說

「你要負責什麼?」
「漫畫社群的經營...」

「那不就是開2~3個家族當家長?」
「......」也對,我啞口

「你是要去哪個網路公司?」
「戰略高手...」我終於鬆口

「我覺得,那會是以實體的網咖店為主,網路只會是它的輔助...」
「......」我從沒想過這個問題

「如果網路只是它的輔助,那你負責的那個部份永遠不會是個重點。」
「......」我同意盧先生的看法

「當 Producer 可以發揮的地方很多,再好好想想...」
「是...」

晚餐吃完了,盧大為請客,他在付帳時,發現原來泰平天國是由建中校友所經營的,凡是建中的校友就可以打折,怎麼證明自己是建中的校友?盧大為毫不扭捏地在櫃台唱起建中校歌

講實話,我的肚子沒吃飽,但我的思緒卻是被填得滿滿的。

隔沒幾天,戰略高手的網站負責人透過ICQ跟我說,因為公司有一些經營策略上的調整,所以人事案可能生變,如果我有其他更好的工作機會,建議去就職。用白話文講,我這個工作機會泡湯了。

幾經思量,我最後還是留了下來。Just give it a try...

■ 延伸閱讀

貿易雜誌

曾是國內最大商用軟體通路商的華彩軟體公司,在二○○一年出現資金調度困難時,由大股東台灣工業銀行及東元公司進行整頓。查帳後,卻發現財務黑洞過大,大股東不願再增資,去年十月初華彩軟體只好暫停營業,而轉投資的戰略高手也拉下鐵門,留下廿四億元的鉅額虧損。

■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