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推動web 2.0 經部砸4億

"經濟日報/記者何佩儒/台北報導":http://udn.com/NEWS/INFOTECH/INF3/3623649.shtml

為了鼓勵企業及個人、微型企業等投入web 2.0服務的開發,經濟部推出三年計畫,從今年到97年底編列4億元計畫,分別補助企業及個人2億元進行開發,這也是政府首度補助個人投入新事業開發。

經濟部推出的web 2.0創新推動計畫,除了將提供100萬元,進行創意徵選計畫,得獎者如果要將創意進行實做,將可獲得20萬元的補助,同時經濟部也將提供機房,讓得獎者免費使用一年。經濟部並將與國際大廠合作,協助創意商業化,甚至推廣到國際市場。

與其說推動web 2.0,不如說是推動在網路上的創意產業。
政府推動是一件好事,但希望不會淺碟草率、一頭熱。

給經濟部一個愛的鼓勵~

小小柯吃拉麵

上週六,蔡頭說她想去京華城拿來店禮 (小毛毯),於是一家三口,坐著摩托車來到京華城。正值中午12點多,我提議去京華城附近的一家赤阪拉麵吃中餐。

蔡頭點了一碗赤阪拉麵,我點了一碗蒜香拉麵 (我以前都吃電視冠軍拉麵,不過要省錢持家)。小小柯喝完牛奶,便吵著要吃拉麵,蔡頭盛了半碗給他,小小柯便高高興趣吃起麵來,邊吃還邊唱歌~ (見影片)

那一餐小小柯吃得很高興,大約下午三點回到家之後,小小柯在廁所拉了兩次肚子,顯然是拉麵太油,導致小小柯腸胃不適應或蠕動過快...。也還好,拉完之後,小小柯依然生龍活虎,沒有其他不適的狀況發生。

上上週感冒,上週過敏,今天拉稀
小小柯真是多災多難。

[摘錄] 中國網民決定了WEB2.0的失敗

李鑫

互聯網實際上就是圍繞需求、技術、產品三條線進行發展的。美國的網民的互聯網需求和技術與互聯網產品幾乎是同步的,而中國的網民的需求、技術和互聯網產品這三者往往沒能同步,有的甚至相差非常大。互聯網產品從美國照搬到國內可以說沒有任何的損失,與美國幾乎是同步發展的,但國內的網民對某項互聯網產品工具的使用需求並沒有達到相對的高度,少數網民有了需求但技術水平並跟不上速度,這三者的脫節給了大網站充足的時間,掌握了機會,這也是之所以國內的互聯網大鱷不對Web2.0做任何收購的原因。

舉例來說,一個Web2.0新產品網站在美國推出,迎合了一大批網民的需求,同時網民又能很快地使用這個工具,這三者的同步,那麼在很短的時間內,這個網站就會擁有一大批用戶,或許一半網民會去使用它,而當其它互聯網大鱷發現這個市場的時候,已經很難去贏得市場,難道去努力征服剩下的所有不到一半的用戶?於是,收購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但在中國,前面兩年的時間裡有100萬的人寫了博客,等普遍用戶用了這個需求之後,大網站是去花錢收購那100萬用戶還是開發產品去爭取1億網民中的9900萬,2年的時間是需求、技術和產品不同步而給出的。

在市場更小的台灣,Web2.0網站會有什麼走向?
就我的認知,有機會被購併的網站有三種型式:

* 技術領先:技術高超,對手難以在短時間模仿抄襲,ex: skype, flickr
* 創意領先:點子前所未有,且能迎合使用需求,ex: del.icio.us, flickr
* 市場領先:擁有大量的閱覽率、用戶數...,ex: Myspace, Youtube

在台灣,如果技術領先,就會選擇到美國、大陸發展。
如果創意領先,很快就會被Yahoo!奇摩、Pchome抄襲。
如果市場領先,Yahoo!奇摩拼死也會搞出同樣的服務趕過你。

真的沒機會了嗎?或許有第四種我不知道的型式吧...

[摘錄] 如何瞭解用戶和需要瞭解什麼

"白鴉":http://www.uicom.net/blog/article.asp?id=497

首先,我們需要觀察和瞭解"用戶在做什麼、在怎麼做"。
比如一個門把手,我們需要觀察和瞭解用戶怎麼去用的,拉?推?.?

然後,我們需要知道用戶是怎樣想的為什麼要這麼做。
他們在使用這個門把手的過程中和使用後在想什麼,包括他腦袋裡面的感受是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去瞭解「用戶知道什麼?」
他有什麼樣的基礎,是否見過用過你設計的這種門把手?(知識積累、使用經驗、..?)

同時,我們還需要知道用戶是什麼樣的思考路線,你的設計給了他什麼樣的預設邏輯。
當他看到這個門把手要去開門的時候,他會如何打算去完成這個事情。 (當你告訴用戶「把大象放進冰箱」,他會做什麼樣的計劃?)

最後,我們還需要瞭解:用戶有什麼樣的接受和學習能力。
如果這個用戶從來沒有見過圓形的門把手,也不會想到擰開門,那麼他是否能夠接受和很快的學會去「擰著開門」。

觀察人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每天騎摩托車從中和到台北市上班,通常在8:55左右從永和上中正橋。約莫在一個多月前,我發現有一位老婆婆會站在中正橋的橋頭,看著車流上橋,有時還會微微舉起手要做交通指揮。

流浪漢?不是,她衣著整齊。
神經病?不是,她雙眼有神。
義交?不是,她年紀有70以上。

就這樣,我每天上班都會看到她站在橋頭,偶爾連續幾天沒看到她出現,我還會擔心她是否身體微恙。

她在做什麼?
她為什麼這樣做?
她知道我在注意她嗎?
如果我跟她打招呼,她會有什麼反應?
...

之前,我把這個發現告訴蔡頭...

「那個老婆婆真的很有趣,幾乎每天都在橋頭上...」我跟蔡頭說
「小柯,該不會只有你看得到吧?」蔡頭聲音一沈

「呃......」我還真的沒想過這種靈異問題
「跟你開玩笑的啦!上次週六早上經過,我也有看到!」蔡頭笑了出來

我,扯遠了。

Google意大利麵與Yahoo花生醬

"思維的樂趣":http://www.mindmeters.com/showlog.asp?log_id=3981

Yahoo高管寫的備忘錄被披露出來,被稱為「花生醬宣言」——「我聽說我們的策略被描述為花生醬,分散的塗抹在在線世界持續湧出的無數機會上。結果是有限的投資分散在每件事上,我們沒有集中關注任何特別的事。」「現在的雅虎就如同麵包上的花生醬一樣,攤得很大,卻稀薄無比。」外界對Yahoo和花生醬的態度基本上是批評。

10月初的《Fortune》雜誌封麵標題是《Chaos@Google》談google創新,它稱Google的產品開發方式是「意大利麵式」——把意大利細麵條往牆上扔,看哪個能粘住。對Google和意大利麵,態度基本上是褒獎。

其實,Yahoo的花生醬不那麼糟糕,Google的意大利麵也不那麼香。Hitwise的Bill Tancer發佈兩個數據,分別是Yahoo和Google自己的業務的構成比例(圖1)。我們可以看到,Yahoo雖然這麼多年來沒開發出什麼大獲成功的產品,但畢竟有三個業務在10%以上。而Google的搜索,佔到78.59%,第二成功的圖像搜索才佔到9.22%(此統計不含YouTube)。

大二時,上第一堂的行銷課,我之前完全沒接觸過行銷這個領域。老師一上課就問我們:『如果要在校門口開一家麵包店,大家的口味愛好都不同,身為老闆的你,會怎麼推出產品?』

當時的我,心裡想:『那就做綜合口味的麵包,因為我家都是吃大雜燴...』

我的答案當然是不正確,標準答案是要進行市調,做市場區隔。
因為沒有顧客會喜歡吃口味混雜、沒有特色的綜合麵包。

Yahoo!手邊還有幾罐花生醬?
Google手邊還有幾盤意大利麵?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還是必須集中、集中、再集中。
在個性化的時代,大家都已厭倦綜合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