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Google:軟體開發時間平均只要半年!

"CNET":http://www.ithome.com.tw/itadm/article.php?c=36938

李開復表示,相較於一般公司開發一套軟體平均需要兩年的時間,Google平均只需半年,最快甚至僅兩個月。他提出7:2:1的概念,每個員工可把70%的時間做工作內的事情、20%做其他與工作相關的事情(或者是自己喜歡的事),而10%可以研發其他與工作無關的新技術。

Google也同時利用網路環境快速的特性,「把網路當作實驗室」。每一個員工只要有一個點子,就可放在內部計畫的平台上,讓所有員工進行投票;如果反應正面,則可開發出產品原型,然後放到Google實驗室上成為beta版提供所有的人試用;若受到網友的肯定,最後就可變成真正的服務推出。而這樣的循環,平均只要六個月。

"[摘錄] Google專訪(上):發展智慧搜尋 ":http://taiwan.cnet.com/news/software/0,2000064574,20106002,00.htm

我們服務設計的二項原則,一是完全靠機器挑選,不要靠人;靠人來選擇就不免影響客觀性。第二是不要有希望使用者不要離開我的地盤的想法,多留一分鐘我就會多賺到多少錢。

已經大到一定程度的谷歌,我好奇它何時會變成行動遲緩的巨人...

夢見小小柯

有一天,我夢見小小柯,我跟他在夢裡玩得不亦樂乎。
忽然間,我夢醒了,小小柯不見了,蔡頭跟我說,我和她並沒有生小孩...
我悵然若失,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小小柯的存在對我來說是那麼的真實。

突然間,我夢醒了,真的醒了,臥室裡的小夜燈亮著,
嬰兒床就在我的身旁,我輕輕地抬起頭,看到小小柯在床內安詳地睡著。

就在那個剎那,我發現我是如此深愛著這個小生命...

[摘錄] WEB2.0 與社區

"謝文":http://blog.donews.com/ruanying/archive/2006/03/27/794241.aspx

最簡單的說法是1.0關心的是事,2.0關心的是人;1.0開的是店,2.0建的是家,這是本質的區別。

BBS是1.0的社區,1.0的社區就是按照某類主題大家聚在一起,誰聚誰散不固定,高興來就來,不高興就走。2.0不是這樣的,2.0是先建家,再展開。

「成功的Web2.0網站必然是以社區的形式發展」。

Web2.0社區3個基本元素——個人、群體、社區。

有人叫群體為圈子也未嘗不可,群體比圈子範圍要廣一些。他們三者關係是真實全面的個人,形成豐富多彩的群體,豐富多彩的群體產生充滿活力的社區。

沒有真實的個人,你的基本群眾力量和你是若即若離,或者是假面目示人,這樣沒有成功的希望。

只有真實全面的人,才可以在真實基礎上面建立豐富多彩的群體、圈子、俱樂部等等,還有一個是裡面可以搞很多活動,這些活動對運營商來說將來是不是可以賺錢那還是後話,首先是有沒有本事建立多主題的、人群這一級、朋友這一級的層面,然後能不能合併同類項,100個汽車圈子形成一個汽車社區,1000個音樂圈子形成一個音樂社區。這麼多多主題的,全面的社區合起來形成一個鬆散的網絡世界,這個網絡世界越大越好。這就是Web2.0的本意,Web2.0有一個理論叫做「長尾」理論。 「長尾」就是多中心,異常的活躍。

Web2.0社區的3大支柱——信息生活、社會生活、物質生活。

信息生活無非就是發佈,比如博客、閱讀、交流、收集、查詢、各種流媒體形式等等。不管怎麼說都是信息,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這一塊大家很少有反對的,很多人把它就當作Web2.0的核心、主流、關鍵等等。我覺得至少從經驗上總結這塊生活Web1.0已經夠了,1.0已經滿足了信息生活百分之七、八十的需求了,2.0只能做補充。

現在真正缺少的是社會生活和物質生活,是信息生活,社會生活和物質生活的互動,這才是2。0的挑戰。社會生活必須超出個人以外,是必須跟另外一群人打交道,朋友的查詢、交往、朋友圈的發起、組織、管理等等這個層次。

第三個是物質生活,物質生活至少現在已經顯露在網上的,有愛好類、讀書、吃飯、旅遊、收藏這一類的;還有活動類的,今天這個會從華人英才網的角度就是一種活動類的,不是哪個組織派來的,我們大家都是為一個主題有興趣來的;還有交易,交易也是廣義的含義。

Web2.0的另外一個核心,Web2.0的各個平台全部活動的最後都指向一個字:「服務」。服務可以稱為客戶增值服務、廣告服務、交易服務。

1.0的思維是企業家思維,2.0的CEO思維應該是一個城市市長的思維。你在建立一座城市。你是管著千百萬人的吃喝拉撒睡喜怒哀樂。你在網頁上扮演任何角色,沒有推薦這個城市哪個明星的博客給你看。我們的互聯網現在把網頁首頁做的巨長無比,惟恐老百姓不知道看哪個,這是商人的思維不是市長的思維。

Web2.0做的是社區也罷、社會也罷,做的是社會的推動,不是讓你給別人灌輸什麼,1.0是典型的媒體形態。1.0抓的是共性,2.0尊重的是個性。對你重要不見得對我重要,假如規模化了,誰尊重個性誰就有機會成功。

台灣的網路界也開始講起Web2.0,這一篇把Web2.0拆解得滿容易理解的。

事情沒有對錯,只有成敗,什麼是Web2.0?你做出來&成功,你就說了算。

[摘錄] 大眾點評網3.0 Beta版發佈

"星漢":http://www.xinghan.net/

3.0版的大眾點評網,在內容上將不再局限於餐館,新增了「購物」、「休閒娛樂」、「生活服務」和「活動優惠」等四個頻道。拓展後的點評網,幾乎涵蓋了城市生活消費的大部分內容。

我們較早實踐的第三方點評模式所產生的大量高質量信息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本地搜索的概念。我們搜索的是人們的大腦!

點評太多,眾說紛紜而難以取捨?那麼,就看看你所信賴的人對其的點評吧!--這是點評網3.0版針對點評日益增多的問題而推出的一個新功能--當你查看某商戶點評時,系統將優先顯示你的好友對其的點評;「好友」可以是你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也可以是你認同的某位點評網的會員。這個「好友點評」功能的實質是基於SNS原理。

如何使用戶能更快捷的尋找和組織屬於自己的信息?我們的對策是個性化,具體形式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 前面提到的「好友點評」功能是一方面;
# 全站引進了「Tag(標籤)」技術,以用戶的個性化來驅動網站信息的自組織;
# 統一的首頁將不再存在,每個用戶將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定制個性化主頁;

好友點評 (SNS) ← 大眾點評 → 部落 (Groups)

大陸的網站顯得生氣勃勃,反觀台灣的網站卻是平淡無奇。
是市場的大小,限制了企劃者發想的舞台嗎?

[摘錄] iceberg 對大眾點評的建議及看法

"iceberg":http://www.xinghan.net/index.php/post/5#comments

我從用戶的角度看,打分推薦應該分類,一種是現行的對餐館的打分,一種是對網站其他主體的打分,比如對用戶的打分(盡可能做到簡潔化、易操作)和對用戶的文章的打分或者對網站管理者的打分(為了評價優秀員工,可以得到大紅花,哈哈)。

後兩者打分也是不同的作用,畢竟沒有一個高手的所有的文章都是經典的。每個文章的打分有助於我們分辨文章的質量。對用戶-美食家的打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主要是為了誠信度(這種指數應該還可以通過他的好友的個數來體現,這就牽涉到另外的sns系統了)和專業水平高度(可能有的人對某個子類別特別熟悉,比如某個小區的餐館情況)的問題。這樣做的目的還可以防止網站在做大之後,大量的垃圾留言、商業行為。

生活方面的東西和sns這種軟件有天生的血緣性,如果大眾點評網能夠這樣按照這個方向發展,有以下幾個好處吧。

第一,利用sns,可以加強網站的用戶言論的可信度。
第二,利用sns,可以加強網站的用戶的活躍程度。
第三,利用sns,有效進行用戶評級。
第四,利用sns,有效地進行信息分類。
第五,利用sns,將我們的網站變成一個im。
第六,利用上述的sns,有效防止法律糾紛。
第七,利用sns和外界sns的關聯,通過口碑的傳播,有效拉動用戶數量。

看到在別人的 blog 上面,有如此高品質的留言 / 回應,讓我感到害怕,更令我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