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的由來

今天工作很忙、很茫、很盲,加上似乎又再次感冒,鼻塞、頭痛、暈眩、痠痛的症狀一一浮現。身心靈都感到非常非常的惡劣。就在此時,我腦中浮現一段旋律...

『當我死去的時候,親愛...妳別為我唱悲傷的歌...』

別誤會,我並不是真的想死,只是目前工作的內憂外患,讓我有點生不如死,若有所思,腦海浮出這首「歌」。就我所知,這首歌的歌名叫「歌」,徐志摩的詞,羅大佑的曲,我曾經聽過這首由羅大佑演唱的「歌」。由於時間有點久,我忘了歌詞,用搜尋引擎找到一個「野渡橫舟」blog,我才瞭解...

bq. 這首詩對中國學生來說,應該不陌生,因為徐志摩曾經把它譯成中文發表。這首詩所散發出來的哀愁氣韻,和徐詩的風格相近,很多人是因為喜歡徐志摩的詩,才認識這位英國女詩人:克莉斯汀娜.羅塞提(Christina Rossetti)。

bq. 克莉斯汀娜.羅塞提(1830-1894)是虔誠的英國國教福音教派信徒,一直在教會裡,擔任濟貧救苦的義工。因為信仰的差異,拒絕過兩次婚姻,從此便和母親以及已經是修女的大姐同住,過著隱居生活。有別於一般信徒對天堂淨土的嚮往,這首詩表達的卻是「天地悠悠,與草木同朽」的死亡觀。

bq. 不知道是怎麼開始的,這首詩常常被印在西式的喪帖上。收到這樣的喪帖,心情是複雜的,像是死者在安慰生者,又像是死者在催告人世間的恩怨情仇從此結束。

得知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後,讓膚淺的我在閒哼這首歌時,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英文原作:克莉斯汀娜.羅塞提(Christina Rossetti)
中文翻譯:徐志摩

When I am dead, my dearest, 當我死去的時候 親愛的
Sing no sad songs for me; 你別為我唱悲傷的歌
Plant thou no roses at my head, 我墳上不必安插薔薇
Nor shady cypress-tree: 也無需濃蔭的柏樹
Be the green grass above me 讓蓋著我的輕輕的草
With showers and dewdrops wet; 淋著雨也沾著露珠
And if thou wilt, remember, 假如你願意 請記著我
And if thou wilt, forget. 要是你甘心 忘了我

I shall not see the shadows, 我再見不到地面的青蔭
I shall not feel the rain; 覺不到雨露的甜蜜
I shall not hear the nightingale 我再聽不到夜鶯的歌喉
Sing on, as if in pain: 在黑夜裏傾吐悲啼
And dreaming through the twilight 在悠久的墳墓中迷惘
That doth not rise nor set, 陽光不升起也不消翳
Haply I may remember, 我也許 也許我還記得你
And haply may forget. 我也許把你忘記

晚餐吃什麼?

昨天約莫7點多,我還在公司,接到蔡頭的電話...

「今天晚上沒有要回娘家吃飯哦~」蔡媽媽有事,晚餐要自己解決
「是哦...那妳想吃什麼?」外食都吃膩了,實在不知道要吃什麼

「我剛剛有點想吃煎餃...」蔡頭想了幾秒,回了這句
「煎餃啊?那簡單...」我腦中浮現八方雲集之類的鍋貼專賣店

「除了煎餃...還想喝碗豬血湯...」蔡頭吞吞吐吐地說著
「哇靠~很遠耶!」我終於知道蔡頭想吃什麼了,那邊真的很遠...

「沒啦!沒啦!我只是想想而已啦...」蔡頭知道這是個奢求,連忙解釋
「我再看看路邊有什麼好吃的...」我掛上電話,還是不知道要買什麼

約莫8點多,我提了三包食物回到家裡...

「你買什麼?」蔡頭接了過來
「妳猜看看...」我示意蔡頭聞聞食物的味道

「不會吧...」蔡頭聞到香味,也知道我買了什麼東西
「老婆想吃,我當然要盡力達成啊!」我洋洋得意狀

下了班,全身疲累、精神耗弱,騎著摩托車,腦中一片空白,真的不知道要吃什麼。念頭一轉、心裡一橫,花了20分鐘騎到寧夏夜市,又花了30分鐘騎回中和。總共買了兩條沙拉船 ($40*2,招牌上面有馬英九的簽名)、兩碗豬血湯($35*2,傳統古早味)、兩份鍋貼($40*2,馥陽鍋貼)。

「好吃嗎?」我邊吃邊問蔡頭
「嗯!很滿足」蔡頭啃著沙拉船、喝著豬血湯,邊微笑邊點頭

我喜歡蔡頭,更喜歡蔡頭的微笑 🙂

情緒的轉移

最近蔡頭迷上一部日劇「女王的教室」 (緯來日本台 pm8:00),我下班回家通常八點多,只能邊扒飯邊看這齣日劇。

這部日劇非常陰沉 ( 相關介紹1相關介紹2 ),跟恐怖家庭醫學一樣,是從負面點題,劇中演員的演技和場景的效果有時讓我和蔡頭看得背脊發涼。

看完第一集時,最後的片尾引起我和蔡頭的好奇...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片尾?』

(影片下載)

我和蔡頭一致認為,這是用來讓觀眾做情緒轉移之用。看到劇中演員笑咪咪、活潑快樂地跳著舞,一切都是在演戲 (劇中、片尾)。這段情緒轉移的片尾,也成為我和蔡頭收看該日劇時,無論如何必看的橋段。

大家都能猜想到,這部「女王的教室」不會一直陰沉下去,就像民視「意難忘」一定會有一個圓圓滿滿、振奮人心的大結局。只是,這部日劇用這樣的片尾呈現,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讓觀眾入戲很深,固然可以保持收看黏度,但讓觀眾適時做情緒的轉移,也是內容提供者的責任。電視台報導燒炭、臥軌的自殺新聞,應該多少報一些社會光明面的消息,否則隔沒幾天,一定會冒出不少仿傚的案件。

「爸爸~」小小柯看到我下班回家,撒嬌地叫著我
「柯威辰,爸爸回來囉!」我捏了捏小小柯的臉,心滿意足

小小柯和中華職棒是我下班後,情緒轉移的良方。

混亂的感覺…

距離上次寫blog,已經超過10天了。每天總是會跑來看一下,看有沒有留言,但就是提不起勁寫 blog、回留言。

寫 blog 確實要股「勁」,傻勁、衝勁、猛勁、牛勁、幹勁,沒勁就沒動力,久沒寫就更懶得寫,腦袋總有一些思緒在飛舞,但就是沒心神把它寫下來。

什麼是混亂,最近一堆事,讓我特別有感覺...

《身體的混亂》
大病雖然初癒,但還是三不五時隱隱作痛,每週固定一三五要去看病拿藥,身體的不適影響了集中力,精神有點萎靡,有時還會暈眩,太虛了。不過,體重從92公斤掉到89公斤,肚子消了下去,短期間不用爬樓梯,也沒氣力爬樓梯。

《家庭的混亂》
台北的家.就在我生病期間,我幾乎沒有跟小小柯親近,一來是怕傳染給他,二來我沒心神理他。就在我稍微好轉後,小小柯竟然著了涼,鼻涕一直流,晚上鼻塞睡不好覺,搞得蔡頭和我睡眠不足。

台中的家.媽媽神經痛的狀況沒好轉,照X光診斷後,發現是坐骨神經痛,關節密合壓迫到神經,必須開刀住院,否則會有癱瘓的危險。媽媽原本的身體狀況就不好,哥哥不贊成開刀,還在尋求中醫的診療方式。

祖先的家.上上週回台中掃墓,爺爺安葬在彰化、奶奶安葬在豐原。這週又要回台中,安置爸爸的靈骨塔要舉辦清明法會。清明掃墓、慎終追遠,雖然累,但做人子孫,就該走這一遭。

《工作的混亂》
舊專案要做大改版,規劃執行的工作交給原本一同負責舊專案的同事,我則要抽身去規劃新專案。但是這種專案上市後的後續改版最累人,因為一方面要處理既有專案產品的事務,一方面要開會討論改版的規劃,也曾經歷過同樣狀況的我,看到同事分身乏術,我不得不丟下新專案的規劃,轉頭回去協助。忙得不可開交不打緊,偏偏還要走公司新訂定的流程,新流程鳥不拉機,真的是雪上加霜、焦頭爛額。

今天下午,舊專案的改版團隊進行例行會議,討論到企劃案的規格及設計,突然話鋒一轉,講起合作流程的不順及認知落差的歧異,你一言、我一語,把話講白了、激辯起來了。討論一個小時後,至少達成基本的共識及合作的方式。磨合是一定會發生的,只是要磨多久、怎麼磨。我很希望大家把話講白,因為我們還有半年的合作時間,一直悶在心裡是會得內傷的。

《人事的混亂》
上週部門的大主管宣佈要離職,就做到月底。我起先是錯愕、吃驚,後來轉為失望、憤怒。錯愕、吃驚的是,她是一位非常認真、盡責、聰明、積極的好主管;失望、憤怒的是,她竟然做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離職示範,在接替人選沒有著落前,就要快快離開,結果變成我的主管要去暫時代理職務,找到人選後,再由我主管移交給新主管。

對於部門大主管,我尊重她自私的決定,也祝她去大陸有更好的發展;
對於我的主管,我佩服她又再次扛起重責大任,但憐惜她出於被迫的無奈。

啊!?新專案的提案 deadline 是 3/31,顯然是要 delay 了。
啊!?一同負責新專案的新同事,我好幾天沒跟他好好說話了。

如何讓複雜的事變簡單,如何讓簡單的事變得有創意,是我要面對的挑戰。
雖然混亂,最忌隨之起舞。保持自己的步調,繼續搞企劃!

[摘錄] 引爆流行:Web2.0的傳播理論(下)

"星漢":http://www.xinghan.net/index.php/post/11

破窗理論闡述的是具體情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進而產生對信息傳播的影響,其理論核心是「犯罪是秩序混亂的必然結果」。人們習慣於從內在特徵來解釋事物,而忽略了具體情境所起的作用,比如「這個網站的切入角度更利於傳播」、「這個網站的服務比那個網站的服務更能引起用戶的互動」等;但作者指出,人的行為是社會環境的作用,外部環境決定著我們的心態,而不是所謂的事物本質。

點評網的運營機制在無意中很好的應用了破窗理論。首先,點評網嚴格的執行了「第三方點評」的理念,從不向商家勢力妥協(至今網站上仍無一個商業廣告),盡量爭取每一條點評都是真實的,能給用戶帶去幫助,從而真正贏得了用戶的信賴,並帶來了更多的點評。

與破窗理論闡述的相對共性環境影響不同,150法則揭示了相對個別環境的影響--群體環境。心理學家指出,人們在人群中考慮得出的結論,往往與他們獨自一人時得出的結論截然不同--這是因為當人們成為群體中的一員時,就很容易感受到來自身邊眾人的壓力、社會規範和任何其他形式的影響。

150法則進一步指出,群體環境的影響力並不是無止境的,所謂「群體」,它存在一個極限數量--150。根據書中引用的科學解釋,這是因為受「社會通路容量」制約,人類大腦只能處理大約150人左右的群體關係;也就是說,當一個「群體」的活躍人數超過了150人時,群體對成員的影響力開始下降。其實,上述社區網站網民集體逃逸事件的原因,除了文中所強調的管理問題外,更關鍵的原因就是社區發展太快,使得群體過大,超過了150這個臨界點。這幾乎是任何一個BBS都可能遇到的問題,而且,越活躍的BBS這個問題就越嚴重。

解決這一問題的更好方案是「Group」這種新社區形式。它雖然不一定要強制每個Group成員一定要在150人以下(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150人是指活躍人數,而非全部人數),但其自由創建、自主管理的特性就像一隻宏觀調控的手一樣在無形中解決了BBS上那種由150法則所帶來的負面特性。Flickr Groups無疑是這一應用的集大成者,以其為榜樣的豆瓣小組也做的不錯,VeryCD和大眾點評網的Group系統也將粉墨登場。

星漢這一系列文章寫得極好,受教了...

■ 延伸閱讀:

* "[摘錄] 引爆流行:Web2.0的傳播理論(上)":https://produsir.synology.me/wordpress/2006/01/15/1043
* "[摘錄] 引爆流行:Web2.0的傳播理論(中)":https://produsir.synology.me/wordpress/2006/01/23/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