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見,小小柯

小小柯確實好久沒出現在我的 blog 裡面了,想起來真是對不起他。

最近在忙著修訂專案,下班回家已經是晚上八點多,回到家還得幫忙照顧小小柯,十點睡著後,我才能洗澡、休息,十一點坐在電腦前,已經昏昏欲睡。上網連進 newsgator,哎~卡了 300 多篇 blog 文章還沒看,讀文章費時,做摘錄輕鬆 (我通常寫不出什麼屁評論) ;看小小柯成長輕鬆,寫成 blog 日記費時。

茲列點記錄一下,免得他日後怪我這個爸爸不盡責任:

* 又長牙了,下門牙 2 顆 → 上門牙 2 顆 → 上小門牙 2 顆 → 下小門牙 1.2 顆
* 會走路了,扶著東西走 → 雙手高舉走,好像猩猩 → 雙手縮在腋下走,好像暴龍
* 一天只喝 3 次牛奶 (08:00, 13:00, 18:00)、外加 3 次副食品 ( 12:00, 16:30, 19:00)
* 會跟家人玩躲貓貓、會爬上沙發、會翻過小桌子、會自己從沙發 & 小桌子上溜下來
* 會自己表達意識、會指方向要人前進 (出門玩、到書房、玩電腦、回臥室)

生命不可思議,成長更是神奇。

一歲又一天,帶去打水痘疫苖

[摘錄] 社會化網絡的三個要素

"石鍋拌飯":http://www.robinlu.com/blog/archives/59

一個完整的社會化網絡,應該由三個部分組成:

# 網絡結構(network)。社會化網絡的骨架,也就是通過什麼樣的技術和手段來把獨立節點聯繫在一起。
# 內容(content)。社會化網絡的血肉,也就是每個節點能夠為這個網絡提供什麼樣的內容。
# 通過網絡處理內容的方式(method)。以什麼樣的方式重新組合和處理網絡中各個獨立節點的內容,好的方式將會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來看看這三個要素在一些典型的社會化網絡產品中是如何作用的。

* Orkut,用戶是獨立節點,通過用戶之間的關係可以建立很好的網絡,除了論壇的帖子,和節點相關的內容主要是個人資料和關係,除了繼續發展你的關係,這樣的網絡很難有更多的用處。網絡結構:強。內容:弱。內容處理方式:弱。
* Wallop,有一個類似Orkut的網絡,以用戶的Blog、照片、媒體文件等作為內容,通過網絡可以方便得知屬於你的網絡中的其他用戶的信息。網絡結構:強。內容:中。內容處理方式:中。
* delicious,網絡結構比較鬆散,但網絡中的節點(用戶)提供大量的內容,對內容有極好的重組方式。網絡結構:弱。內容:強。內容處理方式:強。
* flickr,通過關係或者興趣組成一定的網絡結構,節點(用戶)提供大量的內容,通過tag和group等對內容進行重組。網絡結構:中。內容:強。內容處理方式:中。

沒有對這些社會化網絡產品進行評比的意思,只想通過這些例子說明一個問題,對於社會化網絡產品,建立起一個網絡固然重要,內容和內容的處理方式同樣起決定性作用。

blog是一個天然的社會化網絡,可以以blogroll建立網絡結構,內容也是現成的,唯獨缺乏的是通過網絡處理內容的方式。technorati是一種處理和重組blog的內容的方式,但它基於的網絡結構太鬆散。要讓這個網絡變得更有趣,我們還差一步。

■ 延伸閱讀:

* "社會化blog ":http://blog.donews.com/sayonly/archive/2006/01/05/683544.aspx

[摘錄] 我希望在2006年看到的新應用

"洪波的網絡日誌 | keso's blog":http://blog.donews.com/keso/

更有價值的社交網絡

blog可以算是一種社交網絡,但這種社交網絡是完全自發的,缺乏某種工具的支持。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社交活動如果沒有名片、沒有手機通訊錄、沒有地址本這些工具的支持,是完全不可想像的。為交友而交友的社交網絡,最終難免垃圾化的命運。

當網絡變得越來越真實,我們真的需要維持兩套身份、兩副嘴臉嗎?我需要的社交網絡,可能是一種依托於現有blog的關係管理工具,甚至我的blogroll都不需要我手動更新。Jon Udell說,blog已成為一個人的履歷和自傳。既然如此,我為什麼要離開blog,加入一個獨立的社交網絡呢?未來,所有的社交網絡服務必定同時是一個BSP。

SNS 應該被賦予目的性,漫無目標的 SNS,遲早會變得索然無味。

[摘錄] 別糟蹋你的 Beta 版

"blog中文翻譯 ":http://chn.blogbeta.com/100.html

有的人發佈的時候,產品功能是不完善的。這可以讓你早點的面世,貼上一個標籤,「開發者測試」「alpha」「beta」,希望別人都會諒解,並且給你提供意見和建議以便改進。

這不是個好主意。你會因為浪費別人的時間而被人唾棄,他將會對你的產品留下苛刻的批評。與其向別人展示你的產品無法運行,不如晚點發佈,或者撤銷它。

測試版不會成為你免受苛責的保護傘。

「測試市場的 beta」 vs. 「還沒做好就推出的 beta」,
前者會引起興奮感,後者會引發唾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