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 3 年達成!

今天是 11/30,是我和蔡頭結婚的紀念日。
蔡頭都記農曆的,我則是記國曆的,也好,過兩次。
只是,我和蔡頭並沒有感到特別興奮,也沒有想要特別慶祝。

「蔡頭,我還欠妳一只結婚戒指...」當初結婚沒錢,訂婚、結婚用同一對金戒指
「怎樣,你要買給我哦?」蔡頭邊上網邊回答我

「我一直要補買給妳,妳就是不要啊...」我一年多前就說過,蔡頭總以浪費錢拒絕
「你不要送我戒指,我希望你答應我一個要求...」蔡頭會求我的機會不多

「啥事?說來聽聽...」我好奇
「只要你投給羅文嘉,我就不要戒指。」蔡頭知道我厭惡執政後的民進黨
「靠~選舉是一時,結婚戒指是一輩子呀!」面對民進黨的死忠支持者,我實在無力

「那選舉當天你不要去投票,在家照顧小小柯,我去投就好...」蔡頭想消滅我這一票

證據顯示,民進黨的支持者有極高的憂患意識。

愛的夠美故事

[摘錄] 成功運營web 2.0公司的秘訣!

"我blog故我在":http://www3.uuzone.com/blog/mao/57407.htm

做好一個web 2.0的公司的最關鍵的是「把東西做得有用和好用」, 而不是推廣、做秀、請名流捧場。「有用」就會有人用, 「好用」用過的人就會愛上她,口碑傳播就會形成。 「有用+好用」的服務,不火也難。

口碑傳播的力量是比想像中還要大很多的。 其實讓別人知道一個服務是很容易的,但讓別人留下來這才是真本事。 帶來大量的pageview, 但多少page view轉化成真正的長期用戶? 還是在於產品和服務本身。

人分三類,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網站的經營者也分這三類。

[摘錄] 什麼樣的bsp有前途,我的回答是專業

"demo@virushuo":http://blog.devep.net/virushuo/2005/11/29/prefessionel-is-the-best.html

我選擇donews blog,並非因為這個系統有多麼優秀,而是我在這裡能找到足夠好的分享對象,他們有人同意我的意見,有人反對我的意見,甚至有人會罵我。沒關係,有爭論是好事。如果寫在spaces上面,恐怕只有我的IM好友會來說幾句鼓勵的話,這太沒意思了。

互聯網很有趣,這個領域中天生就存在著互斥的競爭。大的一定不專業,專業的一定不大,完全壟斷不可能出現。只要給自己合適的定位,聚集合適的人群,那麼就什麼都不怕。

專業的服務商總是充滿生氣,不僅僅是bsp這個領域,幾乎任何市場都是如此。人們傾向於使用大而全的服務作為入門,然後會逐步轉換到專業服務,固定下來,開始享受專業服務給自己帶來的增值。

You Get What You Give. 造什麼業,得什麼果。
只是,小而美的社群,它要靠什麼維生?

廣告?
仲介商?
會員付費?

■ 延伸閱讀

* "Blog的商業模式?":http://spaces.msn.com/members/harlemgong/Blog/cns!1p3EF-0lqBHtKCgF6ZgPHWFA!971.entry
* "Blog的商業模式基本清晰 ":http://blog.donews.com/laobai/archive/2005/11/26/640814.aspx
* "Blog的商業模式?":http://in.comengo.net/index.php/archives/blogs-biz-model/

[摘錄] 資訊領航 寫下傳奇

陳家齊【2005-11-27/經濟日報/C4版/CEO觀點】

營收龐大、獲利豐厚的Google公司,矢志把全世界的資訊串連在一起,但是這家網際網路巨擘如何能從一家小公司達到今日之規模,並立下如此宏願?答案是:一次完成一個小計畫。

Google以只雇用最才華洋溢(通常也最自負)的人為榮,並相信眾人的集體智慧永遠超越單一決策者。Google變成一個有機綜合體,讓各精銳小團隊彼此相互競爭,迅速解決大計劃。執行計畫的小組成員通常只有六人,公司整體目標只有一個:盡可能收集資訊,然後盡可能與所有人分享。

隨時都有數百個計畫在執行,程式多半在六周內完成,然後上線幾小時看看使用者有何反應。Google的「真神」只有一位:資料數據之神。在會議上,發言人不能講「我認為... 」,而只能說「資料顯示... 」。

每個員工在周一都要寫出五項上周他在做的事,然後貼上網站讓所有員工參閱。所有新點子都在電子郵件上傳遞,每個人都在電子郵件中腦力激盪。每位員工都要花五分之一的時間,去想自己有興趣但和手邊工作無關的事。全公司有十分之一的時間都在擘畫各種天馬行空,異想天開的計畫。

用著 Google 的服務,看著 Google 的傳奇,打心底佩服 Google 的企業精神。
與其討論 Google 以後會不會失敗、會不會變成邪惡帝國,不如從中好好學習 Google 的思維。

■ 延伸閱讀:

* "Google的啟示":http://blog.igooi.com/archive/2005/11/29/7755.aspx

[摘錄] 社區相關 – 社區的信任問題

"94smart's blog":http://blog.94smart.com/index.php?q=node/522

在一個應用豐富的社區,至少包括BBS、Blog、網摘、Wiki、問答等服務,每個用戶都使用其中的幾種。信任問題在於該用戶資料的真實性,以及該用戶提供內容的可信程度。對於以社交為主的社區這些尤為重要。

如何從不可信到可信的轉變機制,也就是社區系統怎麼來信任用戶。缺的是一種機制,一種讓系統可以逐漸相信用戶的機制,也是用戶逐漸融入社區的過程,同時使不被信任的用戶不能隨心所欲的破壞。比如BBS不允許新註冊用戶發帖子就是這樣的道理。

我最近也在想這樣的問題,是否社群就只能「小而美」?Google 的 orkut, gmail、Yahoo! 的 360,一開始都是藉由一群少數人的邀請,才能加入使用這個服務。

不過,這樣的機制,一開始是值得令人激賞的,因為裡面量小質精。但久了之後,邀請函變浮濫,甚至還可以拿到拍賣上面競標出售,後果可想而知。

好久前有去試玩 SNS 的始祖 Friendster,我加入之後,發現我無法搜尋到、瀏覽到其他人,我宛如一座孤島,後來同事也上去試玩,我才勉勉強強連結到 3 人,再藉由這 3 人看到更多的使用者。但,我除了我原本認識的這 3 人之外,我絲毫不會想去認識其他人,Friendster 沒給我誘因、我也沒有動機,玩不到 1 週,就放棄了。不過,後來聽說 Friendster 開放搜尋、瀏覽其他人,除了 a -> b -> c 的連結關係之外,這樣已變成奇摩交友了。

一開始就大,不是大;一開始就小,未來也不一定能變大。我,也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