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社會化搜索引擎:Wink

摘錄自: "社會化搜索引擎:Wink":http://webleon.net/2005/10/wink.html

Wink是一個通過Tag來實現強大社會化功能的搜索引擎。

在Wink裡,搜索結果頁面的排列和普通搜索引擎有很大的不同。排在最上方的,是由其他Wink用戶所推薦的搜索結果,之後才使普通的網頁搜索結果。你可以為所有的搜索結果設置Tag、評分,也可以阻止某個網址。

而你在Wink裡的所有搜索活動,都會被記錄在你的個人頁面。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和你搜索相同關鍵詞的用戶,可以管理搜索歷史的Tags。另外,你還可以創建Search Set,同時跟蹤多個關鍵詞的被搜索情況,甚至還可以手動輸入網址使之成為搜索結果的一部分。

Wink用戶的各種搜索行為都可以與其他用戶進行分享,使我們可以通過用戶之間的信任關係來更快速準確的找到信息。

Wink把關鍵詞和Tag的概念合二為一,同時結合了個性化搜索及社會化書籤的功能,的確可以創造很多有用的信息。不過也正因為引入了不同的概念,讓整個系統稍顯複雜,開始的時候會比較難上手,沒有Yahoo的MyWeb來得明瞭。

[摘錄] 知識管理與部落格(Blog)的結合

摘錄自: "知識管理與部落格(Blog)的結合":http://www.eland.com.tw/knowmation/2005/2005_09/blog.htm

「部落格」的原文為Weblog,或縮寫成Blog,由John Barger在1997年左右所提出,可說是繼Email、BBS、IM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模式。Blog的構想最初要追溯到計算機誕生的年代,一開始是網頁伺服器上的一個記錄檔,紀錄著那個IP位址的電腦何時取得的資料、何時出現怎樣的錯誤訊息…等等,純粹是電腦的工作紀錄。到了1999年,Peter Merholz開始把Weblog命名成WeBlog,從此就有了Blog這個說法。而到了現在,美國已經把「Blog」這字固定下來,寫部落格叫做「Blogging」、 寫部落格的人稱為「Blogger」。

Blog是從很概略的「網頁型式網路札記」轉變成具有多樣特性的文章集結。有幾點要素可對於讀者更深入理解部落格:部落格是一個網頁,經過簡單申請程序就可擁有一個帳號以及屬於個人的部落格。不過一個好的Blogger要勤於寫作、頻繁更新上面的文章,才能創建一個好的部落格。再來,部落格強調個性化,這邊指的主要是內容上的個性化,寫作上如何表現出自我風格、實踐個人信念,並完整傳達出所接受到的種種資訊,成為讀者所能夠閱讀的文字,讀者也能夠回覆自己的看法,與Blogger交流。最後,部落格可運用連結作為主要的表達模式;看到好的文章或是有用的知識,Blogger可運用連結方式將他覺得有用的文章與讀者共享。
再來我們提到部落格的應用方面,最主要的應用有三︰ 新的個人人際交流模式
以個人為中心的訊息過濾和知識管理
以個人為中心的傳播出版。

其中,應用的最廣的還是屬於以個人為中心的傳播出版。畢竟部落格最初也是因一則有關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和一位白宮實習生曖昧關系的報導,開始讓人們思考個人網路出版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對未來生活造成的影響。演變至今,Blogger們一再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觀察力、真實的報導,衝擊著傳統媒體,也讓媒體開始重視部落格所帶來的後續效應。

企業知識管理裡的難題 – 隱性知識管理

前面有提到,在部落格應用方面有一是以個人為中心的訊息過濾和知識管理。部落格雖然已經發展好幾年,但它在教育界的討論和應用比企業界走得快,直到2003年美國CNN開始報導關於網誌的新聞,媒體才紛紛報導企業如何應用部落格的各種消息。從高科技公司(如IBM、微軟)到傳統產業(如Dr. Pepper),如何利用部落格讓它作為對外的產品行銷和品牌鞏固的管道,對內也作為團隊合作和知識分享的工具。 一般來說,在企業知識管理分享裡,會存在著一些隱性知識管理的難題:
員工不願意提供自己擁有之知識
員工認為自己獨享知識可讓自己站立於不敗之地,貢獻自己知識可能導致自己處於不利之中。企業一旦擁有該員工的知識,該員工對企業說可能就可有可無,企業可隨時再找人來代替該員工,甚至付出較低之報酬。
知識過時
企業知識管理部門費盡心力將企業的核心知識收錄進知識庫,希望此核心知識從此可一再使用,提升企業整體效率,但在瞬息萬變的環境裡,新知識層出不窮,導致好不容易納入知識庫的知識變成過時的資訊。
缺乏相關背景資料,知識實用性較差
知識的使用往往是在一定條件背景下,缺乏對問題解決的前因後果的描述。比如說專案的來龍去脈、討論過程中產生的紀錄等,缺乏相關描述,人們往往很難理解採用該知識解決問題的原因。

善用部落格

減少知識管理應用成效不彰至於使用部落格可如何改善之前提及的企業隱性知識管理難題呢?

員工仍保有知識所有權
員工在貢獻知識同時仍保有對知識的所有權和維護權。當該員工知識貢獻度越高,越能獲得同事以及主管尊敬,並可因其貢獻知識度高而感到自豪。另外,該發言員工奉獻的知識多,手中擁有較多的知識,因此也相對擁有較多發話權,權利因此可真正流向擁有知識的人的手中。
知識適時更新
工採用部落格作為自己的工作學習工具,在某種程度來說解決了這一問題。雖然說像用電子郵件也能在企業中進行知識分享,但每當有意見,就要在所有成員中傳送一次,除浪費頻寬,也易造成員工收信、開信時間的浪費,甚或造成信件弄丟,漏失重要訊息,這些都是使用電子郵件的缺點。部落格具有自然分享和管理企業集體智慧的特質,在這特質下,知識更新不僅迅速,分類也清楚,若企業善用此特質,知識庫裡的核心知識便可適時更新,避免過時。當然也有一風險是員工利用部落格記錄自己的相關工作行為和心得等與企業知識部門採集知識一樣皆屬事後行為,對將來發生問題要解決資料也許亦有過時之可能性 。但兩者相比,員工利用部落格解決問題之建設性仍大於知識管理部門慢慢採集之知識。
員工可輕易利用部落格了解事情來龍去脈
部落格記錄著豐富的背景資料與相關知識,員工可輕易了解到此知識的運用原因和運用環境。比如說企業要導入一個專案,屬於此專案的組員們利用部落格對該專案項目下的的計畫、實施等各因素進行溝通。部落格不僅忠實地記錄此一過程,這些豐富的背景材料本身也就是知識。利用這知識,不僅可糾正此專案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也可在事後用來查證此專案失敗或成功的原因,並作為未來相關類似專案的的第一手資料。

接著再舉例來說明部落格可怎樣應用,以教育單位來說明:
個人應用
教師撰寫部落格記錄本身對教學的研究,或是利用部落格的連結學習相關知識,拓展自己在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累積。另外,教師也可利用部落格作為教學上的輔助,成為與學生交流的平台。而學生也可自行使用部落格來累積自己在課程上學得的知識,利用手札的方式促進學習,或者參與到教學部落格中來。
群體應用
當部落格應用到班級時,一方面它可成為教師與學生課程進行中的知識教學平台,另一方面老師也可利用此環境讓同學彼此進行更順暢的溝通以及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所以部落格可幫助一個團隊一起進行協同工作或者分享討論彼此學習心得,而被教師們利用時則成為教學研究室或者虛擬的網路研究學習交流工具。
平台應用
當眾多的部落格結合在一起,就可成為一個寬泛的「平台」。在這個平台裡,知識得以被分享,如新的知識領域的部落格彼此間就可具有緊密的連結關係。接著再進一步讓不同種類的部落格彼此連結,讓眾多教學領域的人一同參與知識累積、創造和交流的工作,這樣的平台在教學上就能促進極大的功用。

目前部落格在企業知識分享應用情形及風險

上述提了一些部落格可幫助企業改善知識管理上的例子,但是相對的,部落格在企業應用上,也是有一些風險在。部落格的非正式和透明化特質,讓很多公司在面臨是否要使用部落格時都感到不安。對企業內部來說,部落格可能會讓一些默默無名、沒有職權的員工,變得具有很大影響力,無形或有形中都增加管理上的難度;對外而言,當員工的部落格直接對顧客,就需要公司對員工有絕對的信任。畢竟萬一弄不好,員工很有可能會洩漏公司機密,或者發出錯誤訊息,讓公司權益遭受莫大損失,甚至面臨法律上的問題。

除了剛提到的這些風險外,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像Blogger無法管制,寫出來的知識是否只是量的提昇而未達到質的提昇?就現況而言,部落格在企業上的應用多集中在軟體企業,其原因一方面是基於其技術優勢,較易整合客制企業專屬部落格;另一方面則是軟體企業在新資訊技術的應用上較大部分產業勇於嘗試。那麼,是不是就代表部落格的應用不易推廣到其他種類的企業呢(ex.企業主觀念認定部落格純屬個人網誌,而無法與企業知識結合為企業帶來效益)?與在部落格上寫作會不會衍伸出智慧財產權問題?這些,都是要留待大家來觀察的。

但是不容諱言,部落格未來在知識管理上的應用已經是一種趨勢。IBM公司從2004年二月,遍佈三十餘國,共計五百名的員工,都用部落格來討論軟體發展專案和企業策略。而台灣目前也有些公司開始在專案小組內實驗性地使用部落格,結果因內容易於收集、搜尋及管理,比紙本的工作日誌或每週工作報告好用,且增進了同仁間的了解與合作,可說是非常適合團隊合作的知識管理工具。雖然有些企業對於部落格先天的開放、無政府特質感到不安,但IBM的企業網路策略部副總經理Mike Wing堅信:「部落格的簡易和非正式書寫的特質,是很大優勢,它是個舒服、自在的發抒管道,讓員工能很自然的寫下他想發布的事項」,用部落格來作知識分享的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

[摘錄] 專訪新浪執行副總陳彤:互聯網新聞的精神守望者

文/中華傳媒網營編總監戴佩良
"http://tech.sina.com.cn/i/c/2002-01-29/101515.shtml":http://tech.sina.com.cn/i/c/2002-01-29/101515.shtml

陳彤是中國互聯網新聞無法忽略的人物。

如果說,羅大佑是台灣樂壇當之無愧的"教父",那麼,陳彤可以稱作中國互聯網新聞的先驅和精神守望者。

  這不僅僅因為,今年34歲的陳彤,在6年時間內,用新聞將新浪打造成了領先品牌。也不完全因為,陳彤將自己的命運,理想,幸福,乃至人生的寄托與新浪合而為一,更為重要的是,當一個新世紀開始的時候,中國互聯網新聞的競爭者和從業者,依然無法迴避地要去考慮,分析,研究陳彤和他的新浪新聞模式。

>> "詳全文":http://tech.sina.com.cn/i/c/2002-01-29/101515.shtml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跨越新浪新聞,就必須要先超越陳彤。對於身處其中的人而言,這種競爭無疑是殘酷的。有一個細節是耐人尋味的,陳彤最初上網時,用的網名是Gooooooal,英語"goal"是進球的意思,陳彤用六個O,赤裸裸地表示著他進球的慾望。但是對於中國互聯網新聞的發展來說,卻因這種競爭和挑戰,會變得更加精彩。當人們的注意力,因王志東的離職,以及新浪高層的人事鬥爭而紛擾的時候,陳彤依然如黃牛一般拉著新浪新聞,堅定地按照既定的方向前進。有人說,沒有了王志東的新浪就不再是新浪。其實不管新浪這部車上坐的管理者是誰,只要陳彤還是陳彤,新浪就還是新浪。這麼說也許並不為過。

  今年34歲的陳彤,言語平實,內心執著,其貌不揚。

  戴佩良:您最初上網時用的網名Gooooooal挺有意思!當時是怎麼想到用這個名字的?

  陳彤:當時就是隨便起的,"goal"就是進球的意思,要說有意思就是說一開始我對足球是非常癡迷的!

  戴佩良:您投身互聯網比較早了,據說您當時沒有考慮經濟的問題,只是作自己喜歡作的事?

  陳彤:我一開始是給新浪網兼職,那時侯互聯網一點也不熱,是一個前景很不明朗的事業,所以當時我並沒有考慮太多收入的問題,只是覺得這是一個挺有意思的工作,幹著感覺還挺不錯,就過來干了。新浪網許多元老級人物當時都是憑著興趣來作。那時侯負擔還不太重,如果家裡有沉重負擔生活的壓力,那就完蛋了,我是95年上的學,98年年初正式到新浪的,97年就開始給新浪做事。

  戴佩良:去年是互聯網艱難的一年。有波峰就有波谷,這是很正常的。像您很早就投入到互聯網這個領域,經歷了這麼多年,繁華見過,殘酷的現實也見過,今天最大的感慨是什麼?

  陳彤:幹什麼事都要扎扎實實地幹,不要一窩蜂地去追,要有自己的一個理念,一個看法。比如互聯網熱的時候,很多人都以去互聯網公司為第一選擇了。其實你一定要考慮,自己適不適合幹這個行業,有沒有興趣,有沒有這方面特長,另外,所投入的行業或企業有沒有前途。你不能太實際,就是為了錢去互聯網的。我覺得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動機很不單純。一個人活著,錢還是不要放在最主要位置。一定要有一個對自己的冷靜認識。當時我來新浪的時候,工資不是很高,你要說我沒有壓力其實還是有壓力的。我覺得當時新浪網給我的薪金夠我的基本生活需求了,而且當時來新浪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上網費電話費都是我自己解決的。

  戴佩良:您現在在新浪作執行副總,除了新聞日常以外,您還負責哪些方面的內容?

  陳彤:整個網站運營層面的都歸我負責,基本來說,您看到的網站內容都歸我來管。

  戴佩良:很多人習慣了閱讀新浪的新聞,您覺得新浪新聞有那些特點呢?

  陳彤:主要是我們是最早開始作新聞的互聯網商業網站,並且運作方式也是比較科學的,早在1998年,我們就開始24小時不斷地更新我們的新聞,很多網站都是在1999年或2000年的時候,才開始24小時更新。從服務上說我們的新聞比較客觀,沒有太多譁眾取寵的地方,又給人比較親近的感覺,貼近大眾。另外一方面來講,我們新聞報道的速度比較快、也比較多。很多突發事件都是新浪報道的,一旦突發事件爆發,你到新浪就能看到最多最全面的報道。另外就是我們的編輯比較敬業,對新聞有一個自己的認識。

  戴佩良:談談您對互聯網新聞的認識?

  陳彤:這裡有一個新聞理念的問題。就是整個編輯部選擇什麼樣的新聞,對同樣的新聞有一個什麼樣的處理。因為新聞本身是別人的新聞,有些我們會用原標題,但是大多數標題都是我們自己改寫的,這些改寫也表明我們的態度和觀念,我們盡可能地給公眾提供一些信息,讓公眾去選擇這信息是怎麼樣的,而不是說把我們放在一個很高的位置,居高臨下的提供給公眾信息,很多傳統媒體是沒有這個理念的,找一份報紙,諸如《二十一世紀流行的十大職業》之類的文章就很多,我們遇到這些新聞時首先就強調這是專家評論,第二就是不要給讀者一個先入為主的概念,你憑什麼說十大職業,為什麼沒有九大,、沒有十一大?新浪網只是出於傳遞信息的目的才發的。這種文章其實是很多的。

  戴佩良:按照您的解釋,新浪網只是一個平台,一個信息發佈的平台,並沒有加入自己的意識和觀點?

  陳彤:這點我覺得是最重要的,很多媒體沒有清醒的感覺。

  戴佩良:新浪新聞的整體感很強,你們是怎樣做到的呢?陳彤:我們一開始就注重事件的全面報道,同樣的一件事,對於簡單的用戶一條新聞就足夠了,但是我覺得由於互聯網的特性、優勢,我們有能力把所有主要媒體的報道都放上去,哪怕這些報道只有微細的區別,我們以一種更全面的手法去報道這件事、去處理這件事,這個觀念是一開始就有的,到現在為止你可以在新浪查到99年和98年部分的新聞,就一件事你可以看到各個不同媒體對這件事的報道,這樣給人比較完整比較系統。

  戴佩良:對於任何媒體來說頁面的板式都是很重要的,新浪對板式有沒有什麼特殊考慮的地方?

  陳彤:新浪板式方面的要求,我們力求要清晰、整潔,便於閱讀,同時我們要考慮網絡的特性。網絡對新聞的處理速度快、數量多,不可能像傳統媒體一樣在板式上有許多曲曲折折的變化,錯落有致的擺放。互聯網適合一種模塊化的東西,比較簡單,所以我們力求它吸引人、清晰、簡明、明快,盡可能擺放比較多的信息,特別注意重點新聞的突出,和圖片的處理。

  戴佩良:我注意到新浪標題一般都是19個字到23個字?

  陳彤:我們曾經規定過,標題的最多字數和最少字數,這也是出於板式的要求。過長的字數標題就會折行,互聯網新聞的標題一折行就是非常難看的。避免在主要版面出現不該有的折行,不該有的折行一定要解決掉。

  戴佩良:新浪新聞的標題是有專人統一撰寫,還是各個編輯自己撰寫的?

  陳彤:各個編輯自己來撰寫,

  戴佩良:整體感和風格都比較像一個人寫的。

  陳彤:如果像一個人的化就比較好了,說明整體感覺是比較接近的、趣味是比較接近的。

  戴佩良:新浪的新聞是以時效和快速性見長的,我相信在這一層面上除非新浪發生兩次以上的連續重大失誤,否則競爭對手很難追上,正因為這樣競爭對手紛紛改變方向,如深入報道來介入,此前網易就做過這方面的嘗試,您對此怎麼看?

  陳彤:包括以前的網易和fm365都在這方面作過一些嘗試,後來被證明是失敗的。我本身不反對作深入報道,但深入報道一個前提是事件本身是互聯網用戶關心的熱點。另外深入報道對編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由於互聯網的特性網站編輯大量在作一些拷貝粘貼的工作,這些編輯不太適合作一些主動撰寫的工作,體現自己思路的工作要少一些。我覺得現階段深入報道不能作為互聯網的主打項目,只能作一個輔助方面才比較合適,這和報紙還不一樣,把一些新聞給炒熱了,現階段互聯網新聞沒有本錢這樣作。從人員編制上,新浪現有的人員編制也不宜作大量的深入報道,互聯網新聞本身主要的工作還是去轉載別人的文章,如何把別人的東西通過編排整合成我們自己的產品。

  戴佩良:我記得《新週刊》曾經作過一個"中國娛樂,自愚自樂"的專題,這是一個典型的炒作,是引導性編排。

  陳彤:《新週刊》這方面是他的拿手好戲,把一些根本不存在的熱點找出來,而且作的還不錯,為大眾所接受。但對於一個每天更新的網站來說,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思路。

  戴佩良:您怎麼看待競爭對手的關係呢?很多新聞網站都以新浪作為競爭的目標。

  陳彤:這很正常,很多人都把我們當作追趕的目標,往往提出追趕新浪的口號,其實去年FM365提過,焦點網也提過,後來以那種結局告終,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可怕的,就像許多的快餐店拿麥當勞叫板,說要作中國的麥當勞一樣,結果又怎麼樣呢?大家應該很清楚。

  戴佩良:對於一般網民來說,所關心的是新浪的新聞,但是對於新浪的經營者來說,更關心的是新聞背後的廣告,您能介紹一下新浪廣告在整個新浪贏利環節中所佔的比重嗎?

  陳彤:這個比例要看我們的業績報告就可以看出來,這還是占具很大的比例,按照規矩來說我只能援引我們的財務報告,大約是應該佔到70%左右。

  戴佩良:我覺得一方面的長處,換一個角度來看也許就是一個短處。提起新浪人們最強烈的印象就是新浪的新聞,但是很多網民來新浪就是為了看新聞,看完新聞,也就通常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注意其他的內容。這會影響到新浪其他產品的開發和推廣,這是一個矛盾,我想也是一個經營者需要平衡的問題,您這麼看待這個問題?

  陳彤:其實我不覺得的這是一個矛盾,我認為這是一個相互提升的關係。正是因為新浪網有良好的新聞服務,才提升了新浪網的其他服務,其他服務才得到廣泛的承認。比如說新浪有用戶三千多萬的全球最大的中文email系統,比如說新浪的論壇和bbs,這些都是和新浪的新聞有很大關係的,我覺得這當中不存在什麼衝突,關鍵是用一個產品吸引用戶的同時,也讓用戶發現你的其他產品也很好。

  戴佩良:這方面有什麼具體的辦法嗎?

  陳彤:其實也很簡單,在新浪新聞的關鍵頁面上作一些拳頭產品的宣傳。讓用戶知道除了新聞外,還有其他非常好的服務,比如說短訊服務。這如果沒有新浪網強勢的新聞和其他服務的存在是沒有人會知道,比如說,找到啦這種已經要倒閉的網站,它推出短訊服務是沒有什麼用戶的,就因為他沒有強勢的產品存在。

  戴佩良:您現在扮演的角色是一個管理者的形象,我想具體作一件事情和帶一群人作事是不一樣的,在向一個組織者和一個管理者的角色轉變過程中,對您來說最大的不同是是什麼?有什麼困難和挑戰?

  陳彤:以前的事完全是我自己做,但現在,是教給大家怎麼做,這是非常非常難的。因為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一樣,所以看問題的方法不一樣,對新聞判斷選擇也不一樣。而我個人對新聞的要求是趨於完美的,我的要求是苛刻的,我每天都和我的下屬一起去協商,去把我們對新聞的思路找到一起來。我相信在傳統媒體也是一樣,怎麼樣把老總的思路貫徹到每個編輯,這是非常難的。每天大家都要在一起溝通、協調,這是比較累的。但是由於互聯網的特性還有許多非新聞類的東西也歸我管,像短訊的要求就更高了,總體來講,頭緒繁多,感覺非常累。

  戴佩良:我覺得您做互聯網時是一種愛好和自由,那我現在有一種感覺,您做的越成功就越來越不自由了!

  陳彤:剛開始的時候有90%的事情,是我喜歡做的,但現在只有30%了。可是做到了這個地位,我也不能退卻,因為我對新浪有著非常深的感情。很多像新浪新聞這樣的內容都是我和大家一起做起來的,我覺得我有義務保持新浪領先的品牌形象。我辛苦一些甚至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也是應該的,也是願意的。現在我把新浪和我個人完全等同了。新浪什麼地方不行了或落後了,我就覺得是我自己不行了或落後了。

  戴佩良:做到這樣成功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嗎?

  陳彤:當然有不滿足,我現在每天都有不滿足,因為互聯網的特性,現在整個網絡業不是特別景氣,都沒有盈利的因素。我對我們的新聞有非常多的不滿意,有些東西是可以解決的,有些是短時間內解決不了的。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盡可能把短時間內能解決的問題解決掉,但有些問題是現階段不好解決的。比如說網絡產品某種程度上是一個對技術要求比較高的產品,這就增加了他成功的難度,需要協調的工作就非常非常多,有些不是一個編輯想到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各個方面的支持,這些事做起來就頭緒比較多,實際上是公司整體的問題。

  戴佩良:互聯網廣告市場在一個時間內容量是有限制的。在市場容積有限的情況下,新浪廣告怎麼來解決可持續性發展的問題?

  陳彤:一方面,我們要繼續拓展我們在互聯網廣告市場的份額和絕對值,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尋找其他贏利的模式,其實我們短訊的增長非常迅速,它會成為我們除廣告外的另一主要來源,除此之外我們也在尋找其他一些能帶來收入的產品,比如我們的收費郵箱,我們針對企業的服務,所以到今年下半年互聯網廣告佔我們收入的比例會有較大的下降。同時,我們的短訊產品,企業收費服務上會有一個較大的提升,從最近幾個月的財務數字就可以看的很清楚。"

  戴佩良:隨著互聯網短信服務的興起,短訊色情信息的氾濫成為了一個社會關注的棘手問題,作為短信內容方面的提供者,您怎麼看這一問題?

  陳彤:應該這麼看。首先我們要做到自己不主動提供色情服務,或一些品位不高的信息。像短訊的文字傳情,色情圖片,我們不主動提供,但是有些短訊是用戶直接傳遞的、或用戶直接撰寫的。這些在技術上都是很難控制的。我們盡可能避免發送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但100%的杜絕這個問題其實是很難的。

  戴佩良:也就是說,這實際上已經不止是一個技術問題了,而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企業本身能解決的?

  陳彤:對!其實這很正常。現階段,尤其是網絡出現以後,大家的觀念就更加開放。在中國,年輕人沒有更多的發洩渠道,網絡就成了他們最好的發洩途徑。我相信這種現象在中國會更突出一些,但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

  戴佩良:互聯網具有一定的媒體特性,這方面已經被以新浪所代表的網站很好的表現出來了。但是,互聯網之所以激動人心,是因為很多人看到了一個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營銷通道和工具。但是因為互聯網的衰退,互聯網作為營銷工具的作用,在中國還沒有很好地表現出來,你認為是那方面原因阻礙了網絡這方面的發展前景?

  陳彤:網絡在幾方面是有價值的,一方面是它主要以新聞為主的信息服務,二是交互通訊的功能,聊天,論壇、bbs、email這是它很大的一個方面。再一個就是電子商務的價值,前兩個在中國都已經淋漓盡致的體現了,或達到國際水平了,但第三方面還是比較落後,我覺得這還是中國整個大環境決定的,比如說它的信用機制,物流的現狀和支出手段都是造成互聯網現階段電子商務不是很發達的原因,我相信這個狀況很快會有所解決的。"

  戴佩良:作為中國互聯網新聞第一人,你所欣賞的網絡編輯是什麼樣的?

  陳彤:他應該對新聞有一種執著的敏銳感,既要敏銳也要執著。因為互聯網新聞是一個非常拖累人的工作,今天的敏銳明天也可能變得不敏銳了。要長期保持一種對互聯網新聞的敏銳感是非常困難的,包括我在內。另外,我覺得要非常敬業,聽起來要求不是很高,但實際要求是非常高的,敬業的意思就是你得有精力,讓你不停地幹,你得願意不停地幹,做到這點其實很難。我在911事件突發時,一晚上沒睡。我就想照這麼做我很快就盯不住了,這要是持續一個月我就完蛋了。好在911很快就平息了。互聯網有個時實性和快速性的特點,他對編輯也有這方面要求,編輯隨時處在待戰狀態。"

  戴佩良:您剛才說到長時間,保持下屬的敏銳和敬業是不容易的,其實不管什麼工作,長時間的單調都會使人懈怠,你用什麼方法保持下屬長時間的敏銳和執著?

  陳彤:現在沒有特別好的方法,退而求其次就是換一換崗位和保障大家有足夠時間的休息,可能會好一些。我覺得一定要注意休息,注意好及時的調節,這樣才能對再次遇到的事物有一個敏銳的判斷,這點是特別需要的。"

  戴佩良:外界評價您是善於在工作中總結規律和管理條例的人,對此我很感興趣,您能不能談談這方面的情況?

  陳彤:主要是整個互聯網是無章可尋的,我們又是互聯網新聞的領跑者。在中國來說無章可尋,這也是一件好事,無章可尋也就是沒有什麼權威或假的專家來蒙騙你,或指手畫腳。一切全靠自己摸索,我真的不願意說你要幹好一件事要看多少多少書,當然也要看一些書,但那些書只是參考的而不是入門的必讀。很多互聯網的規律是我們發現並總結的,這是一件榮幸的事。我們所總結的都還是一些最基本,遠遠不夠。包括這兩天,我都在想有一個一整套的系統,但是現在由於精力的原因、由於工作的繁忙,還需要時間才能總結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東西。如果這套系統出來的話,就是我不在或我離開也能使業務正常的運轉。我想它有兩方面,一個是編輯方面的,就是新聞業務方面的東西,另一個是整個管理流程方面的。

  戴佩良:很多外界人士對新浪的編輯工作很感興趣,您能描述一下一個新浪編輯一天標準的工作流程是什麼樣的?

  陳彤:其實很簡單,和其它網站的網絡編輯工作是一樣的。他一般一來就要先處理上一班交給他的內容,然後開始自己的工作。到了下午會有一些例會,回顧最新24小時發生的事情。網絡有一個特性,沒有編前會,倒是編後會比較多,往往都是談一些對已經處理事件的一些問題,提問題是要大家不要再犯了,或遇到類似事情該怎麼作。"

  戴佩良:產品監測通常都是很重要的工作,新浪的新聞監測,是怎麼從組織和制度上加以保障?

  陳彤:有關產品監測方面有兩部分人來作,一個是我們各個頻道的負責人、編輯以及我本人,另一個是外界對我們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但這還很不夠。由於互聯網的現狀,以及人員編制和各個方面的限制,都還沒有使我們達到所需求的最好的狀態。我一看新浪一會就能挑出好多錯來,但是很多時候,都是第一要快,第二才是好。

  戴佩良:還一個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就是新浪和陽光的合併已經進行一段日子了。但是,現階段反應在內容上還沒有很大的變化,這是什麼原因?未來整合的方向是什麼?

  陳彤:我們和陽光的合作不像sohu並購chinaren那樣,短時間內就能看出效果。兩家的業務從表面上看獨立性都是比較強的,一個是電視,一個是互聯網。所以短時間之內很難有一個合作密切的產品出來,這需要一段時間。我想今年之內,你能看到一個寬帶門戶之類的產品,在寬帶結合方面會有所動作。

  戴佩良:WTO以後,中國知識領域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版權問題,新浪作為新聞的轉載體,怎麼來解決版權方面的變化?

  陳彤:不單是WTO,新浪網從一開始就非常注意轉載信息的合法化。我們現在轉載的每一篇文章都有正式的文字授權,在這方面,我們是非常非常規範的,這方面沒有出現什麼問題。

  戴佩良:隨著信息資源與廣告爭奪的深化,未來新浪網和平面媒體將是競爭的關係還是合作的關係?

  陳彤:新浪和平面媒體的合作現在還是一個信息提供的方式。表面看來是紙媒體提供給網站信息,但同時每天紙媒體又從網站獲取大量的信息,所以紙媒體和網站更多的是依賴關係而不是排斥關係。紙媒體內部的競爭才是他們生存的最大威脅,不能把網絡理解成紙媒最主要的一個競爭來源。我們現在和紙媒體的合作會長期存在,現在新浪網轉載一個平面媒體的信息,也是對這個平面媒體品牌的一個提升,我覺得這是一個互相幫助互相進步的作用。

  戴佩良:我不知道您做到今天這種地位有沒有危機感?

  陳彤:當然有危機感了,主要是WTO之後,境外網站的競爭。他們有雄厚的資金、有在國外成功運作網站的經驗。現在中國政府的新聞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是在保護中國的網站,但隨著大門的進一步擴大,早晚有一天屏障會解除,那時侯競爭會更加殘酷。如果不適合那時的激烈競爭,就會走出歷史的舞台。我現在盡可能地不斷豐富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比較有信心地去迎接那個時代的挑戰。不止我個人,同時也要讓新浪網到那時也立於不敗之地。這就是我的危機感,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個人和新浪網是在一起的。

  戴佩良:在一個複雜龐大的組織內,無可避免的要面對一些複雜而又合理的人事紛爭,或者是權力的爭奪。有人說去年新浪最大的新聞就是王志東離職所引發的一系列新浪權力交迭,你如何看待這種鬥爭,又如何在漩渦中保持自我呢?

  陳彤:好在去年志東事件對我沒有太大的衝擊,那是志東和董事會之間的一些矛盾。我個人在新浪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主要原因是我的工作比較出色,領導也很賞識我,無論是我的直接領導汪延還是新浪的管理層都給我工作很大的支持。我現在跟幾個主要領導沒有任何的所謂矛盾,甚至連一點猜疑也沒有。我覺得一個是你要有個人的實力,有工作能力讓大家覺得你適合這個崗位,而不是說你在這混飯吃,對你產生一種厭惡。第二就是要以誠待人,可能也會有許多方面有不同的意見,我一般都是很直接地指出這些意見。再一個就是我這一層面是具體的運營層面,是做事情的,直接的衝突不是那麼多那麼明顯。大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要把新浪網做好。現在我們公司的人事是非常非常單純的,當然人直接的矛盾是難以避免的。

  戴佩良:有沒有可能一個公司不存在人事紛爭和辦公室政治?

  陳彤:我覺得很難很難!如果不存在,只可能是兩個現象,一是一團和氣,什麼事都做不了,再一個就是絕對的獨裁,我覺得這東西未必很正常,可能會適當有一些矛盾,但這些矛盾是工作中產生的,我不是說新浪,我說的是一個企業,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戴佩良:2002年您個人有什麼展望?

  陳彤:我個人的願景又是和新浪的連在一起了,我希望公司的業務在今年有一個提升,很簡單的一個標準是我們的公司能夠贏利,同時在納斯達克的股票有一個比較大幅的攀升;同時我們的工作條件能有所改善,到了年底能相對輕鬆一些。

  戴佩良:我覺得您做到這個位置,本質還是一頭老黃牛。

  陳彤:從某種意義上我是新浪的生產車間,這個車間又不是生產很簡單的作品,我們生產的是信息類的東西,人工判斷的事就多了。

使用體驗 vs. 使用習慣

摘錄自: "王建碩 - 千萬不要和用戶習慣開戰":http://home.wangjianshuo.com/cn/20050709_aeaeecae.htm

我們可以在技術上創新,在業務模式上改變,但千萬不要和用戶的習慣開戰。用戶的習慣問題,不是可以講道理的東西,也不是用理性的思辨可以想清楚並講清楚的東西。

蓋茨一句話我很同意:我們總是過高的估計5年後互聯網的發展,卻遠遠過低的估計十年後的發展,講的就是小成功和真正的大成功的時間先後關係。網站要收費,要完成從證明價值,到用戶願意付費,到用戶可以付費這三步,三步缺一不可。

摘錄自: "Keso - 跟王建碩叫叫板":http://blog.donews.com/keso/archive/2005/07/11/461525.aspx

我的理解,所謂習慣,就是把經常做的事變成一種下意識,而不是把經常不做的事變成一種下意識。習慣跟條件反射有點接近,程度上可能稍差一點。

其實我知道,王建碩的習慣,應該是更深層的東西,是文化、宗教、道德、心理等等因素對一個人的影響。比如中國人覺得紅色代表喜興,可能另一個民族就覺得紅色很血腥,這種東西不容易改變。我明白王建碩的意圖,但因為在概念和邏輯上有些混亂,可能會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不要試圖挑戰用戶的習慣。實際上恰恰相反,越是成功的商業,越是要努力讓用戶形成新的習慣。

一味地迎合用戶的習慣,可能很難做出成功的商業模式。迎合不刷牙的習慣,就不會有牙刷;迎合吉列刮鬍刀的習慣,就不會有電動刮鬍刀;迎合用戶小範圍交換信息的習慣,就不會有客齊集這樣的在線社區。任何創新的商業模式,新在哪兒?無非是改變了用戶過去的習慣。

摘錄自:MaXFan

長遠看,用戶習慣是商業模式之母,短期看,商業模式的變更,可能對用戶習慣產生影響。所以這裡給了我們一個實際改變用戶習慣的途徑:不是去改造用戶習慣,而是進行體制改造、商業模式創新。網絡商業想要成功,必然要向用戶習慣開戰;而要開戰,則必先改體制改模式。

根據分析結果才能去判斷和思考應該怎樣去建立這種商業模式,使得這種商業模式的創新既能夠適應現階段的用戶習慣,又能夠進一步的引導用戶的消費習慣,使得用戶習慣在潛移默化間改變,「殺人於無形」。

摘錄自: "RSS時代的新浪式超長首頁":http://blog.hexun.com/xba/viewarticle.aspx?articleid=785120&type=rss

陳彤「老同志」,完全不管網頁設計的教條,只為了用戶體驗才做成了這種中國式的「經典」頁面。以後也正是因為這種頁面對增加訪問量確實有效果,才會逐漸被幾乎所有ICP所倣傚。當然,隨之用戶習慣也就產生了。

插句嘴,陳彤關注用戶體驗,而不是用戶習慣。當我說某種方式是用戶習慣時,我的意思是尊重它,不要輕易改變。當陳彤說這是用戶習慣時,多半意味著,這僅僅是習慣,可以改變過來。

回到RSS上來,這種「老」技術為什麼突然得到追捧?其中的原因也許和超長首頁的演變一樣,有內在的規律。表面上的商業推動,不足以解釋深刻的背後變革。泛泛的說,我看某種網站的興起,習慣於先分析似乎不直接相關的東西:網速、計算機硬件發展、上網資費、上網年齡層(這本身又和資費相關),這些因素的變化。這才是互聯網最根本的因素,其他的都是附著在其上。比如網絡文化,網吧的興起,P2P等新技術的出現,這是第2層的東西。第三層,才輪到具體網站的組織、設計、模式。

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認為網友上網的「使用習慣」不能改,所以很多大網站的頁面都長得跟奇摩站一樣。
但最近新網站、新服務崛起 ( ex: Gmail, Flickr, del.icio.us... ),
加上這些 blogger 的專文討論,讓我有一些領悟。

因為奇摩站在台灣的涵蓋率最廣,所以網友充份「體驗」它的服務及操作,也培養了台灣網友的使用習慣。
以偏概全的說『這就是台灣網友的使用習慣,不容改變。』是不正確的 (並非錯誤)。

有美好的使用體驗,就會培養出使用習慣。
奇摩站曾經下過苦心製作服務,提供網友美好的使用體驗,所以它培養出一大群使用者。

有更美好的使用體驗,也一定會培養出新的使用習慣。
但是,在台灣,誰有奇摩站這樣舖天蓋地的能耐來提供更美好的使用體驗呢?

我看,只有奇摩站自己。

■ 延伸閱讀:

* "易用性的三條原則":http://home.wangjianshuo.com/cn/20050612_ccae.htm
* "專訪新浪執行副總陳彤:互聯網新聞的精神守望者":http://tech.sina.com.cn/i/c/2002-01-29/101515.shtml
* "新浪之道 - 門戶網站新聞頻道的運營":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055330
* "火熱的RSS":http://ittalks.blogbus.com/logs/2005/08/1362795.html
* "Google成功的第四堂課--關於體驗":http://blog.donews.com/laobai/archive/2005/07.aspx
* "用戶的習慣是用來被打破的":http://blog.igooi.com/archive/2005/10/15/5655.aspx

慶祝雙十國慶 – 狠心的爸媽 (8)

今天是雙十國慶,原本陰暗的天氣竟然變成大晴天。
一連三天的休假,也一連三天幫忙洗小小柯的澡。

小小柯在洗澡時,變得有點不安份,會想要靠著浴缸站起來,
從背後看小小柯,身體很結實,腿有點短,
屁屁的 蒙古斑還沒消失,不過軟軟嫩嫰很有彈性喲!

背後全裸

軟嫩小屁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