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自: "知識管理與部落格(Blog)的結合":http://www.eland.com.tw/knowmation/2005/2005_09/blog.htm
「部落格」的原文為Weblog,或縮寫成Blog,由John Barger在1997年左右所提出,可說是繼Email、BBS、IM之後出現的第四種網路交流模式。Blog的構想最初要追溯到計算機誕生的年代,一開始是網頁伺服器上的一個記錄檔,紀錄著那個IP位址的電腦何時取得的資料、何時出現怎樣的錯誤訊息…等等,純粹是電腦的工作紀錄。到了1999年,Peter Merholz開始把Weblog命名成WeBlog,從此就有了Blog這個說法。而到了現在,美國已經把「Blog」這字固定下來,寫部落格叫做「Blogging」、 寫部落格的人稱為「Blogger」。
Blog是從很概略的「網頁型式網路札記」轉變成具有多樣特性的文章集結。有幾點要素可對於讀者更深入理解部落格:部落格是一個網頁,經過簡單申請程序就可擁有一個帳號以及屬於個人的部落格。不過一個好的Blogger要勤於寫作、頻繁更新上面的文章,才能創建一個好的部落格。再來,部落格強調個性化,這邊指的主要是內容上的個性化,寫作上如何表現出自我風格、實踐個人信念,並完整傳達出所接受到的種種資訊,成為讀者所能夠閱讀的文字,讀者也能夠回覆自己的看法,與Blogger交流。最後,部落格可運用連結作為主要的表達模式;看到好的文章或是有用的知識,Blogger可運用連結方式將他覺得有用的文章與讀者共享。
再來我們提到部落格的應用方面,最主要的應用有三︰ 新的個人人際交流模式
以個人為中心的訊息過濾和知識管理
以個人為中心的傳播出版。
其中,應用的最廣的還是屬於以個人為中心的傳播出版。畢竟部落格最初也是因一則有關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和一位白宮實習生曖昧關系的報導,開始讓人們思考個人網路出版的可能性及其可能對未來生活造成的影響。演變至今,Blogger們一再以獨特的視角、敏銳的觀察力、真實的報導,衝擊著傳統媒體,也讓媒體開始重視部落格所帶來的後續效應。
企業知識管理裡的難題 – 隱性知識管理
前面有提到,在部落格應用方面有一是以個人為中心的訊息過濾和知識管理。部落格雖然已經發展好幾年,但它在教育界的討論和應用比企業界走得快,直到2003年美國CNN開始報導關於網誌的新聞,媒體才紛紛報導企業如何應用部落格的各種消息。從高科技公司(如IBM、微軟)到傳統產業(如Dr. Pepper),如何利用部落格讓它作為對外的產品行銷和品牌鞏固的管道,對內也作為團隊合作和知識分享的工具。 一般來說,在企業知識管理分享裡,會存在著一些隱性知識管理的難題:
員工不願意提供自己擁有之知識
員工認為自己獨享知識可讓自己站立於不敗之地,貢獻自己知識可能導致自己處於不利之中。企業一旦擁有該員工的知識,該員工對企業說可能就可有可無,企業可隨時再找人來代替該員工,甚至付出較低之報酬。
知識過時
企業知識管理部門費盡心力將企業的核心知識收錄進知識庫,希望此核心知識從此可一再使用,提升企業整體效率,但在瞬息萬變的環境裡,新知識層出不窮,導致好不容易納入知識庫的知識變成過時的資訊。
缺乏相關背景資料,知識實用性較差
知識的使用往往是在一定條件背景下,缺乏對問題解決的前因後果的描述。比如說專案的來龍去脈、討論過程中產生的紀錄等,缺乏相關描述,人們往往很難理解採用該知識解決問題的原因。
善用部落格
減少知識管理應用成效不彰至於使用部落格可如何改善之前提及的企業隱性知識管理難題呢?
員工仍保有知識所有權
員工在貢獻知識同時仍保有對知識的所有權和維護權。當該員工知識貢獻度越高,越能獲得同事以及主管尊敬,並可因其貢獻知識度高而感到自豪。另外,該發言員工奉獻的知識多,手中擁有較多的知識,因此也相對擁有較多發話權,權利因此可真正流向擁有知識的人的手中。
知識適時更新
工採用部落格作為自己的工作學習工具,在某種程度來說解決了這一問題。雖然說像用電子郵件也能在企業中進行知識分享,但每當有意見,就要在所有成員中傳送一次,除浪費頻寬,也易造成員工收信、開信時間的浪費,甚或造成信件弄丟,漏失重要訊息,這些都是使用電子郵件的缺點。部落格具有自然分享和管理企業集體智慧的特質,在這特質下,知識更新不僅迅速,分類也清楚,若企業善用此特質,知識庫裡的核心知識便可適時更新,避免過時。當然也有一風險是員工利用部落格記錄自己的相關工作行為和心得等與企業知識部門採集知識一樣皆屬事後行為,對將來發生問題要解決資料也許亦有過時之可能性 。但兩者相比,員工利用部落格解決問題之建設性仍大於知識管理部門慢慢採集之知識。
員工可輕易利用部落格了解事情來龍去脈
部落格記錄著豐富的背景資料與相關知識,員工可輕易了解到此知識的運用原因和運用環境。比如說企業要導入一個專案,屬於此專案的組員們利用部落格對該專案項目下的的計畫、實施等各因素進行溝通。部落格不僅忠實地記錄此一過程,這些豐富的背景材料本身也就是知識。利用這知識,不僅可糾正此專案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且也可在事後用來查證此專案失敗或成功的原因,並作為未來相關類似專案的的第一手資料。
接著再舉例來說明部落格可怎樣應用,以教育單位來說明:
個人應用
教師撰寫部落格記錄本身對教學的研究,或是利用部落格的連結學習相關知識,拓展自己在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累積。另外,教師也可利用部落格作為教學上的輔助,成為與學生交流的平台。而學生也可自行使用部落格來累積自己在課程上學得的知識,利用手札的方式促進學習,或者參與到教學部落格中來。
群體應用
當部落格應用到班級時,一方面它可成為教師與學生課程進行中的知識教學平台,另一方面老師也可利用此環境讓同學彼此進行更順暢的溝通以及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所以部落格可幫助一個團隊一起進行協同工作或者分享討論彼此學習心得,而被教師們利用時則成為教學研究室或者虛擬的網路研究學習交流工具。
平台應用
當眾多的部落格結合在一起,就可成為一個寬泛的「平台」。在這個平台裡,知識得以被分享,如新的知識領域的部落格彼此間就可具有緊密的連結關係。接著再進一步讓不同種類的部落格彼此連結,讓眾多教學領域的人一同參與知識累積、創造和交流的工作,這樣的平台在教學上就能促進極大的功用。
目前部落格在企業知識分享應用情形及風險
上述提了一些部落格可幫助企業改善知識管理上的例子,但是相對的,部落格在企業應用上,也是有一些風險在。部落格的非正式和透明化特質,讓很多公司在面臨是否要使用部落格時都感到不安。對企業內部來說,部落格可能會讓一些默默無名、沒有職權的員工,變得具有很大影響力,無形或有形中都增加管理上的難度;對外而言,當員工的部落格直接對顧客,就需要公司對員工有絕對的信任。畢竟萬一弄不好,員工很有可能會洩漏公司機密,或者發出錯誤訊息,讓公司權益遭受莫大損失,甚至面臨法律上的問題。
除了剛提到的這些風險外,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像Blogger無法管制,寫出來的知識是否只是量的提昇而未達到質的提昇?就現況而言,部落格在企業上的應用多集中在軟體企業,其原因一方面是基於其技術優勢,較易整合客制企業專屬部落格;另一方面則是軟體企業在新資訊技術的應用上較大部分產業勇於嘗試。那麼,是不是就代表部落格的應用不易推廣到其他種類的企業呢(ex.企業主觀念認定部落格純屬個人網誌,而無法與企業知識結合為企業帶來效益)?與在部落格上寫作會不會衍伸出智慧財產權問題?這些,都是要留待大家來觀察的。
但是不容諱言,部落格未來在知識管理上的應用已經是一種趨勢。IBM公司從2004年二月,遍佈三十餘國,共計五百名的員工,都用部落格來討論軟體發展專案和企業策略。而台灣目前也有些公司開始在專案小組內實驗性地使用部落格,結果因內容易於收集、搜尋及管理,比紙本的工作日誌或每週工作報告好用,且增進了同仁間的了解與合作,可說是非常適合團隊合作的知識管理工具。雖然有些企業對於部落格先天的開放、無政府特質感到不安,但IBM的企業網路策略部副總經理Mike Wing堅信:「部落格的簡易和非正式書寫的特質,是很大優勢,它是個舒服、自在的發抒管道,讓員工能很自然的寫下他想發布的事項」,用部落格來作知識分享的趨勢,將會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