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只有個人,沒有門戶

摘錄自: "只有個人,沒有門戶":http://www.topku.com/archives/000594.html

這幾天連Opera也出來個My Opera了,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搶灘這個據說是未來網絡發展方向的領域,當然都是些大傢伙,出於商業拓展的考慮,值得理解;大公司幹起來,或許他們的平台優勢,更值得羨慕,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就連Yahoo的諸多看似理想的實踐,也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反倒是MSN憑借它的植入媒介優勢,後來居上。

沸沸揚揚的Web2.0概念似乎是越來越紅了,連中國互聯網大會,也專門搞出個Panel,供各位資本老大們和專家們(其實也就是創業的老闆們)搗鼓,於是乎,我們看到,Web2.0本身,倒越來越標籤化了。當然,有人說這不是泡末,我不想爭辯,因為泡泡只有破了,我們才知道它的虛無。

不是說用戶不喜歡分享不喜歡去嘗試新的有益於網絡生活的東東,然而所謂的「可讀寫的網絡」,要讓更多的非專業人士理解,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當你直接了當地跟你的用戶說「我們將依靠RSS來分享依靠Tag來溝通」,情況會變的非常糟糕。蘋果不會跟對它的消費者說,我的ipod有多大多大的存儲空間,而是說「你可以把1萬首歌裝進你的口袋」,這是一個開啟市場的聰明策略。

有為數不少的人認識到了網絡越來越滲入並改變他們的日常生活,但卻鮮有人真正領悟到,網絡作為鏈接現實的應用平台,最終會被人視為「無物」,而回歸到他們平常的生活,因為屆時,網絡已然即生活。

對用戶來說,某個即使是再單獨的服務,只要滿足他的喜好和需求,讓他得以更好地工作和生活,那麼這種專注的簡單,比任何大而全的概念包裝,更能夠讓人覺得振奮。在運營商眼裡,應該首先服務於一個個普遍的個體或者某個群體,而不是僅僅去為了證明某些趨勢的東西。

不要再局限於迷信什麼個人門戶了,其實你所需要迷信的,就是: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市場,在等待你開啟。

■ 延伸閱讀:

* "新聚網":http://www.tagriver.com/
* "My Opera":http://my.opera.com/

[摘錄] Google開始Blog李開復

摘錄自: "Google開始Blog李開復":http://www.topku.com/archives/000598.html

"Google與李開復博士":http://www.kaifuleegoogle.com/

在贏得中國民眾的支持方面,Google無疑以領先於Microsoft,沒有任何的官方高姿態,能夠贏得過親和的Blog溝通。

這正如,我們可以嘲笑CCTV新聞聯播的乏味和正統,因為如今,我們更多地轉向鳳凰衛視或其他地方台,尋求更切合生活的新聞節目。

對於商業公司而言,運用這個手段,無疑是個高明的策略,畢竟在中國,GG粉絲都是堅定的Blogger戰士,擁有一定的話語能力。也許,在這個Blog肆意的年代,放下你的高姿態,坦誠而用心地溝通,會幫助你獲得更多的話語優勢。

湧入湧入再湧入,Google Google still Google

一個平凡的作法,勢必將擄獲更多人的心

[摘錄] 用 Ask Jeeves 求婚

摘錄自: "用 Ask Jeeves 求婚":http://blog.ijliao.info/archives/2005/10/03/1802/

Search Engine Roundtabel 的站長請 Ask Jeeves 幫忙,讓他女友在搜尋自己的名字時出現特殊的搜尋結果,他則趁這個時候求婚…

這應該是「公益性質」的特殊配合吧?

[摘錄] iKarma:個人聲譽評價系統

摘錄自: "iKarma:個人聲譽評價系統":http://webleon.net/2005/10/ikarma.html

iKarma是一個利用社會性網絡原理建立的個人聲譽評價系統。你可以在iKarma上建立詳細的檔案,接受別人的評價;也可以對其他用戶進行評價和評分。

iKarma如何來保證聲譽的真實度呢?首先當然是通過評價人的信息。由於iKarma可以填寫非常詳細的資料,你可以通過對評價人本身的聲譽、具體的履歷以及資料本身的詳細程度來判斷其評分的真實性和價值。其次,iKarma還提供了和Wallop類似的Flash可視化網絡關係圖,把用戶評價的網絡關係形象化的呈現出來。你可以方便的理清脈絡,很大程度上避免了eBay上互相假評分所帶來的困擾。

從功能上來說,iKarma是一個不錯的服務。不過總感覺在內容上無所依托,也許作為服務模塊植入其它的多用戶系統對iKarma來說才是更好的出路。

摘錄自: "不是開始的結束,也不是結束的開始 ":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5059.html

傳統的 Socialware 在發展時太注重「社交 (Social) 」關係的具體化呈現,像是 Orkut 之類的服務都是這樣,想要把「人脈」這個東西以視覺化的方式表達出來。但是這一些系統逐漸遇到了瓶頸,人們透過這些系統的確親眼看到了「人脈」,但是卻完全沒有辦法透過這些系統來成功地建立新的關係、或加深已有的關係。

溝通行為要有內容纔能持續,而內容卻需仰賴溝通行為纔得以傳播,此二者如唇齒相依,缺一不可。

摘錄自: "什麼是個人門戶 spaces.msn vs. 360.yahoo ":http://www.chedong.com/blog/archives/000825.html

目前的實踐都證明:沒有內容的SN網站是沒有生命力的。太多social networks服務你上去一兩次之後就會失去興趣:人聚齊了,不知道做什麼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因此很多SN無法長期使用。

沒有SN的 BSP 服務也是用戶很容易流失:目前BLOG服務的平均壽命是2個月,很清晰的說明了這一點:得不到足夠的反饋刺激,用戶很快會失去了更新的動力。

當前太多的SN服務可以短時間聚齊很高的人氣卻無事可做;而BLOG服務最大的問題是新用戶寫了內容卻無人喝彩。

■ 延伸閱讀

* "[概念] 什麼是 SNS?":https://produsir.synology.me/wordpress/2005/05/27/700